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南充城區曾有19口水井,現存一二

2300多年曆史的南充城區,歷史久遠,說起南充的古井,年輕一代的南充人知之甚少,而老南充人則印象深刻。南充城區曾有古井19口,是百姓的主要水源,滋養過一代又一代南充人。歲月變遷,昔日潤澤一方百姓的古井去了哪兒?日前,記者穿梭於順慶城區繁華街道,尋找城市的記憶,昔日的古井。

城北城西 遍佈古井19口

上中壩嘉陵江大橋下方一側有口龍王井,多少年來,居住在順慶老城的百姓們依靠龍王井井水洗衣做飯。

“龍王井在北津渡江干上,有水自石穴出,甚甘洌,北城飲水此為最珍貴。”據《新修南充縣誌》載,龍王井建於清代,距今已有數百年,主要為南充北城百姓提供飲水。

8月2日一早,天剛矇矇亮,記者由南向北沿濱江路前行,過紅綠燈,沿上中壩嘉陵江大橋側石階而下,來到龍王井所在地。記者在現場看到,龍王井井口雖已被填封,但依稀可見龍王井形態。家住勝利路的吳三清正在江邊晨練,看著記者對被封的龍王井很感興趣,便講起了他與龍王井的故事。“兒時,每日清晨,母親總會肩扛水桶到龍王井打水。”吳三清回憶說,龍王井兩個井口,每個井口直徑約為40釐米,井水甘甜,常年不枯,臨江小街的人們長期飲用井水,每隔幾戶人家修有一條到江邊的石板路,以便上下往來擔水行走。每日早晚,前來井邊打水的市民絡繹不絕,水桶撞擊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如一曲美妙的旋律,迴盪在南充城。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髮展,龍王井逐漸乾涸,百年老井也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奔流不息的嘉陵江邊,只剩井口已被填封的龍王井獨立江邊。

記者從順慶區地誌辦瞭解到,南充屬於川中紅層地下水區,埋藏淺,故掘井使用地下水較為普遍,農村住宅附近皆有水井。順慶城區雖處嘉陵江邊,但井水也是居民飲用的主要水源。南充縣城有明清之際所挖水井19口,大致分佈在城西和城北。除龍王井外,還有儀鳳街的鐵佛寺井,青年街的大佛寺井,大西街、聯科巷、長生巷等各處也都有水井。滄海桑田,南充城區曾有19口水井,現存一二

位於市延安路的“古井春天”。

歲月變遷 極少數仍在使用

記者來到順慶區的一條以水井命名的小巷--水井巷。小巷幾彎幾倒拐連接著人民南路和大北街,巷內曾有一口水井,故而稱為水井巷。從大北街進來,站在巷子裡,這裡顯得異常安靜,小巷曲折悠長,曾經來這條小巷打水的市民絡繹不絕,而如今斑駁的牆壁透露著歲月的清冷。此時,三位老人正坐在屋簷下,抽著香菸、聊著家長裡短。曾經的水井雖已不復存在,但曾經的人依然堅守在這裡。

離開水井巷,來到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延安路,走進天工街對面的一條小巷。“古井潤澤一方百姓,警民齊繪萬世春天”的一塊石碑格外惹眼,石碑旁邊,一口古井———古井春天仍滋養周邊的市民。

據瞭解,1951年春,原川北軍區駐南充部隊官兵,為解群眾飲水之難,耗時6月掘井,至今已有60餘年,古井名字無從考證。 近年來,由於井底積淤,井壁生苔,井面破損,2013年夏天,武警8740部隊、順慶區北城街道延安路社區以及愛心企業對古井進行了修繕,並重新命名為古井春天。

“古井養育了我們一家幾代,每當城區停水,前來打水的市民能從小巷一直排到延安路。”家住順慶區延安路一小區的市民鄭坤海如今已75歲,從父親那一輩開始一直食用井水,如今每當停水,仍打水食用。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自來水的不斷普及,南充城區的19口古井有的乾涸了、有的被填埋了,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只留下極少數的仍在使用。臨走時,記者捧喝一口井水,清甜、甘洌,回味良久。

(南充新聞網記者 譙靈敏 李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