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爲何一再打壓南歸的北方抗金義軍而不善待他們?

於無聲處34


這是由南宋特殊的內外環境導致的。

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汴梁,俘虜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隨即,身為宋朝皇室的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由於北方故土大部陷於女真之手,所以大批淪陷區的漢族軍民選擇隨皇室南下!“靖康之變”後,這種移民規模越來越大。

由於他們來自北方淪陷區,因此南宋給了他們一個共同的標籤——“歸正人”。

但是,對於不堪忍受金國統治而選擇南下的“歸正人”,南宋政府不僅不重用,還處處打壓,這是為什麼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來自敵國的尷尬身份

如果此刻一個臺島上層人士跑來,告訴你要儘快拿下臺島,機不可失。我想高層必然會深思熟慮一番的。且不論出兵的可行性,單就這個突然來投懷送抱的人,他真的是來幫助我們的嗎?還是要顛覆我們,另有陰謀?

另外,歷史上被敵人俘虜過的人,一般迴歸後也很難得到同胞的原諒和信任!所謂信任就是一張白紙,揉皺了就再也不能撫平了。

歸正人,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尷尬。

因為來自敵人佔領的淪陷區,他們的頭上被戴上了外國人的帽子,雖然不久前大家還是同一個皇帝治下的好兄弟。既然受到了敵人的“洗腦”,誰能保證你會百分百效忠我們的皇帝大人?

所以,從南宋建立開始一直到1234年金國滅亡,在宋金對峙的107年時間裡,歸正人是一個始終無法迴避的話題。他們南下數量的多寡,有時候也影響了兩國對峙的平衡。

歸正人在金國不堪忍受女真人的殘酷剝削,歷經千難萬險南下宋朝。卻因為帶有歧視性的身份不能夠得到重用,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這也就算了,北方人普遍尚武,這讓天生對武將防範的宋朝芒刺在背。南宋自己的武將尚不能夠身居高位、號令三軍。你作為“外國”來的歸正人,怎麼會授予你高位呢?

歸正人因為故土的淪喪,恢復中原的願望最為迫切,但是南宋一味的打壓最終只能讓自己成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後期蒙古南下,南宋由於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加上對歸正人的不信任。歸正人劉整選擇投降忽必烈,為忽必烈貢獻了自襄陽滅宋的建議,並最終滅亡南宋。

2、北人主軍,南人主政的水火不容

一直以來,在抗金前線浴血拼殺的,基本都是北方人。岳飛、韓世忠、劉光世、虞允文等人,他們在故土淪喪的情況下,無不積極反擊侵略,意圖北復中原,他們是南宋朝廷堅定的主戰派。

而以秦檜為代表的南方人,樂於在自己的地盤作威作福,對於北伐中原沒有積極性,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金國南下時能夠保留半壁江山讓他們繼續享樂,他們是朝廷的主和派。

主戰與主和,是南宋朝廷搖擺不定的國策,也影響了南宋對歸正人的態度。

主戰派佔據上風時,南宋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大量人口,因此南宋很樂於接受歸正人,他們的到來為南宋提供了強大的軍事支撐,大量的人口將荒蕪的土地開墾出來,滿足了戰爭所需的後勤支援。最重要的是歸正人來自敵國,可以提供大量的準確情報,這在作戰中無疑作用巨大。在宋金對峙的一段時期內,南宋一度取得了對金戰略的主動。這其中,就有歸正人的功勞。

但是很可惜,南宋對金,主戰是暫時的,主和是長期的,這就讓歸正人的身份異常尷尬。首先,對金妥協,罷戰息兵,讓歸正人組成的強大軍隊無用武之地。這樣的條件下,歸正人的重要性就開始弱化最後到可有可無。岳飛被殺是南宋對金稱臣的必然結果,岳飛這樣戰功卓著的統帥不死,主和是沒法繼續的。

既然稱臣做僕從了,那麼對於主子金國的要求就一定要高標準去達成。由於歸正人的大量南下,金國國內人口銳減,沒有漢人做奴隸讓女真人作威作福了,那麼金國要求南宋不許接納歸正人,以保證金國的人口規模。南宋不敢怠慢,於是大量歸正人被拒之門外。此時就不只是南宋對歸正人的歧視了,在自己的出發地,他們也會受到女真人的瘋狂報復,這是歸正人的悲劇!

