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科普帶你走遍中國村莊。本期帶各位讀者走進聊城市東阿縣王宗湯村。據傳明朝初年洪武年間,王姓族人從山西省洪洞縣東南方向王三村遷徙於此立村,名王村鋪。後村內出現一名志向非凡,善謀生意,走南闖北,廣交友誼,名聲在外的人物王宗湯。由於當地人傑地靈,借倉王寺之名聲,社會交易興旺,南來北往的買賣人,都聞訊趕來,找倉王寺後面的王宗湯做公證交易人,他德高望重,社會名聲越來越高。王村鋪之村名,逐漸消失,王宗湯這人名,便成了村名,繁衍生息數十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本圖集主攝村東倉頡墓。
據明萬曆年間于慎行編修的《兗州府志》載:倉頡故居在“城(原東阿縣城)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清道光九年《東阿縣誌》記載:倉頡墓“在縣北三十里,有墓,有寺。”明代“東阿城”在平陰縣東阿鎮,城三十里處是今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的位置。可見,早在明朝以前就有倉頡墓,這說明倉頡有可能在附近生活居住過。
倉頡墓位於王宗湯村東南1千米處,原有高大的墓冢,墓前有古碑數幢,祠堂三間,二層,其上有匾額“倉頡墓”三字。此地尚存倉頡墓碑、倉聖橋等遺蹟。
倉頡是中國上古時期黃帝的史官,首創文字。倉頡者,黃帝史官也,傳說他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他集中民眾的智慧,從“鳥跡”、“蟲紋”受到啟發,創造了文字,結束了結繩刻木記事的愚昧時代,開闢了中華民族人類進化史上的新紀元。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
到目前為止,在全國已發現的8處倉頡墓遺蹟中,始建於漢代的有四處:河南的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的白水;始建於晉代的有兩處:山東的壽光和東阿;始建於宋代的有兩處:河南的原陽和洛寧。但是,在王宗湯村附近除在地面發現了倉頡墓和祠外,還發現地下原是一處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與倉頡生活的時代吻合,後又在倉頡墓地中心地帶勘探時,發現漢朝為倉頡修的磚室漢墓,這進一步證明了倉頡墓在東阿的可信度。
閱讀更多 農業知識科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