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公墓才能領走骨灰 「不擇手段」的殯葬改革何時休?

點擊星標

买了公墓才能领走骨灰 “不择手段”的殡葬改革何时休?

收藏我,第一時間看好文

死亡是人生大事,是親人的生離死別,因此喪禮是生命意義的終極體現形式。然而,近年來一些地區反覆發生嚴重傷害逝者尊嚴和生者感情的事件,如河南周口平墳、江西上饒強制集中銷燬五千口棺材,以及時有所聞的強行起棺焚棺等。

殯葬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不擇手段”的殯葬改革何時休?

買了公墓才能領走骨灰

近日,有微博網友發視頻稱,在貴州省安順市殯儀館,喪者家屬在領取骨灰時,必須要有購買公墓的證明。記者查實,當地殯儀館公佈的服務流程中,辦理骨灰存放或領取手續時,“購買公墓相關手續”確屬條件之一。安順市殯儀館工作人員對此回應稱,“我們要求出具公墓證,是擔心喪屬在領取骨灰後,隨意土葬,浪費土地資源。”

要求出具公墓證,說是擔心土葬浪費土地資源。安順強推公墓,還有某些地方強推火化,似乎都拿這做理由。問題是,死者的骨灰怎麼就成了歸屬殯儀館的“東西”呢?當地殯儀館隨意扣留死者骨灰的法律依據何在?當地殯儀館憑什麼死者家屬領取骨灰時必須購買公墓?

买了公墓才能领走骨灰 “不择手段”的殡葬改革何时休?

安順市民政局官網,在殯儀館對外公佈的服務流程中,辦理骨灰存放或領取手續的條件之一,就是需要提供“購買公墓相關手續”。

更何況,誰說不買公墓就一定會土葬?對於骨灰的處理方式,《貴州省殯葬管理條例》的規定是:骨灰應當寄存於骨灰堂或者葬於公墓;提倡樹葬、拋撒、深埋和不留標誌等多種方式處理骨灰。也就是說,骨灰不一定必須進入公墓,處理方式可以多樣。哪怕人家拿回去放家裡,也是允許的。

既然公墓並非免費提供,涉事殯儀館怎麼就能規定沒買公墓不給骨灰?買不起公墓的人怎麼辦?難道,窮人根本沒有權利留下骨灰?

說到底,任何粗暴野蠻的強制辦法,哪怕初衷良好,也是罔顧民意。就算要著力改革和減少土葬,也該多點耐心和智慧,少點冒進和強力。這也連著公眾期許:殯改值得肯定,但方式得講究,不能改得完全變了味兒,更不能改得沒了一點人性溫度。

买了公墓才能领走骨灰 “不择手段”的殡葬改革何时休?

江西“搶棺材”事件:老人無奈的痛哭

此前,一段來自江西吉安的視頻在網上也被迅速傳播。

這段視頻的內容顯示:一方面,江西多地的基層工作人員按照上級工作部署,走村入戶,強行抬走村民的棺材。另一方面,一塊空地上整齊地放置了上百架棺材,幾臺挖掘機對這些棺材進行銷燬。附近站滿了圍觀的人,其中不乏白髮老人,眼睜睜看著棺材被搗,年輕一些的則舉著手機在拍攝記錄。

而與這些事件相關的是,近日江西省吉安縣發佈的《關於在全縣推進綠色殯葬改革的通告》,這份通告稱“從2018年9月1日零點起,在全縣範圍內實施殯葬改革‘零點行動’”。江西強力推進殯葬改革工作,尤其是強行回收村民的棺材,引發了民眾的高度關注。

有人覺得,棺材是老百姓自己出錢買的,屬於私人財產。姑且不說一千多元的補償很低,但私人財產憑什麼必須上繳?而不上繳,強行搶走又是憑什麼?有人認為,喪事活動一律到指定的地點進行,這裡面又有著什麼樣的貓膩?

有人認為,即使有上萬個理由說殯葬改革勢在必行,但也應該循序漸進,用平和的方式去改變民眾的觀念,而非用暴力、強制性命令的手段。

买了公墓才能领走骨灰 “不择手段”的殡葬改革何时休?

近年極端殯改爭議事件

2005年,河南孟津縣賈學強的父親去世後安葬,孟津縣民政部門誤以為遺體沒有火化,強行挖出棺木寫明死者的姓名、住址並進行遊街。

2008年,昆明市宜良縣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仙逝,當地相關部門於死者埋葬次日派出殯葬執法隊,將死者的遺體刨出。

2011年,河南項城市張廠的父親去世土葬1個月後,項城市民政局組織上百人於凌晨突擊掘墳,家屬二十多天後才知遺體被火化。同年,哈爾濱市阿城區一老太太去世,土葬70天后被當地民政部門挖墳火化。

2012年,河南周口展開聲勢浩大的平墳運動,當地曾宣稱已平完200多萬座墳墓,開闢出新耕地3萬畝。為了平墳復耕,學校放假、學校搞“平墳復耕”演講比賽、不平墳停發低保;政府官員及其祖先墳墓被劃為公墓區和文物保護單位;副處級祖墳不可以挖掘。

2013年,安徽安慶市強推殯葬改革,對民眾家中現有棺木強行拆解,記者調查發現,有6位老人在6月1日火葬實行日前自盡。自殺事件背後,原因錯綜複雜。安慶外宣辦稱,媒體報道“老人自殺”一事與安慶殯葬改革沒有直接因果關係。

买了公墓才能领走骨灰 “不择手段”的殡葬改革何时休?

親人去世,埋葬在故鄉的後山上,遊子走得再遠,總有那麼一個地方讓其掛念。墳頭長滿了草,遊子心裡長滿了思念。一直以來,這就是我們的鄉愁,我們的濃厚的鄉土文化。

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革除喪葬陋俗或許勢在必行。但是,凡是“一刀切”的政策必然會帶來極多的負面後果。顯然,殯葬管理不是一項簡單的移風易俗工作,它更多的是關乎人性,關於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

來源丨新京報、 浙江日報 、中國新聞網、新華網、北京商報、京華時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