3、南宋社會日積月累的尖銳矛盾

福建至今還保留著大量土樓,這種兼顧堡壘性質的住宅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南下和當地原住民衝突的歷史遺存。

事實上,從五胡亂華開始,北方人就不斷南下,大量人口的到來,固然帶來了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開發。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口不斷擠壓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特別是土地,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靖康之變後,這種趨勢有增無減。大量的歸正人自北方南下,不僅是他們,有的將領帶來了自己的軍隊,有的地方長官帶來了自己的子民。這就讓國土狹小的南宋有些吃不消了。

此時,不管朝廷是主戰還是主和,來自民間的排擠之音就已經甚囂塵上了。大量歸正人擠佔了南方原有的土地等資源,已經對他們的生存造成了嚴峻挑戰。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錢的朝代,統治者也利於用錢解決問題。大量歸正人南下,朝廷不管是主戰和主和,對接納的歸正人都以厚禮相待,畢竟他們心向中華。而隨著歸正人的增加,南宋財政也不堪重負。

久而久之,這種從統治上層到民間的對歸正人的鄙夷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貴的是,在裡外不是人的尷尬中,大量歸正人胸懷民族大義,為自己的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昭示了自己的民族氣節。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徹底戰敗,絕望的歸正人陸秀夫身負幼帝投海殉國,上演了南宋最悲壯的一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南宋打壓南渡的北方抗金義軍,在今天看來非常不可思議而且令人憤怒,但在當時來說卻也有自己的理由。

第一,“紹興和議”中有約定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紹興和議對南宋最大的傷害,不是稱臣、不是納貢,也不是殺岳飛,而是確定了“南自南,北自北”的方針。這個想法最初是金國的完顏昌提出的,後來得到秦檜的大肆宣揚。最初宋高宗對此完全反對,還曾經反問過秦檜:“老子也是北方人,你讓我回去?”但是隨著時局的變化,趙構也同意了這個方針,並且與金國正式達成共識。

如此一來,北方的北宋遺民已經不再是宋朝人了,也沒有了南渡投奔新政府的權利,他們一旦渡過國境線,就會被視為叛逃,南宋必須將其遣返北國,任其處置。這樣,

不是北方漢人不愛國,而是國家拋棄了他們,他們被逼迫無奈地成為南宋的敵人。試想,當張弘範在崖山之戰取得勝利時,他心裡是不是這麼想的——我終於幫助大金皇帝復了亡國之仇!

第二,南宋政府也很無奈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宋政府和百姓都不想接受北方遺民!首先,僅北宋首都汴京及其腹地就有多少百姓?他們拖家帶口到了南方,衣食無著,甚至連自己的耕地都沒有,誰來養活他們?亡國之初最先來到南方的北宋遺民,很大一部分都成為佔據山頭的流寇,甚至可以說中興四將一生中的戰爭,大部分都是打擊流寇,而不是對抗金軍!

如果要妥善處理這件事,就必須從早就定居南方的百姓腰包裡掏錢甚至來一次土改,妥妥地會遭到所有老百姓的反對!這其實也是南宋百姓不願意北伐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宋政府對金國服軟了,接受了“南自南,北自北”的條件,又沒法拿出妥善的處理方法,我們今天看起來不可思議又充滿屈辱的事情,就真的發生了。


國史通論


寧贈外國,不給家奴 ,本來這世界是反的,統治者老是幻想割地破財得以暫時的安寧,封建主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慣了,百姓供奉他們根本得不到對等的平等,內患又是心頭大忌,時刻害怕革了他們的命,時刻掌握控制百姓而對外部勢力能緩就緩。


用戶50875857391


南宋的開國皇帝是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按理他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徽欽二帝被俘,趙構不在京城而倖免於難,被眾臣推舉為皇帝,他怕戰勝金兵迎回徽欽二帝丟了皇位,消極北伐,力主與金議和。北方漢人不堪金人壓迫欺侮,南歸朝廷以求收復失地迴歸故土,和南宋上層的綏靖政策"唱反調",因此遭受南宋朝廷的摒棄。

南宋上層無意抗金,只想委曲求全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了讓金兵不再攻打自己,他們可以做出任何有利於金人的事情。北方義軍讓金兵吃盡苦頭,導致金宋兩國關係惡化,讓朝廷好不容易求來的"和平"被打破,因此南宋朝廷為示求和的誠意斷絕北方抗金義軍的供給,並一度聯合金人打壓北方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