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成暑期檔最大贏家 「雙輪驅動」能否更上層樓?

今年的暑期已經過半,無論從票房金額還是觀眾口碑來看,《我不是藥神》與《西虹市首富》絕對是今年電影暑期檔的最大贏家,其背後的出品方阿里影業也是賺得盆滿缽滿。從業績上看,眼下阿里影業仍然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向好趨勢明顯,未來“新基礎設施+優質內容”雙驅動模式將是其未來發展最大倚重點。

電影暑期檔阿里大豐收

今年暑期檔電影市場火爆,目前累計票房已突破100億大關。7月國內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共有9部影片票房破億,4部影片超5億大關。《我不是藥神》以票房30.38億成為月度冠軍之位。而7月27日開始上映的《西虹市首富》票房在不到十天內已經超過20億,成為8月份的票房冠軍也是大概率事件。而這兩部創造票房神話的電影背後都有阿里影業的身影。作為《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藥神》的聯合出品方,阿里影業這個暑期可以說是“大豐收”了。

而從年內的數據來看,今年阿里影業聯合出品、淘票票聯合發行的電影總票房到達到110億,約今年上半年電影總票房的三分之一。而《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票房計入後這個數字或有望超過170億。

時間上從2017年開始,阿里影業就電影出品方面頻現大動作,比如《戰狼2》淘票票為其獨家互聯網聯合發行,《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也是阿里影業深度合作的電影。2017年以來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阿里影業及其發行平臺淘票票的身影可以說幾乎悉數出現在榜單上,涵蓋了其中的九個。

實際上,在影視宣發方面,阿里影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阿里影業背靠阿里生態資源,不僅能夠聯動用戶運營平臺淘票票,以及支付寶、手淘兩大平臺用戶,準確分析和把握用戶在文化娛樂上的需求和興趣點,實時瞭解數據變化,根據推廣效果實時檢測,及時調整和優化宣發策略,精準觸達用戶。

今年3月,阿里影業為電影片方和宣發公司服務設計的一站式電影宣發平臺——“燈塔”正式上線。“燈塔”在平臺下設有爆米花指數,以及專門針對輿情監測的八爪魚指數,包含了微博、微信、預告片等六大“風向標”指數。而《我不是藥神》,正是“燈塔”的“牛刀初試”。

日前,阿里影業正式宣佈,《碟中諜6》將於8月31日在內地院線上映。這也是在2015年投資《碟中諜5:神秘國度》之後,阿里影業再次參與國際大片的投資。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的暑期檔阿里影業有《我不是藥神》打頭,《西虹市首富》中繼,《碟中諜6》收官,最大的贏家非其莫屬。

資本市場中艱難打拼

雖然近幾年阿里影業在電影出品、宣傳發行方面頗有建樹,而且背靠“大樹”阿里巴巴,但是其在資本市場中卻不那麼順風順水。

阿里影業上市及在資本市場中的“打拼”可謂坎坷,2014年,馬雲作價62億港幣將港股上市公司文化中國納入麾下,並更名為“阿里影業”,股票代碼01060-HK。原本阿里影業是依託阿里巴巴生態體系所延伸出的娛樂電子商務平臺,本想在影視娛樂上大展拳腳的,上市後卻虧多盈少。從2014年至2017年的四個財年,僅有2015年盈利。2014年財務業績上看,阿里影業總營收僅1.27億元,同比下降63.6%,淨虧損為4.15億元;2015年是整個影視行業高速增長年,藉助著這波利好,總營收入2.64億,同比增長108.3%,淨利潤4.66億元。到了2016年全年總營收僅為9.05億元,同比增長243%,淨虧損9.59億。2017年全年營收入23.661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162%,淨虧損9.5億元。

股價方面,阿里影業上市之後,股價一直低位徘徊。在2015年行業景氣度最高的時候,股價最高觸及每股4.9港元,之後股價就一路震盪下行,目前在每股1港元附近。

不過,風雨之後終見彩虹。今年5月,阿里影業公佈了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十五個月財務業績。從報告來看,公司期內營業收入錄得33.03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十五個月的14.32億元,增長幅度超過130%,毛利潤達到23.40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的5.99億元,增長超過290%。

不過虧損的“痼疾”仍然存在:經營虧損金額達到了16.13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的19.57億元縮窄18%。歸母所得淨虧損達到了16.59億,較上一年同期的13.92億元呈現小幅上升,而這其中還有由於匯率波動造成的2.79億元匯兌損失。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儘管在報告期內阿里影業依舊虧損,但是內容製作、綜合開發業務扭虧為盈,可看作其“業績向好”的跡象。導致阿里影業虧損的最大根源還是在線電影票務宣傳推廣上,淘票票的大力補貼與市場推廣,“燒錢”巨大。從數據看,2016年阿里影業的銷售及市場費用為5.24億元,2017年該數額上漲至11.87億元,而僅僅是2017年下半年以及2018年第一季度,阿里影業在淘票票上的投入就高達20.36億元。

“雙輪驅動”能否更上層樓?

對於,近來阿里影業的強勁勢頭,很多業內人士都把期歸功於阿里影業提出的“雙輪驅動”戰略。

阿里影業在2017/2018年年報中,在“主席報告書”部分闡述了阿里影業“新基礎設施+優質內容”雙輪驅動的核心戰略。同時,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表示:“整個中國電影市場正進入內容驅動和需求驅動的新時代。阿里影業有幸參與到這一充滿希望的時代變遷之中,做為一家致力於給用戶帶來快樂的影視互聯網公司,我們同時帶動了整個行業的信息化、互聯網化,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提升行業的智慧化和創新水平。”

所謂的“雙輪驅動”實際上就是圍繞兩大方面作文章:一是內容;二是宣傳、推廣、票務等相關“支撐”部分。這時候阿里影業背靠的“阿里生態”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在內容方面,阿里影業擁有強大的“工廠”:在創造環節擁有阿里文學、新片場、芭樂傳媒等的支撐,在投資製作領域,又有博納影業、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的助力。因此在內容部分,阿里影業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此外,阿里影業扶持青年導演、編劇、製片,成立五大工作室,研究不同影片。同時阿里影業還表示無上限加大對優質內容投資。阿里影業的這些舉動,獲得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

在“支撐”部分,阿里影業也有強大的“後援”:娛樂寶可以轉化為資金支持;阿里魚可以提供內容變現之外更多商業價值變現;淘票票會是未來宣發平臺的優勢也將更明顯;優酷平臺可以通過綜藝等多種形式進行輸出;酷漾經紀公司是藝人輸出平臺;蝦米音樂和大麥網是現場和線上演出以及票務系統。

此外,高德、支付寶、微博、淘寶等多端平臺,形成支付、社交、資訊、視頻、地圖的場景互融,多方位實現用戶觸達。從目前阿里影業自身的業務產品的矩陣來看,其所構築的則是一個從優質內容創作、到電影在線宣發、再到IP深度變現的完整高效的電影產業鏈閉環。

其一方面對優質內容的精準把控,另一方面則不斷完善“新基礎設施”助力影片觸達更多用戶。今年暑期檔,《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的高票房便表現,就是對“新基礎設施+優質內容”雙輪驅動的最佳印證。未來隨著阿里影業向產業鏈上下游的拓展。無論是以服務費、投資製作收益、發行分成為主票房相關收入,或是包括影院服務、衍生品、其他票務銷售、廣告等為主的非票房收入都將成為阿里影業的新的盈利點,更上層樓將不是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