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底牌!深圳未來18年新建170萬套房,商品房約70萬套

亮底牌!深圳未來18年新建170萬套房,商品房約70萬套

今天上午,深圳舉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新聞通報會。會議議題很多,內容很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後面詳細報道。樓兔子幫你簡單列出以下幾點關鍵點:

1、這個框架新文件目標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既然是制度性設計,那麼預期要延續執行的時間就比較長了。多久呢?18年!也就是說,未來18年,深圳的住房體系都得在這個文件框架內來畫圖了。所以說,這個文件會議很重要。

2、這個會議文件的核心是制度設計。而制度設計的核心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三點: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

3、如何實現多主體供給?

當然第一重要的是要增加土地供應量。沒有面粉怎麼做麵包啊!所以,未來18年內,深圳計劃要新增盤活35平方公里土地用於建設各類住房。目標是建造不少於170萬套住房。

為什麼是18年建造170萬套住房啊?

因為2017年年底,深圳常住人口是1253萬人。預計到2035年,18年之後,深圳常住人口將達到1800萬人,新增大約550萬人。這樣預計新增加各類住房需求大約是180萬套。綜合考慮土地供應和住房建設籌集能力,深圳將住房總量目標確定為170萬套。

題外話:A、王石在深圳演講的時候說過,深圳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已經不到20平方公里。現在要拓展到35平方公里。深圳政府有心且辛苦咯。但難度真心不小。B、18年之後深圳常住人口1800萬人,這個數字你應該自己再去評估一下。對應的170萬套住房需求,是不是夠用。

4、如何實現多渠道保障?

我的理解就是將這170萬套住房,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產品,對應不同層次的人群。官方的說法是: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此前的某端說法已經不出現了。

170萬套住房蛋糕怎麼分?40%是商品房。20%是人才房。20%是安居型保障房。20%是租賃用房。

也就是說,未來18年大約會建設商品住房70萬套,平均每年大約3.9萬套。每年3.9萬套對於深圳市場來說,夠不夠?絕對不夠!2015年深圳新建商品住宅62930套,2016年新建商品住房44111套,2017年新建商品住房33707套。供應量是在逐年下降的。

與此同此,你可以查閱一下,從2011年至2017年,深圳商品住房新房成交套數,最低的一年是2017年,成交了25820套。其次是2011年,成交了31867套。其餘年份全部在4萬套以上,最高的一年是2015年,賣了66373套。請注意,這些全都是一手商品住宅,不包括商務公寓哦。從歷史供求和未來18年的新增計劃看,深圳商品住房很難擺脫寅吃卯糧供求失衡的困難。

從以上銷售歷史看,每年3.9萬套那肯定是不夠的啦。但實話實說,將商品住宅佔比提高到40%。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官方的說法是:讓有能力的市民通過市場商品房來解決住房需求。這句話說的很巧妙。樓兔子的個人理解是:這大約70萬套住房就是此前表述的“某端有市場”。未來一定會迴歸市場定價。那麼市場定價的基石就兩條:供求和品質。供求是短缺的,深圳城市品質是提升的。因此,市場定價一定會是走高的。

另外就是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租賃房了。各佔20%的比例。亮點是人才房和保障房是可以個人購買的。

人才房可租可售,建築面積小於90平米。對象是人才。租售價格大約是市場價的60%。

安居型商品房也是可租可售,建築面積小於70平米。對象是深圳戶籍的財產限額條件人群。租售價格大約是市場價的50%。

租賃用房的對象就更寬泛啦。主要是建築面積30至60平米的小房子,租金是市場價的30%。特困群體甚至可以是市場價的10%。

一個特別要點明的是:可售的人才房和安居型商品房,是有一定年限不準上市交易的。過了年限封閉期,想要出售也只能是兩個方向:第一是由政府回購。第二是由其它符合條件的人來購買。也就是說,這類資產是不能流向商品房市場的。如果有人想在這裡低價買進,將來高價賣出賺錢。這條路子基本上是封死了。

結論:未來的深圳住房市場是閉環市場。商品房和各類保障房在自己的體系類流通,互相不干擾。每個層次的人,都可以在對應的框架內,找到自己的居所。百姓福利是增加了。但商品房市場的搏殺會更加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