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演奏家張躍明:笛聲唱出阿詩瑪的心歌

神奇美麗的雲南石林,是彝族文化的一片熱土。這裡有熱烈奔放的彝族撒尼歌舞,有舉世聞名的彝族阿詩瑪文化。這裡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孕育出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張躍明(格波布娃)就是其中一位優秀的彝族竹笛演奏家。

張躍明是生長於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國家二級竹笛演奏藝術家,1975年出生於雲南石林圭山鎮矣維哨村。在大哥張躍雄(石林彝族第一位大學本科竹笛專業畢業的演奏家)的影響和指導下,1991年考入雲南省文藝學校民樂班竹笛專業,師從雲南藝術學院楊建生教授(也是其兄張躍雄的老師),在竹笛演奏上得到系統完整的學習訓練。兄弟兩也因先後師從楊建生教授被傳為佳話。張躍明199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故鄉石林,在石林阿詩瑪藝術團從事民族管樂演奏,1995年後調到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藝術團,迄今一直活躍在舞臺上。

竹笛演奏家張躍明:笛聲唱出阿詩瑪的心歌

看過電影《阿詩瑪》的朋友,應該對影片中歡快而抒情的彝族撒尼音樂有深刻印象。撒尼音樂裡面,有著彝族撒尼人天性向往歡樂、質樸而溫情的特質,特別是通過竹笛演奏出來後這種感受更為強烈。

說到竹笛,這是彝族撒尼人十分喜愛的民族樂器,無論是追求心上人,親友歡聚,或是跳起熱烈奔放的大三絃舞,都少不了竹笛那明亮高亢的格調旋律。可以說,竹笛是彝族撒尼人情感世界的代言者。

竹笛演奏家張躍明:笛聲唱出阿詩瑪的心歌

撒尼竹笛演奏出的音樂,宛如一曲曲包含深情的情感河流,世代流淌在彝族撒尼人的心中。其中隱藏在微妙氣息裡的鄉土韻味,只有石林土生土長的演奏者才能準確把握和演繹出來。

作為一名優秀的竹笛演奏家,張躍明既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又有對石林彝族撒尼音樂的深厚領悟,他用竹笛演奏出的彝族撒尼音樂,便具有了直入人心的魔力:如娓娓道來的歌者,每一個樂句都是彝族撒尼人的歌腔歌韻,每一處潤腔都與方言鄉音相熨帖,讓聆聽者最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族群的氣質和文化風貌,帶著泥土和鄉風的氣息,質樸而沁心。

竹笛演奏家張躍明:笛聲唱出阿詩瑪的心歌

小小竹笛,是張躍明一生的鐘愛,憑著對竹笛演奏的天賦和熱愛,他一直沒有停下努力提升的步伐。經過多年積累,張躍明出版了竹笛演奏專輯《永遠的阿詩瑪》。專輯曲目以抒情、柔美的曲風貫穿始終,每個曲目都包含著對石林這片土地和彝族阿詩瑪文化的深愛。《女兒情》、《依爸依媽》(阿爸阿媽),濃濃的思親之情蘊含其間,猶如父母和親人的聲聲叮嚀,對每個離家在外的兒女都是一杯親情的醞釀,感念親恩,那是一種任歲月蹉跎,依然歷久不變的家鄉和父母親人的溫暖;《阿詩瑪的故鄉》、《故鄉的小溪》、《美麗的圭山我的家》、《我愛家鄉的山和水》、《問我為啥愛石林》,流淌著濃濃思鄉之情,石林那片土地旖旎的山山水水,樸實的村村寨寨,隨著旋律融進進每個聽者心裡,對於每個在石林長大的人,那是與血脈相連的旋律,常常一曲聽罷,已經情不自禁,淚盈於睫。

竹笛演奏家張躍明:笛聲唱出阿詩瑪的心歌

不管你去沒去過石林,張躍明的作品會給你帶來一次特別的音樂旅行。如果你曾經到過石林,一定會在他的樂聲中憶起那奇麗的山水,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還有勤勞善良、美麗而勇敢的阿詩瑪。這一切,是屬於石林彝族阿詩瑪的心歌,宛如彝家美酒,味美而熱烈、濃郁而雋永……

原出處:彝族人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