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農八師石河子市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始建於1954年,是一個以水庫、工程管理與供水服務為主業,水利施工、水產養殖、水庫旅遊、農業等綜合經營全面發展的大型水利管理單位;現有基層單位18個,在職職工1200人;管轄著蘑菇湖、躍進、夾河子、大泉溝四座總設計庫容為4.2億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庫和540多公里長的引輸水乾渠、63個配水點、480多座水工建築物,年調節水量9-10億立方米;主要承擔著石河子墾區及沙灣、瑪納斯兩縣、16個農場、8個鄉鎮的36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供水任務,同時還擔負著瑪納斯河防洪、石河子城區綠化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植被生態補水任務。
    ​​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瑪河流域面積2.43萬平方公里,多年年均徑流量12億立方米,瑪河灌區是全國的特大型灌區之一。
  • 半個多世紀以來,瑪河水利人發揚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瑪河精神,開山劈嶺,修渠建庫,為石河子墾區、石河子市的開發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近年來,瑪管處按照“精水利、拓農業、優水產、強旅遊”的發展思路,不斷強化水利管理主業地位,牢固樹立服務灌區求發展的思想,管理水平、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連年完成師市下達的引蓄供水指標,滿足了農場的用水需求。
  • 大力發展綜合經營,水利施工隊伍具有三級專業資質,在閘門製作、安裝方面具有較強實力,佔據了北疆市場的重要份額;水產養殖發揮歷史長、規模大、技術力量強等優勢,調整結構,大力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水面養殖河蟹、大銀魚、水庫圍欄養魚等都取得了成功;農業生產以種植棉花為主,綠色無公害多品種稻米生產發展迅速;不斷加大北湖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和招商引資力度,北湖旅遊區相繼跨入國家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師市文明旅遊區行列。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榮譽稱號瑪管處先後榮獲 “全國水利系統水利管理先進單位”、“全國大型灌區精神文明先進集體”、“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行業”、“兵團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自治區衛生紅旗單位”、“農八師石河子市模範集體”等多項殊榮,實現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和各項事業的不斷進步。
  • 在沙灣縣境內,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人口3 656人,其中在崗職工1035人。下轄4座大中型水庫,總設計庫容4.25億立方米。擔負著15個團場6個鄉鎮的供水任務,灌溉總面積240千公頃。有耕地0.853千公頃,水產養殖面積1.878千公頃。
  • 前身為兵團瑪納斯河管理處,1954年組建。
  • 1969年改為獨立團水利營。
  • 1971年,改為石河子指揮部水工團。
  • 1975年,改為石河子地區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簡稱瑪管處)。
  • 1982年兵團恢復,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八師瑪管處。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瑪納斯河灌區水利樞紐工程瑪

