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爭議:不要以守舊眼光給新事物打上「歧視」烙印

市場經濟風雲變幻,時而藍天白雲,也會疾風驟雨。最近,一些明星企業風波不斷。小米一上市就破發,董明珠造車路一波多折,拼多多上市遭遇輿論激烈圍剿,國內基因檢測第一股華大基因也陷入“基因檢測濫用”“高管離職”傳聞,一時間,明星企業狼煙四起,好不熱鬧。

華大爭議:不要以守舊眼光給新事物打上“歧視”烙印

儘管,輿論站在公共立場上評價企業並不算出格,但客觀來講,我們必須得承認,輿論有時候並不那麼瞭解商業世界的運行規則和科研技術的具體應用,很多批評人士不過是隔岸觀火,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是一種過錯。另外,很多人對某種事物做出判斷,可能只是基於自己所掌握的有限事實,而這個事實未必是全部真相,所以,批評也就可能無的放矢。

近段時間,諸多質疑聚焦於華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漏檢”,“華大有沒有核心技術”以及高管離職問題。有籲求就該有回應,唯有積極回應,質疑才能有被廓清的可能,也才能體現一家公司開放自信的心態。也正基於此,華大基因近日舉辦了第二期媒體開放日活動,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等出席了此次活動,就外界關注的相關話題與媒體進行了面對面深入交流。

會上,華大管理層重申“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價值觀,並回應了外界關切。在解釋長沙“漏檢”事件時,華大高管回應,湖南案例中“華大漏檢”的說法存在概念性錯誤,實際上該案例並不在華大的無創產前檢測範圍之內,因此也不存在對對方賠償的說法。

針對“華大有沒有核心技術”的提問,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介紹,集團2015年至2017年研發投入約25億元,發表高水平的科學論文1055篇,專利累計申請量為2182件,專利累計授權量為647件,而且擁有一批“老中青結合,產學研兼備”的高層次人才。應當說,這次的溝通,對華大來說是及時的形象補救。

一種技術,一個行業,在曲折中前進從來都是歷史規律。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巴斯德發明狂犬疫苗,就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即便在日後的應用中,這些藥物也依然會出現誤差,但這不妨礙人類擁抱偉大發明。同樣,基因檢測仍是一個發展中的行業,未到達盡善盡美的程度,由於信息溝通不對稱而產生誤解,實屬可以接受和調整的範疇。

另一方面,基因檢測屬於高度專業性的領域,普通大眾難以觸達,而這些企業就人類健康所描述的美好願景,比如活到100歲,也被部分專業外人士質疑可能是騙局。對此,化大集團及時科普,並通過媒體解疑,是正確的回應方式。而從社會公眾的角度出發,對於科研類企業的願景不妨寬容一些,也許正如任正非所說,要從很長的時間軸來看科學家講的話,不能計較所有內容都是否具有現實性意義。“如果我們狹隘的看問題,人類怎麼探索前進?”

總之,一項新興技術遭遇種種質疑,或許不是壞事,因為質疑的過程也是驅魅與科普的過程。而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一群成熟理性的公民,應該相信新技術的明天,即便眼下尚有待進一步完善,它們也指向著更美好的未來。最不應該做的,就是以一種守舊的眼光,給新事物打上“歧視”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