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中外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的感覺不一樣?

勇於守舊


不同的攝影師,不同的觀看,攝影師的視覺風格養成原因很多種,我不知道你具體指的哪位攝影師,要看人具體分析。

不過很早之前一位攝影學者陳建中老師曾經提到過,東西方有著不同的視覺語言體系。 陳老師在美國的大學裡面教攝影,提到西方編輯圖片故事,他覺得有四點很重要。

第一,informative,信息性。一般通過大廣角,大背景來交代,比如介紹一個村莊。這個我們在很多新聞照片當中都可以看到,我們可以做到,沒有問題。第二,graphical,圖案感,因為這是視覺語言,你正在進行的是視覺敘事,必須要考慮影像的構圖用光等等,這個我們也能夠做到。 第三, intimate,親密感,照片有一種無形的親密感,容易親近觀者。第四,emotional,情緒感。會帶動觀者的情緒。

在我們的視覺文化裡,缺少親密感和情緒感。可能這與中國人的情感含蓄,強調疏離感也有點關係。你看視覺雜誌lens中的很多照片,其實都有這種特質,親密感,情緒感,現在年輕攝影師倒慢慢地有了這種氣質,你可以留心感受感受。


傅擁軍


國外很多攝影人是按自己的思想拍攝,國內攝影師大多按照別人的思想拍攝。

國外很多攝影人拍攝為了取悅自己,國內攝影師大多為取悅別人拍攝。

國外很多攝影人拍攝越簡單越好,國內攝影師懂得太多搞得很複雜。

國外很多攝影人比的是作品不是器材,國內攝影師大多比的是器材而非作品。



沂蒙老杆的攝影世界


首先這個是由歷史的原因,因為我們都知道電影是發源於國外的。歐美對於影視影像技術的研討遠遠早於中國。本來在民國的時候中國也跟隨著潮流,只是苦於後來的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一系列的原因,我們和世界脫節了一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了,我們才又開始了,各行各業的百花齊放。每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都會有各種各樣優秀的人才出現。實際上攝影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國家也不缺少攝影的人才,他們的作品也非常的牛逼,非常的震撼。但是在電影工業方面,或者說在有一些攝影類型方面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差距,或者說技術上的差距,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盲目的去崇拜別人,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打個比方,別人玩攝影玩了50年咱玩攝影玩了十年,你說這有可比性嗎?對不對?各行各業都在與世界各國的人才進行著競爭比賽在努力趕上。作為中國人是很累的,因為要和每個國家相比。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贏頭趕上的那一天,現在的中國不是距離這個更近了嗎?



這裡面,有很多文化的差異在裡面。

攝影脫胎於繪畫,那麼,中國的繪畫與西洋繪畫有差異嗎?

相同的道理,哪怕是攝影本來是忠實的反映現實,但是,視角卻有巨大的差異,這應該是不證自明的吧?

從哲學觀點來看,就是東西方不同的人群對哪怕是一模一樣的現實場景,也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所以,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差異,對世界的認識本來就不太可能相同,體現在照片上,當然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