  • 納斯河灌區是新疆五六十年代開發建設的現代化大型灌區,對自治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瑪納斯河灌區水利樞紐工程地點新疆土地面積53.44萬公頃可耕地面積33.3萬公頃
  • 瑪納斯河灌區水利樞紐工程瑪納斯河灌區位於新疆天山北麓的準噶爾盆地南緣,東西長140公里,南北寬102公里,土地面積53.44萬公頃,可耕地面積33.3萬公頃。
  • 灌區內冬季嚴寒,夏季乾燥炎熱,最低氣溫為-42.8℃,最高氣溫43.1℃,屬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110~200毫米,年蒸發量1500~2000毫米,日照2550~3100小時,無霜期148~187天,是典型的荒漠綠洲和灌溉農業區。
  • 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是河水、泉水和井水。水源河--瑪納斯河發源於天山北麓依連哈比爾尕山, 主要靠高山融雪和降水補給。
  • 多年平均徑流量12.61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9.99立方米/秒, 徑流年內分配很不平衡。
  • 灌區泉水年出水量3.65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4~7億立方米。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瑪納斯河是一條山溪性多沙河流,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 275萬噸,最大含沙量166公斤/立方米,推移質40萬噸,泥沙80%集中在每年的7~8月。
  • 瑪納斯河灌區包括瑪納斯縣、沙灣縣、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的石河子、莫索灣和下野地3個墾區及農六師新湖農場等,總人口63.8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玉米、甜菜、油料作物和瓜果、蔬菜。
  • 烏伊公路和北疆鐵路縱貫其間。
  • 新疆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遵照黨中央“屯墾戍邊”的號召,在天山南北開發水源,開墾荒地,建設國營農場發展經濟。
  • 瑪納斯河灌區土地肥沃,開墾面積大,是開發的主要地區。
  • 1950~1954年駐疆部隊在瑪納斯河流域的石河子、奎屯墾區開發出數十個大型農場,使其成為北疆地區的糧、棉生產基地。
  • 1954年,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按照軍區的要求,加大了開發這一地區的力度。
  •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為迅速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除已建立的北疆軍墾農場外,擴大的灌區有瑪納斯河灌區,以建設新的國營農場和擴大瑪納斯縣北五岔灌區。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瑪納斯河灌區已形成佈局合理、配套齊備、建設項目完善的水利樞紐和各種水利工程。
紅山嘴渠首樞紐
  • 位於石河子市東南15公里的瑪納斯河出山口處的紅山嘴渠首樞紐,是灌區的主要控制性引水樞紐,於1959年由當時的瑪納斯河水利工程處建成。
  • 渠首樞紐主要由上游整治段、溢流側堰、進水閘、洩洪衝沙閘、下游整治段及總乾渠和曲線沉沙池等部分組成,具有灌溉、防洪、發電、水庫引水和城市供水等功能。
  • 年引水量10億立方米, 引水率達到80%。運行中,由於引水率高,衝沙水少, 造成閘後嚴重淤積,引水能力下降。為改變這種狀況,先後曾三次局部改造,並加強了工程管理,使渠首樞紐工程恢復了原設計能力。
  • 東西岸引水乾渠。東岸大渠是灌區的引水總乾渠,為幹砌卵石護面,1959年建成,全長18.8公里,設計流量 85~12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為4.5米/秒,常年輸水, 渠道利用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渠道水利用係數97%。西岸大渠是下野地墾區的輸水乾渠,全長110公里,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建於1954年,沿渠地下水溢出,未做防滲護面。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莫索灣墾區輸水的莫索灣總乾渠,設計流量45立方米/秒, 全長35公里。以上3條主要乾渠,是全灌區輸水的主動脈。
  • 為解決瑪納斯河西岸烏伊公路以南1.6萬公頃耕地灌溉用水和石河子供水問題,修建了過河渡槽和涵洞。
  • 灌區水庫主要是平原水庫,是利用灌區內的葦湖或窪地築壩建閘修建的,對調蓄瑪納斯河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夾河子、大泉溝、蘑菇湖、新戶坪、白土坑等15座水庫, 總庫容4.6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2座,庫容2.8億立方米; 中型水庫4座,庫容1.65億立方米。
  • 水庫多數是五六十年代建成,多為聯合運用,如夾河子、大泉溝和蘑菇湖3座與西岸大渠並聯,夾河子與躍進水庫並聯,新戶坪與白土坑水庫串聯,引蓄聯合,互相調劑,大大提高了灌區供水的保證率。
  • 瑪納斯河落差大,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原規劃20座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現已建成二、三、四、五級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5.7萬千瓦,年發電量1.84億千瓦·時;建成110千伏安線路132公里,10千伏安線路60公里,主要供應石河子市工農業用電。
  • 建成各級灌溉渠道總長度1.7萬公里,其中防滲渠道3000多公里,乾渠防滲的佔73%,支渠防滲的佔69%;各級排水渠道總長700多公里;斗渠以上各類建築物 9700多座;防洪堤14處、40公里,打井1200眼,年抽地下水2.25億立方米。灌區工程總投資2.87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48億元,地方投資0.24億元,群眾自籌0.15億元。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灌區河、泉水每年總水量16.25億立方米,全部引蓄利用。灌區幹、支、鬥三級渠道利用係數為65%,灌溉面積達到20.4萬公頃,每公頃平均水利投資1407元。
  • 早在1954年,為加快瑪納斯河流域的開發治理,兵團黨委決定將工一師改為瑪納斯河水利工程處,成為灌區的專業水利施工部隊。
  • 1956年瑪納斯河管理處組建,成為河系的正式管理機構。瑪納斯河流域由於面積大,用水單位多,隸屬關係複雜,所以採用流域、專管機構和團場鄉鎮三級管理,分級負責,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的辦法。
  • 瑪納斯河管理處 1990年被水利部授予部二級灌區管理單位,1992年又被評為自治區二級灌區管理單位。

