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京劇大師李少春先生的藝術人生?

陳言舊史


一個京劇演員,必須掌握唱唸做打的基本功夫。但很多演員會因為具體條件不同,有的長於唱工,有的長於武打,有的長於唸白和做工。這樣的一藝專長,並不會影響演員的藝術發展,很多人能夠達到更深的造詣,形成自己的流派。

當然也有全面發展的演員,唱唸做打無一不能,甚至跨越行當,一個人能夠演幾種行當的戲,塑造出多種不同類型的人物。這就很難能可貴了,而李少春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少春是河北霸縣人,生於1917年。他父親李桂春,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藝術家,長期在上海演唱連臺本戲和其它傳統劇目。演戲之餘就精心培養李少春,給他聘請有資望的教師,為他打下了文武戲的基礎。

後來李桂春謝絕舞臺生活,回到天津居住,更專心於李少春的藝術成長。這時,李少春明確提出奮鬥的目標:老生戲要繼承餘(叔巖)派,武生戲要繼承楊(小樓)派。當李少春以文武雙出的《擊鼓罵曹》和《兩將軍》轟動北京以後,果然得到餘叔巖的賞識,收他做了弟子。

餘叔巖對李少春學過的餘派戲,有重點地加以指正,並且親身示範傳授他《戰太平》、《定軍山》和《打漁殺家》。同時李少春又拜丁永利為師,進一步學習楊派武生戲。從此,他的餘派老生戲和楊派武生戲逐漸成熟。這為他一生的藝術事業打下了基礎。

李少春的唱工清潤、醇厚、靈活、含蓄,完全遵從餘派的典範。在教授李少春的時候,餘先生就嚴格要求他要學會運用“中鋒嗓音”。餘叔巖說過:中鋒嗓音是用丹田的力氣,把聲音從聲帶中間放出來的,不能靠左,也不能靠右。

靠左靠右的嗓音是擠出來的,那叫“左嗓子”,聽起來雖然也高亢,卻沒有“提溜勁兒”,運用音韻時,就會顯得乾癟。所謂“提溜勁兒”,就是無掛無礙地提起嗓音。高低升沉,空靈自如,不受任何阻礙,唱出來才能清潤、靈活。

這股勁頭的來源,是蘊藏在中鋒嗓音之中。李少春遵從餘先生的教導,就是用“中鋒嗓音”,掌握了“提溜勁兒”。開口一唱,就突出了清潤、醇厚、靈活、含蓄的特色。這不但表現在餘派傳統劇目裡,就是在他創作排演的許多新劇目中,也都有著濃郁的餘派韻味。

李少春的武功,深厚、精粹,運用在身段、亮相、舞蹈、開打等各方面,都凝練、含蓄、巧妙、大方;率而不飄,穩而不滯。他有八個字的訣竅:取淡於濃,得平於險。

就是說,在十分複雜、非常繁難的技巧中,提煉出最精采的部分,深入淺出地組織成造型藝術,使觀眾看得舒服、心曠神恰而又不覺得眼花繚亂。

比如在《打金磚》“太廟”那一場中對於那三個“殭屍”有著不同的處理:第一個是乾淨利落的硬“殭屍”,第二個是“吊毛”加“殭屍”,第三個是“倒札虎兒”加“殭屍”。這些繁難的技巧,經他演來,似乎是輕而易舉,看著非常舒服,但沒有深厚精粹的武功底子,那是絕對辦不到的。

李少春演武生戲,不拘泥於流派形式上的模擬,而著意於意境上的融化。他演楊派的傳統劇目如《長坂坡》、《連環套》等,處處是楊派的風範,而又顯示著自己的風格。

就是他演鬥狠戲《三岔口》,在拳腳翻飛之中,也顯得那樣的沉著穩練,從中既能看出他是受了楊派的薰陶,而又表現了自己的風格。他演的猴戲如《鬧天宮》、《水簾洞》等,氣魄宏偉而又處處靈巧,身手敏捷而又落落大方。

除了傳統戲之外,李少春還演過現代戲,難,風格清新。他在現代戲《白毛女》、《紅燈記》裡扮演的楊白勞、李玉和也為人們所稱道。雖然由於某些原因而過早的去世了,但他創造的眾多藝術形象,卻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戲曲說


李少春京劇大家文武全才,在京劇史上,論唱他不是最好的,論武他不是最捧的,但兩項綜合起來,可稱天下弟一人。這是事實。只有高盛麟,厲慧良,三人齊眉並肩,是第三代文武老生,或大武生的三傑,別人無法比擬,京劇論壇,小便風華正芪,自以為是,多次強調,李少春,王金潞,為京潮派, 短視無知,應稱為京潮派的傳人或繼承者,包括高盛麟,他們並不是京潮派的創造者,這就是真實的歷史,李武宗楊小樓,學於丁永利,文拜餘,按風華正芪,的強調,李少春為正宗京潮派,但61年,先後拜在,蓋叫天,麒麟童,海派代表人下,這又怎講,你總不能叫李,只承認京不承認海,落個無情無義,欺師滅租的境地吧,按你邏輯京朝派豈不拜在海派門下了?慌謬的結論,看過他們多少戲(包括錄象),無非是看了5•6o年代的報紙文墒,拿到今夭有的早以過時,評論演員,千萬不要人云亦云,人雨亦雨,正象原市宣傳部長,市京劇團團長,謝國祥講自己搞了一輩子京劇,但從沒上過臺,從此意義講自己只是:門外漢:,何必大家都是戲迷觀眾,奉勸〈京劇論壇〉的風華正芪,不要在不瞭解實情的情況下,盛氣凌人,自以為是,張口就來,無端指責,戲迷和關眾,還是多請教一此名演員,和業內人士,因為人家是幹這個的,你三派之說,至今也沒說清,還是補補課吧!以免誤導戲迷。


祥284316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