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不正浮華黨,這些人殺不得,最後結果令人嘆息

魏明帝232年出了件大事,一批太子黨、實權人物的二代高幹子弟組成的“浮華黨”被取締了,其中精英骨幹被撒銷了職務,並且明帝使用“罷黜”,也就是不再任用。時光流轉,明帝在位13年間,這批人再也沒有得到機會。何宴、夏侯玄等一大批“浮華黨”成員瞬間消失於政治舞臺,其中也有後世聞名的司馬兄弟二人。

“浮華黨”不是什麼學術組織,也不是沒有目標的小團體,而是一群高幹子弟組成的政治集團。他們有著各自的目標,他們打著學術的旗號頻繁聚會,隨意評說時事政、指點朝政。更重要的是這幫人沽名釣譽、拉幫結派,重虛名、好樊比。拿現在來說,一幫子人開著豪車,好飈車,然後評說車的好壞,卻沒一個人是懂車的。

三觀不正浮華黨,這些人殺不得,最後結果令人嘆息

230年魏明帝針對這種空談誤國的思想進行了剎車,把這種思想定為浮華,認為沒有用。並正式下詔,禁止浮華,並且正式定義這個政治集團為“浮華黨”。這是一份重要的詔令,也是明帝發出的公開的警告信。但是浮華眾人並沒有意識到,小團體的活動還在繼續,還在隨意的點評時政要事,公然以各樣的名號互相標榜,相當的無視朝廷。

232年老臣董昭上奏,再次提出浮華的危害,要求處理“浮華黨”。明帝在這二年中,因浮華成員都是有關係網的背景成員,明帝也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去處理相關人員,一直在等著朝中重臣的發言。這個機會終於來了,明帝是想直接去除“浮華黨”,但是這些人的背後關係根據都太厚了,不說何宴、夏侯玄了,就是其他的成員也是個個有後臺,辦理一個二個是可以的,但是一片都整,明帝也搞不定。

三觀不正浮華黨,這些人殺不得,最後結果令人嘆息

“浮華黨”仰仗著父輩的功勞,省去了奮鬥的過程,當然也就沒有能力與業績。作為政治問題,最後落實到一件件吏治民生,都是需要一步步去做的,“浮華黨”眼高手低,沒有接地氣的施政手段,當然得不到認同。同時大搞輿論,小團體,結成陣營,隨意指點江山,這當然是明帝不想看到的。由於成員關係複雜,不能定大罪,最後只能按浮華思想,三觀不正來處理這批人了。

三觀不正浮華黨,這些人殺不得,最後結果令人嘆息

因此最後“浮華黨”沒有按政治集團去處理。而是以浮華是思想認識問題和作風問題定案,要求他們加強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提高個的約束能力。對他們職務處理也是,撤銷所有職務,終身不得取用。當然,由於魏明帝活得沒能有“浮華黨”成員長久,在明帝去世後,浮華成員再次仕途。當然“浮華黨”結論是證明了明帝的政治判斷完全正確,這幫人全是草包,把曹魏的江山最後交到了司馬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