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卡有無「調包」應讓證據說話

近日,一篇《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調包,紀委介入檢察官實名舉報》的自媒體文章在朋友圈瘋轉:4名來自鄭州、洛陽、周口等城市的家長表示,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數與以往成績、高考後估分嚴重不符。8月7日,河南省招生辦官方網站就“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一事做出回應,稱省招辦已按規定程序進行了反覆核實,確認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績準確無誤,核實結果及時書面回覆了考生及家長。(據《新京報》8月8日報道)

平時考試成績均在600分左右,高考估分也在627分以上,然而高考成績只有335分——面對如此巨大的分數落差,考生和家長提出質疑可以理解。面對質疑,河南省招生辦迅速做出回應,似乎也值得肯定。然而,眾多網友對河南省招生辦的回應並不買賬,即使是在媒體指出“答題卡調包難度太大,不大可能”“估分和實際分數相差太大多為‘熊孩子’編造的謊言”後,網友的質疑聲也未稍有平息。這當中的原因,無疑值得思考和重視。

細讀河南省招生辦的回應可以發現,其中“自我表揚”的內容佔據了很大篇幅,而真正的回應性文字不過寥寥數語。這應該是讓不少網友心生反感並懷疑核實工作和結論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從此前的媒體報道看,家長們的質疑有“證據”、有推論,而河南省招生辦的回應卻只有結果而無證據、更無過程。比如,家長們在質疑答題卡被調包時,曾出示了考生姓名、考號等疑似被改動的照片。而在河南省招生辦的回應裡,卻是除了關於結果的文字性表述外,沒有任何證據性的內容。這樣的反差之下,人們信考生家長而不信招生辦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如有些網友所說,招生辦有沒有到學校核實考生平時考試的成績?“信息完全一致”是怎麼核實出來的?為什麼沒有公開試卷……

互聯網時代,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赤裸裸”地圍觀並無限制地放大。所以,面對公共輿情事件,不但要快速回應,而且要準確回應、全面回應;不但要有結果性回應,而且要有過程性、證據性回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引導輿論,最大限度壓縮不必要的懷疑和想象空間。比如,2013年,福建考生楊婷婷反映其第一次查分時的成績是586分,之後填報了志願,查詢錄取結果時,系統顯示她的成績是364分,一時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和質疑。此後,福建省教育考試院先是向媒體公佈了楊婷婷的高考語文答卷的掃描複印件,隨即更是經過上級批准,向媒體展示了楊婷婷全部各科考試試卷的原件,證明了其成績確實無誤,迅速平息了洶洶輿情。

目前,“考生答題卡調包”事件,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相信真相不久就會大白於天下。然而,無論“調包”究竟是真是假,最終的調查結果都應該用實實在在的證據說話。(賈夢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