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其實孔子也不姓孔

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為什麼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呢?其實孔子也不姓孔。這正如有人問: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為什麼不姓和呢?其實和珅也不姓和。他們父子姓鈕祜祿氏。入民國後,這一姓從漢俗,或改姓鈕或改姓郎,未聞有姓和者。問這種問題是因為不瞭解滿族人的姓名文化。疑惑孔子的爸爸為什麼不姓孔,同樣也是因為不瞭解先秦時人的姓名制度所至。

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其實孔子也不姓孔

孔子

先秦時人的姓名不同於秦漢以後人的姓名,它可以分為姓、氏、名、字四個部分。姓是大的血緣族群的共名,氏是從姓中分化出來的小的血緣族群的共名。周族的姓是姬,周王族與它所分封的五十多個諸侯國的公族成員及其後裔都是姬姓。姬姓征服商朝的主要盟友是姜姓部族,它被分封為呂、申、齊等國。這些國家的公族成員及其後裔都是姜姓。商族是子姓,它被周族征服後,在周朝的後裔被分封為宋國,宋公族及其後裔都是子姓。“氏以別貴賤”,每個姓代表一個龐大的血緣集團,並且在不繼生殖繁衍,人數越來越多。為了區別同姓的不同分支,於是就有了氏。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商王族後裔,他的六世祖為宋國的大司馬孔父嘉。孔父嘉的名為嘉,孔為字,父為男子之美稱。孔父嘉的這支子姓後裔,就以他們先祖的字為氏,成為孔氏。屈原與楚王同族,楚國是羋姓。楚王一支是熊氏,而分化出的屈原一支則是屈氏。

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其實孔子也不姓孔

如果把屈原的姓氏名字列全了,則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孔子的爸爸叔梁紇則是: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孔子的全稱則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先秦時女子稱姓,男人不稱姓。把齊太公叫做姜尚,是後人以當時習慣擬稱古人。一個人或單稱字,如孔子的學生子路;或氏名連稱,如孔子的學生顏回;或氏字連稱,如齊國的名臣管仲(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或稱名字連稱。名字連稱時,通常先字後名。故而百里奚的兒子被叫做孟明視(氏百里,視是名,孟明是字),孔子的祖先被叫做孔父嘉,孔子的父親被叫做叔梁紇。以這個規律,孔子可以被稱為仲尼丘。當然孔子多見氏名連稱為“孔丘”,而罕見稱作“仲尼丘”者。鄭國的名臣子產,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通常被稱作“國僑”或“子產”,也未聞被叫做“子產僑”者。孔子的爸爸被叫做叔梁紇而不叫做孔紇,而孔子被叫做孔丘而不叫做仲尼丘,大概只是習慣而已。

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其實孔子也不姓孔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一件事。齊國的權臣崔杼欲娶棠公的遺孀棠姜。棠姜的弟弟東郭偃反對此事,說:“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崔氏是齊丁公的後裔,東偃氏是齊桓公(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的後裔,崔、東郭皆是齊公族姜姓分化出來的氏。裳姜與崔杼同是姜姓,春秋時“取妻不取同姓”(《禮記·曲禮》)。“姓以辨婚姻”。同姓是同一祖先的後裔,同姓意味著婚姻雙方是直系血親。從優生學上講,“同姓不婚,(否則)其生不蕃”。從社會學上講,婚姻也是用來“合兩姓之好”的,與異姓結婚是一件鞏固與異姓國家或異姓家族的同盟關係的政治任務。所以中國古代,從來不反對同性戀,卻一直反對同姓婚。

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其實孔子也不姓孔

但戰國秦漢以後,姓、氏兩者漸漸混為一談,不可區分。同姓不婚的含義也發生了改變,遵守同姓不婚,其實就是遵守同氏不婚。王莽復古禮,下令姚、媯、陳、田四姓不得與元城王氏(即王莽家族)婚姻,但王莽自己卻娶了王之曾孫女為妻。王莽託古改制的是非,此處不做評價,但王莽是典型的恪守古禮書呆子,不會不遵守“同姓不婚”這條儒家經典上的重要古訓的。但自己卻明目張膽地娶了同是王姓的女子為妻,而不以為非禮。原因是同氏未必同姓,同姓未必同氏,先秦的古姓與漢時的姓不是一回事。王莽認為姚、媯、陳、田四氏與自己的元城王氏,皆是黃帝、大舜的後裔,故而是不同氏(漢代的姓)而同姓(先秦的姓)。王氏來源不同,有媯姓之王氏,有姬姓之王氏,有子姓之王氏。王莽的王氏來源自古媯姓,他的妻子王氏家族大概不與元城王氏同源,大概來自姬姓或來自子姓,同氏而不同姓,故而娶之無礙古禮。

孔子的爸爸不姓孔,其實孔子也不姓孔

以春秋之姓名制度套用到近代的著名人物身上,也許非常有趣。

蔡元培:姬姓,蔡氏,名元培,字孑民或鶴卿

蔣介石:姬姓,蔣氏,名中正,字介石

毛澤東:姬姓,毛氏,名澤東,字潤之

周恩來:姬姓,周氏,名恩來,字翔宇

一部近代政治史竟是主要發生在幾個姬姓本家之間的故事

宋子文:子姓,宋氏,名子文

孔祥熙:子姓,孔氏,名祥熙,字庸之

按先秦古禮,宋藹齡嫁給孔祥熙算是同姓婚姻,非禮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