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億!——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民營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

民營經濟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最鮮明的經濟底色。截至2018年6月底,吳江區民營企業總數為61477家,民企註冊資本總額接近3200億元。這個創業建企大軍是造就改革開放四十年曆史鉅變的重要微觀基礎。

幾百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幾臺老掉牙的機器設備,這是1991年的江蘇吳江七都通信電纜廠,亨通集團的前身。而如今,這裡每天生產的光纖可以繞地球4.11圈。

1986年僅僅有幾間小門面的東方絲綢市場,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絲綢紡織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佈中心。

從鄉鎮企業到集團公司,從街頭買賣到產業集群,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吳江始終勇立潮頭,民營經濟蝶變升級“枝繁葉茂”,民營企業“群星閃耀”後勁十足。

吳江東接上海南連浙江,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民營經濟,既吸納了上海的實力,又汲取了浙江的活力,專注主業,既活又實。

吳江鄉鎮工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家庭作坊式的戶營或聯戶型、“一腳踢”型經濟形態是吳江民營經濟的萌芽狀態。所謂“一腳踢”即對外掛集體企業牌子,盈虧效益與風險全部由私人承擔。在政府積極參與經濟管理、委派能人經營的方式推動下,吳江創辦了一批鄉鎮企業,歷練出一批擁有“致力於集體,奉獻於事業”實業恆心的企業家。1997年吳江組建鄉鎮企業集團79家。

然而,鄉鎮企業“大鍋飯”問題逐步暴露,產權不明、政企不分、責任不清,導致生產積極性不高,比較優勢弱化。1998年,吳江全面實施了鄉鎮企業改製為民營體制的決策,3年中鄉鎮企業改制近2000家,涉及總資產150多億元。

這是吳江與民營企業的互相成就。吳江經信委原副主任沈斌介紹,在鄉鎮企業“地基”上完成改制後,蘊藏在民間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積極性完全激發了出來,從1997年佔吳江鄉鎮工業經濟的10%一躍上升到2000年的43%。政府的角色也從此時轉變,從參與經濟管理中退出,轉而用政策加強規劃引導,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國企全部退出紡織、光電纜等市場充分競爭領域,讓民資自由發展;開辦東方絲綢市場,使眾多民營企業在摸爬滾打中脫穎而出。千億級紡織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集群、500億級的光電纜產業和裝備製造業,逐步形成支撐吳江經濟的四大主導產業。

進入經濟新常態,資源空間限制、開放強度至極限、生態環境質量矛盾日益突出、開放型經濟增速放緩等困難和挑戰全面來襲。吳江從創新制度供給出發,助推企業聚力創新突破發展“天花板”;以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為抓手,倒逼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為突破,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以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為機遇,引領企業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開拓,融入全球價值鏈。

近日,《財富》雜誌公佈了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恆力集團再次上榜,位列第235位。從吳江區盛澤鎮起步的恆力集團,輻射周邊鄉鎮,轉戰蘇中蘇北,佈局遼東半島,從單一的紡織溯流而上,形成了“原油-芳烴-PTA-PET-民用絲及工業絲-織造”的完整產業鏈條。

新興產業的培育支撐著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吳江全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213工程”,培育以大數據、新型半導體等為重點的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智能化成套設備等為重點的千億級高端裝備產業;以光纖預製棒等為重點的500億級新材料產業;形成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三個百億級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3000億元。

參天大樹之下必有沃土。吳江通過培育公平競爭氛圍,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在吳江區經信委的企業資源集約利用信息系統中,記錄著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的佔地、畝均產出、單位能耗等。這些數據排位可讓企業自我估量,發展空間有多大,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遏制無序擴張的衝動。吳江區政府還出臺了《關於推進吳江區工業企業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改革的實施意見》,不同類別企業享有的資源待遇完全不同,扶優劣汰,退低進高。

希望在民間,活力在民營,民營經濟如同血液般融入吳江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有形之手”“無形之手”同向發力,打造民營經濟高標杆,為吳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當年“蘇南模式”的代表之一。近年來,吳江在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等方面依然走在前列,積累了豐富經驗,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生動縮影。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吳江區,從民營經濟、智能製造、新農村建設、開發區等多維度展開深入調研,旨在挖掘吳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新特色,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提煉先進理念,為更多縣(市、區)發展提供借鑑。

3200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民营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
3200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民营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