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禅师究竟是谁?

今天伴着缠绵的秋雨,啊切,终于差点就感冒了。凭借着金光护体,挺了过来,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加衣保暖喔~

今天给大家聊聊计收猪八戒之后的一点小故事。收了老猪之后,取经团队逐渐扩大,向着西天逼近。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

这时候。唐长老分外小心,于是怀着“前方高能,注意交替掩护撤出阵地”的高尚情操,对徒弟们作出了重要指示,“小心左右”。

这时候,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

乌巢禅师究竟是谁?

坦白说,这座山很美!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根据分金定穴理论,和十六字风水秘术的指引,能在此修炼的一定不是一般的和尚。果然,前面出现一个老和尚,八戒欢呼:“乌巢禅师,给我签个名白?”

还好作为师父的老唐没有失去身份,更加没有忘记伟大革命导师唐太宗先生的历史性嘱托,“一定要成功!”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再结合取经的当前形势,老唐上去就作揖,像老和问:“路途果有多远?”

老和尚毕竟是得道高人,说话总是一副“天机不可泄”的模样,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乌巢禅师究竟是谁?

一句话概括:路很远,最终一定能到。就像回答人总是要死的道理是一样的,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维。

老唐一看,高人果然是高人啊!不能就让他这么跑了啊!要问问储存路经才好下次继续观看啊!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禅师就是禅师,出口成章,口吐莲花,急性就做了一首五言诗,读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白描叙事兼备,感叹抒情皆有,并能用口语化语言表达出取经过程的艰险。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出口成章,作诗都不用打草稿的人究竟是谁?

居然连老猪都层会过他,他会老猪干嘛?

此外,此人不光文采斐然,武功也是不弱。

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居然连老孙都上不到他的一根毛,此人还用莲花护身,毕竟是佛门中人。

此外,居然还熟悉取经的整个路线规划图,以及每个关卡的妖怪,甚至连唐僧的徒弟都很清楚。

此人必是取经企划的直接参与者。

乌巢禅师究竟是谁?

而且,此人不传《四十二章经》、《楞严经》等藏有人间珍宝的经书,偏偏传授《心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过佛学的同学已经在举手了。他们知道,心经是佛学的入门基础,就像坐标是立体几何一样。只有有了基础,才能安安静静地成佛。

另外,再说说老唐,老唐的前身并不是老唐,而是金蝉子,身为万世老二的金蝉子犯了戒,于是下到基层继续修炼。老百姓一看,这是修炼,上仙一看,这哪里是修炼,明明是拿到基层锻炼一下,然后作为储备干部,提干才是目的啊!

金蝉子当年是如来的二弟子。要提干当然少不了如来这个幕后黑手的暗箱操作。只是一个人不具备作为佛的基本素质,即使在佛的位置上,也待不住。

这是由于明白这一点,如来才化身乌巢禅师,过来点拨点拨。所以,一上来不说有多远,也不提有多少灾难。先传授心经给老唐,让其开悟。

纵观天地人三道,可以作唐僧师父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如来。

乌巢禅师究竟是谁?

所以,乌巢禅师不过是如来变化,用来点醒唐僧的化身而已。

那么,他为什么要出现在收服老猪之后呢?

很简单,老猪是唯一一个没有经受痛苦就成为唐僧徒弟的人,他就是要用乌巢禅师的身份去政审一下老猪,看一下是不是玉帝那边派下来的间谍,所以老猪“会过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