4000多人的祖魯軍,爲何輸給了140人的英軍?

決定戰爭勝負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對此,即便是身經百戰的將帥,給出的答案也截然不同。

4000多人的祖魯軍,為何輸給了140人的英軍?

世界著名的軍事將領,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崙·波拿巴,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戰爭的勝負,四分之三取決於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決於實際力量的對比。 ”

軍事理論家J.F.C.富勒,歷任英軍坦克部隊參謀長、總參謀長助理、野戰旅旅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康佈雷戰役中一戰成名的著名戰將,裝甲戰理論的創始者。他認為:“只要找到合適的工具或武器,勝利就有了九成九的把握……相較於武器方面的優勢,戰略、指揮、領導力、勇氣、紀律、補給、組織以及所有為戰爭而做的精神和物質準備都是微不足道的,它們對勝利的貢獻至多隻佔百分之一。”

怎樣看待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戰鬥精神和武器裝備,哪一個更能決定戰爭勝負?

4000多人的祖魯軍,為何輸給了140人的英軍?

不同的歷史片段,反映出問題不同的側面。然而,要全面分析問題,尋找戰爭密鑰,必須學會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待戰爭。

1879年1月22日,非洲南部羅克渡口,一場戰鬥即將在英國軍隊和祖魯軍隊之間展開。兵力對比為:英軍140餘人,祖魯軍4000餘人。

祖魯人實行全民軍事化,男孩在十四五歲時就開始參加戰爭,青年男子能夠在一天內奔跑80公里。軍人處於長期服役的狀態,久經沙場、身經百戰。他們手持阿塞蓋短矛、大盾,喜好面對面的肉搏戰,憑藉非凡的勇氣、過人的肌肉力量擊敗對手。

英軍士兵則大多從英格蘭貧民區徵召而來。他們面色灰白,身高1米7左右,體重70公斤左右,攜帶著沉重的武器裝具,包括一把馬蒂尼-亨利來復槍以及30千克食物和彈藥。

戰鬥打響後,祖魯人以四五十人為一組,無畏地迎著子彈彈幕,衝向英軍陣地。英軍士兵憑藉來復槍有序地組織裝彈、射擊,保持有節奏的齊射。

馬蒂尼-亨利來復槍,可以在1400米外瞄準,一分鐘射出12發子彈。

十幾個小時之後,祖魯人留下大片屍體潰散而去,死亡數大約在400~800之間。英軍只戰死15人,受傷12人。平均每名英軍士兵殺死或擊傷5名祖魯人,傷亡比大約為1:30。

戰鬥中的祖魯人異常勇猛,許多戰士赤裸著衝向英軍槍口,有的抓著發燙的槍管與英軍展開白刃戰。

但是,戰局是明朗而殘酷的。上百名身經百戰的祖魯勇士,死於初上戰場的英軍士兵的槍口之下。A.勞埃德在《祖魯戰爭》一書中寫道:“羅克渡口一戰證明,只要一個連數量的冷靜的步槍兵,就能夠抵擋4000祖魯人的進攻。”

1964年,這個戰例被拍攝成電影在影院放映,名為《祖魯》。

另一個戰例更為悲壯和慘烈。

4000多人的祖魯軍,為何輸給了140人的英軍?

1898年9月2日,清晨6時,明媚的陽光灑滿蘇丹名城——思圖曼城。

成千上萬的蘇丹戰士,高喊“安拉”,如潮水般衝向幾公里外的英國和埃及聯軍。

這些穆斯林武士,身穿阿拉伯長袍,手持刀槍,排成10行,邁著堅定的步伐快速衝鋒。戰地記者看到,“一面面大旗高高飄揚,無數刀劍和矛尖在旭日的映照下銀光閃爍”。

另一邊是英軍戰線。尼羅河上炮艦聳立,岸邊陣地上排著整齊的火炮和44挺馬克沁機槍。突然間,槍炮齊鳴,1分鐘之內,就有20發炮彈在蘇丹軍隊中炸開。英軍李-梅特福MK-Ⅱ型步槍、馬克沁機槍不斷噴出致命火焰。

當時還是中尉的溫斯頓·丘吉爾回憶:“炮彈在敵陣中揚起陣陣紅色沙塵,彈片和碎屑漫天飛舞。白色的旗幟向四面八方倒下……無數炮彈紛紛濺落,每發炮彈炸倒約5人。”

在第一波次衝鋒中,1.2萬名蘇丹戰士傷亡4000餘人,而英埃聯軍僅死傷160人。

許多人對當時的戰鬥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沒有人能活著衝到300碼之內。”“整個平原慘不忍睹。到處是死去或垂死的人和馬匹。”“純粹就是地獄。”

什麼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拿破崙、富勒的回答,雖截然相反,但無疑都有其合理性。

因為他們所在的時代不同,科學技術對戰爭的影響程度不同,戰爭演進的劇烈、深刻程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看待戰爭勝負的角度不同。

戰爭模式,是根據客觀條件不斷演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體能制勝、化學能制勝,到信息制勝、智能制勝,每一次演變都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羅克渡口的祖魯人與英國人,思圖曼城外的蘇丹軍隊與英埃聯軍,進行的是兩代戰爭模式的較量,已經“超越了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

武器裝備的“代差”,代表著戰爭模式的“代差”,僅靠精神因素和數量優勢是無法彌補、改變戰局的。

因此,軍人“不但要有壓倒敵人的勇氣,而且要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