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爲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魏自馬陵戰敗後,從此一蹶不振。細究魏國內政外交以觀之,魏國對外戰爭失敗,主要是外交決策失誤和國內人才的流失所導致。魏文侯當政期間,勵精圖治,禮賢下士,國富民強。公元前431年,楚北上滅莒,勢力伸入到魯國南境。魏文侯聯合韓﹑趙兩國在公元前400年敗楚於桑丘(山東滋陽縣)。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公元前391年,魏文侯再次聯合韓﹑趙在榆關(河南舞陽縣)大敗楚軍,從而有效地抵禦了楚勢力的北進。文侯死後,子武侯繼立。武侯不能完成文侯霸業,將魏國原有的規章制度主觀的更改,尤其廢棄聯合韓﹑趙之策。魏武侯曾助趙公子朝爭奪趙敬侯的君位,從而與趙國結怨。魏武侯在位十六年卒,子惠王立,此後魏國徹底改變了文侯時的對外政策,與韓﹑趙為敵,伐趙侵韓,韓﹑趙聯合攻魏。此時的秦國在獻公﹑孝公的治理下迅速強大。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秦敗魏師於洛陰;五年,秦獻公敗魏師於石門(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七年,秦魏戰於少梁,魏師敗績。由此看來,魏國的霸業在文侯時曇花一現,武侯﹑惠王時已衰敗,被齊國兩敗也在情理之中。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人才自古以來都是稀缺資源,魏國霸業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才的流失。武侯在位期間,不修內政,想借助魏國的險要山川來守文侯霸業。一次,武侯與吳起同乘一條船,順河而下,途中,武侯看著四周對吳起說:“你看多麼壯麗險要的山川地勢啊!這可是魏國的寶物。”吳起說:“一個國家強固不在於地勢險要,而在於實行德政。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魏武侯並沒有將吳起的建議付諸實施,但卻聽信讒言導致吳起離魏奔楚。魏公叔痤平日忌恨吳起,他當了魏相後,一心想除掉吳起這個眼中釘。小人自有小人助,公叔痤僕人對他說:“這個事情不勞您煩心,攆走吳起易如反掌。”痤問其計,僕曰:“吳起是個有血性,有稜角且愛名聲的人。您先去對武侯說:‘吳起很有才華,而我們魏國又較小且緊挨秦國,臣擔心吳起不會久留於魏。’這個時候,武侯肯定會問您,哪該如何是好?您就說:‘可以用公主招親的辦法來試探吳起。如果他想長久留在魏國,就會接受這門親事;如果他不接受,就說明吳起不打算久留於魏。’您這樣對武侯說了之後,就立馬請吳起來家中作客,您讓公主當著吳起的面蔑視他。吳起必然拒絕這門親事。然後告知武侯,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果應小人之言,吳起拒絕結親,武侯開始懷疑吳起。吳起擔心這樣下去,遲早要完蛋,不如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於是去了楚國,在楚國變法,使楚復強,成為魏國南面的強敵。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公叔痤手下有一個侍從官,姓公孫,名鞅,即商鞅(因後北封在商地而得名)。有才能,有志向。公叔痤年老,一病不起,魏惠王去看望他,順便問:“萬一你死了,魏國該怎麼辦?”公叔痤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惠王聽了沒有說話,等惠王要走的時候,公叔痤支開左右的人單獨對惠王說:“您如果不願意聽我舉薦而任用公孫鞅為相的話,就把他殺掉,不能讓他去其他國家。”惠王說:“我知道了。”惠王走後,公叔痤趕緊派人找來公孫鞅,對他說:“今天大王問我由誰來繼任魏相,我舉薦了你,但我看大王的臉色是不會聽我的。我的處事原則是先忠君而後忠於朋友,所以我對大王說,若不重用你,就把你殺掉。大王肯定會殺掉你。”公孫鞅說:“大王既然沒有聽你的話重用我,也一定不會聽你的話而殺掉我。”魏惠王看望了公叔痤後,對身邊的人說:“公叔痤病糊塗了,令人傷心,他竟然讓我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手下的一個年輕人,叫什麼鞅的,簡直是荒唐透頂。”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公孫鞅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便西入秦國,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主持變法,使秦國迅速強盛。魏國在敗於齊國馬陵道的次年,即公元前340年,公孫鞅對秦孝公說:“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為什麼?

因為魏國處在險要的中條山以西,與秦國只隔一道黃河,崤山以東都由魏國控制,魏實力強盛時,就西進攻秦。如今由於您的賢明,秦國強大起來了,去年魏新敗於齊,國力削弱,我們乘機進攻,令其東徙。魏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孝公以為然,於是命公孫鞅率兵伐魏,魏派公子卬率軍迎戰。公孫鞅給公子卬寫信說:“以前我們是好朋友,不料今天各為其主,我不忍心與故友為敵。我想與你見面,飲酒敘舊,而後訂立盟約,讓秦魏兩國從此和好。”魏公子卬信以為真,親自去赴宴,會盟時公孫鞅命預先埋伏的猛士突然逮捕了公子卬,隨後攻打魏軍,魏軍大敗,公子卬降秦。魏國連遭齊﹑秦攻擊,元氣大傷,徙都大梁。臨走時仰天長嘆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梁啟超先生認為魏國霸業衰敗在於以下四大失誤:

蓋吳起去後,不二十年而秦盡復其河西谷地;不三十年而魏河西且入秦矣,此魏之失計一也。

文侯政策,常欲結三晉同盟以相保而自固,蓋魏地橫亙趙韓之中,魏睦二國,二國自不能越魏以相殘。武侯初立即改其道,納趙公子朝之叛,而與之襲趙。自是三晉睽渙,迭尋干戈,以為秦資,此魏之失計二也。

魏相公叔痤疾革,勸惠王舉國以聽商鞅,否則殺之,惠王以為老悖,既不能用鞅,而縱之入秦。鞅以習於魏故,既相秦,則首以全力圖魏,此魏之失計三也。

戰國時最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最後衰落?這跟人才的流失不無關係!

魏西有秦,東有齊,北有趙,南有韓楚,其地華離繡錯於列強之間,四面及心腹皆受敵。故戰國諸國皆可戰,惟韓魏最不可戰。韓自知之,故始終未嘗以戰挑其鄰。魏則不然,惠王借祖父之業,狃於強盛,不戢其武,致四鄰洶洶自危,環起與之為難,此魏之失計四也。魏國衰落後,秦國成了戰國時代稱雄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