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裡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據傳,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人們編成動聽的民間諺語一直流傳到今:“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

太谷的燈,因何出名?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太谷縣城,三百多年來,商業逐漸繁榮,到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更是太谷縣城商業走向興旺的時代,曾獲得“小北京”的美稱。當時票號興盛,譽滿華夏。太谷城內,沿街接巷,七百餘家商號林立,大商富賈在商業競爭之餘,在文化習俗上也極力仿效蘇州、杭州、揚州的風尚。燈節的興起與發展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許多品種、花樣的彩燈,也隨著貿易的發達不斷從外地引進。相傳,“宮燈”和“龍燈”就是客商自廣東引進來的。至於大量的彩燈,則是仿效揚州。這種學習引進的後面,又有當地群眾的創新,使太谷的燈節很快異軍突起而稱冠於三晉了。

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清代康熙年間,有紙燈、紗燈、羊角燈、繡球燈、緞繡燈。清道光年間,引進宮燈。這些宮燈,大都以紫檀木、核桃木做成,凡是這種木製的精品,立架都雕有龍頭,口內含有寶珠,或八角、或六角,環飾流蘇,刻工考究,形狀大方而高雅。在這燈的橫面上,有書法,有繪畫,色彩繽紛,頗為誘人。

在花燈節之夜,還可看到懸於街頭的植物燈、禽獸燈、商標燈、字謎燈種種,吸引人們來觀賞。

太谷的燈,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太谷城內,沿街鋪面,大院小戶,寺觀茅庵,無不張燈結綵,絢麗悅目,天上人間,燈月交輝。觀燈人如河流,似海潮,摩肩接踵,通宵達旦。有些猜燈謎活動,耗時更長。時至夜深,仍有民樂奏起,把燈節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樣的燈節,在山西自然不獨太谷縣城有,在全省各縣,大抵都要觀燈度過燈節的。在一些較大的村鎮,也有掛燈此舉,這才有了“觀燈”之說。在山西的其它縣城和省城,也有山燈會、提燈會、賽燈會的做法,各地也都有他們的高招。

觀燈,是“上元節”中最有趣味性,最包含文化色彩的一項活動,在全省各地的城、鄉、集、鎮裡,仍然盛況不衰。

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

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

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