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國時期花樣作死第一人,但背後的辛酸又有誰懂?

《擊鼓罵曹》是京劇中的一個劇目,說的是三國前期,準確的說應該是東漢末年時,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沒有正式的形成,孔融向曹操推薦了一個“大才”,我們這個故事的主角——禰衡。來做為準備去招降劉表的儲備說客。見面時曹操有點看不起他,只給了他鼓吏也就是負責打鼓的一個官職,碰巧禰先生脾氣也大的很,不是讓我打鼓嗎,好我就打出打出節奏來,邊打節奏邊罵你曹操。後來曹操也沒殺他,給人啊送到劉表手下任職,後來劉表也受不了禰先生的臭脾氣,由把他推到了大老粗黃祖那裡,沒幾天又給黃大哥給得罪了,結果黃大哥沒慣脾氣,拉出去給咔嚓了,禰先生就過完了二十多年的罵人生涯。

《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但演義不過小說家言耳。可能有人看完這個故事敬佩禰衡,不怕反賊曹操視死如歸,還可能罵曹操不是東西,曹操是壞人,禰衡是勇士。但歷史如果真的這麼簡單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可值得研究的了。讓我們看看正史是怎樣記錄禰衡的吧。

我查遍《三國志》但對禰先生的記錄很少很少,智能憑藉《後漢書》對他的記載,據《後漢書》說,禰衡這個人從小就蠻聰明的,思維敏捷,記憶力好,舉一反三,口才辯論都很好。後來為避黃巾禍亂就跑到荊州,後來又跑到了許都,別看以前聰明,避禍時已經二十多歲了。按照當時的那個標準來說,已經是應該有一番作為的時候了。但當時禰衡也沒什麼作為,基本是前途一片迷茫。我估計是這段時間的黯淡,讓禰先生多多少少在心裡得了一些個心裡疾病,起碼是心裡障礙,什麼障礙呢——狂妄。

他,三國時期花樣作死第一人,但背後的辛酸又有誰懂?

當時孔融和楊修跟這位狂人是朋友,在生活上對他都很照顧。孔融經常跟別人說我這位小朋友怎麼怎麼有才華,但他是怎麼對待孔融呢?管他叫大兒子,沒錯,管人家叫大兒子。可知道孔融比他大十多歲呢,有了大兒子小兒子是誰呢。楊修唄。誰讓你年紀沒大兒子大了。當時有人問禰先生,您說誰的才能比較大呢。結果這老兄說,也就我大兒子,小兒子才華能跟我差不多,其他的人嘛。都啥也不是。要說這孔融也是真沒脾氣,就這麼個情商低的貨也敢給曹丞相推薦,話說說回來,是不是向借丞相之手殺了他也未可知。按常理來說,一個小老百姓見國務院總理,給你找份工作也不算啥事兒,給你弄個下屬秘書噹噹啥的也挺簡單,可前提是你得去呀,孔融推薦完他之後,他在家都不去拜見曹操,不拜見就不拜見吧,忍你了。可你不能天天在家罵罵咧咧的啊,這也就算了。之所以說這個禰先生是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是因為,既然你完全看不上曹操,痛恨他你就去找袁紹啊。跟他決裂到底,跟他對著幹。恰恰相反,就是罵罵過過嘴癮,看看我禰衡多麼清高。我不怕你。

他,三國時期花樣作死第一人,但背後的辛酸又有誰懂?

後來得虧是曹操理性戰勝感性,怕殺這麼個人給自己留下個罵名,強忍著給他個敲鼓的職務,這也不是為了羞辱禰衡,史書記載禰衡“善擊鼓”。這也是投其所長,並且當時打鼓這個位置還是很重要的,你去寺廟看一下,敲鐘擊鼓的和尚可都是在寺院有職務的。不是說誰想打就能打的。本來打鼓得穿特定的禮服,結果這老哥也沒換衣服,想一想,上臺演出不穿表演服裝弄個個休閒T恤,這不是誠心搗亂是什麼?結果被曹操給批評了,結果這老哥當場脫光了在大庭廣眾之前換上了衣服,這我們總導演曹操的面子上往哪放?只得自己自嘲說,本來想羞辱禰衡,但反過來被打臉了。

可能搞得太過分,推薦人孔融面子上有點過不去,就事後勸說他不要這麼搞嘛,你這麼弄大家面子上都不好過,自己還要在這混飯吃呢。沒想到禰先生真聽進去了,還說過幾天去拜見曹丞相,弄得孔融和曹操都以為是做夢一樣。果然過了幾天禰衡來到了曹操的丞相府。不過他可沒拿什麼見面了,對拿了,拿了個一米多長的大棍子。來到了丞相府門口,用棍子懟地打節奏,變著法的罵曹操,就跟唱快板差不多。不得不佩服曹操,就這麼花樣作死都沒殺他。決定給他弄劉表那裡去。

到劉表哪裡之後,也沒老實,又一次老劉和手下打工仔費了好大勁兒寫了一個奏章,結果呢?禰先生回來看了之後覺得不滿意,當著劉老闆和打工仔的面給撕碎扔地下了。哈哈,當時劉表臉上估計密密麻麻的全是黑線吧。但快速的,禰先生拿來紙筆快速又寫了一份,比他們別了半天的寫的好不知道多少倍?不過就這種做法誰受得了?接著又做好好多劉表老闆下不來臺的事。沒把發劉表也只能給他推出去了。推給了糙漢子黃祖。

剛開始黃祖對禰先生也挺好,跟黃祖兒子黃射處的關係也不錯,但後來也不知道因為一件什麼事兒,在一次宴會上他混勁兒又上來了,居然給黃祖也給罵了。孃的,你以為我又曹操,劉表那好脾氣呀。殺你沒商量。於是下令砍了他,但禰衡得罪的人太多,很多人怕黃祖變主意,沒一個求情的,剛下令就被下屬拉出去砍了腦袋。

他,三國時期花樣作死第一人,但背後的辛酸又有誰懂?

禰衡,卒,年二十六。

事後黃祖也後悔了,但也沒啥用了,死不能復生,就厚葬了他。

禰衡作死是無可厚非的,縱使你才華橫溢,但讓別人難看,動不動就譁眾取寵罵罵領導,有誰能接受呢?可能他認為自己的戰場是在兩個人的吵架場上罷。但話又說回來了,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他的性格如此,他還有可能患有嚴重的心裡疾病,前期沒人賞識他,等到了有人賞識他的時候,他已經覺得自己太委屈,這麼晚才來人啟用他。自己應該好好的表現,做出一副清高的樣子,與其說是譁眾取寵還可以說是表達的方式有問題。

禰衡之死是悲哀的,也是必然的,他死在自己那有才無德的性格上,死在了恃才傲物的傲慢中,死在了心理長期不滿而產生的扭曲變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