瑪納斯河

  •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南部。
  • 源出天山北麓,北流注入瑪納斯湖。
  • 長約450千米。上游水急多峽谷,下游平原坦蕩,河曲發育。
  • 解放後興修水庫,渠灌事業迅速發展,成為著名的棉糧產地。也是我國著名的瑪納斯墾區所在地。​
  • 瑪納斯,蒙古語,意為巡邏者。
  • 瑪納斯河流域新疆長度450千米發源天山北麓所屬國家中國概況河流貫穿了山地-綠洲-荒漠系統,地表過程複雜。
  • 該流域的主要徑流水源為高山區的冰雪融水與上游的降水。上游峽谷較多因而水流湍急,下游河曲發育而平原坦蕩,最大支流為清水河。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1949年後其河段上興修水庫,使得渠灌事業發展迅速,成為著名的棉花和糧食產地。
  • 瑪納斯河上游河段蘊藏碧玉,“玉色黝碧,有文采,璞大者重十餘斤”,故古時也曾稱其為碧玉河。
  • 清代乾隆年間曾在此設玉廠,稱為瑪納斯玉,與和田羊脂玉齊名,為貢品。
  • 河床及兩岸產金,但時至今日所剩無幾。
  • 瑪納斯河瑪納斯河發源於北天山中段依連哈比爾尕山烏代肯尼河的43號冰川,全長420千米。
  • 源頭區的冰川孕育著包括瑪納斯河在內的河流800條,冰川面積608平方千米,其中瑪納斯河是準噶爾內陸區冰川規模最大的一條河流。
  • 河流歷史上世紀60年代初,在湖泊周圍發現恐龍化石後,一直沉寂的湖泊自90年代後漸漸復活。
  • 《瑪納斯水利志》載:“建國前,常因洪水沖壞龍口、堤壩,造成水災。形成了‘水小不夠用,水大不能用’的局面。”
  • 自1950年1月,瑪納斯河的綜合治理多由兵團農八師完成。90年代以來的節水努力,全面改善了北疆的生態環境。
  • 瑪納斯河流過了和靜縣、瑪納斯縣、沙灣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流過了戈壁明珠石河子市,流過了古老的石油城克拉瑪依,澆灌著20.4萬公頃的土地。
  • 在《元史》中,第一次出現了“馬納思河”。進入乾隆盛世時,沿河兩岸才開始農耕。遊牧是河流給予先民的豪情,長達千年的遊牧也同樣陶冶了河流,奔流的姿態就是馳騁的姿態。在中下游開始民屯軍屯的時候,在上游的山區,仍然有哈薩克嘹亮的牧歌。乾隆年間設縣後,河流就成為一道瑪納斯城的屏障。西去東往的客商官兵,都要經過這條河流。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新疆圖志》裡說:“瑪納,巡邏也,斯謂其人,濱河有巡邏者是以名焉。”故鄉的地名也跟隨了河名,叫得異常響亮,蓋過了河流,以至於大多數新疆人知地而不知河。
  • 1842年11月24日,林則徐在其日記中說:“……一十里有瑪納斯河,車馬涉過。是河本極寬深,今值冬令水弱,河流隔為三道,其深處猶及馬腹,夏令不知如何浩瀚矣。”

大泉溝鎮

  • 位於石河子市北16千米,沙灣縣城東35千米處。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1952年前,此地是一片窪地,泉水較多,匯成了一條泉水溝。
  • 1954年生產建設兵團在這裡修建大泉溝水庫,成立了大泉溝水庫管理機構。
  • 1983年全國地名普查時命名為大泉溝鎮。
  • 街路佈局整齊。鎮區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 168人,有商業網點16家,中學1所,小學1所,醫院1所。
  • 1985年,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在庫區建立旅遊區,命名為北湖公園,有聞名全國的283米長的唐三彩玉泉仙子壁畫,有長達400米的九曲長廊,有游泳、龍舟競賽,快艇衝浪、高空拖傘、釣魚等活動項目。
  • 為紀念毛澤東暢遊長江,每年7月16日前後,舉行盛況空前的“北湖文化節”。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交通方便,莫石省道(一五0團~石河子)S203660816線,大瑪縣道(大泉溝~瑪管處工程處)X290660822線,穿越境內。

大泉溝水庫

  • 大泉溝水庫位於石河子市區以北18公里處。
  • 1954年建成。
  • 庫水周圍榆柳成蔭,亭屋錯落。
  • 水庫總面積10平方公里,水庫養殖著鯉、鰱、鯽、草魚以及引進的魚類。
  • 人工水庫,水質優良、純淨,水庫中有一小島。水草豐美,為百鳥棲息之地。
  • 該地原是一片窪地溝壑,溝內有一泉眼群,故名“大泉溝”。
  • 1954年建水庫後,蓄水養魚,發展漁業;如今水庫已開闢了遊覽區。
  • 遊人至此,可垂釣、泛舟、游泳,與山水作伴。備有小舟、水上自行車等設施。
夾河子水庫
  • 是瑪河中游的唯一一座攔河水庫,坐落在石河子市區東北方向約處。
  • 由於水庫的防洪標準達不到設計要求而被列為病險水庫,大壩安全類別被評定為三類壩。
    新疆建設兵團第8師石河子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
  • 擴建水庫上游分洪工程—大泉溝引洪渠是夾河子水庫除險加固中重要的一項工程措施。引洪渠從引洪閘處引水,洪水期分別向大泉溝水庫、蘑菇湖水庫分洪,引洪閘到大泉溝水庫,分水閘到蘑菇湖水庫,現狀渠道為土渠,梯形斷面。
  • 該渠位於泉水溢出帶,渠道常年有泉水溢出,沿途有眾多的納水口,渠道兩邊均為國家基本農田及居民點。
  • 大泉溝水庫佈置為充分利用現有工程,降低工程造價,大泉溝引洪渠在渠線選擇上仍按老渠線佈置,對現狀進行改造擴建,擴大過流能力,達到分洪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