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敏版:新金融的覆滅與重生|馨金融

脱敏版:新金融的覆灭与重生|馨金融

上週末,受360金融的邀請在其核心管理團隊的年中峰會上做分享,聊了聊行業的現狀和未來。今天整理出了一小部分(脫敏的)內容分享給大家,enjoy~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受徐總和360金融的邀請來做分享。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是一個媒體人,做了七年的財經記者,還有兩年財經節目主持人,現在主要在經營自己的工作室。不管是在傳統媒體,還是現在做的事情,都是圍繞新金融這個領域,可以說是重度垂直。

現在,我的主要工作有兩部分,一部分就是生產內容、輸出觀點;另一部分是給長期合作的客戶做一些內容傳播和PR方面的諮詢,最近這一年主要服務了幾個IPO的項目。

前期跟徐總有過溝通,所以,準備分享四部分內容:行業的現狀、監管和趨勢,以及同業的情況,最後再留一部分時間跟大家交流一下,如果有更具體的問題可以最後來探討。

脱敏版:新金融的覆灭与重生|馨金融

1

行業格局

在2018上半年,我們看到整個新金融市場主要有四股力量:行業巨頭、流量平臺、金融機構、中小平臺。由於外部市場和監管環境的劇烈變化,這四類機構也處於截然不同的狀態當中。

脱敏版:新金融的覆灭与重生|馨金融

簡單分析下形成這種格局和現狀的原因:

1、互聯網階級固化。

坐擁流量、牌照、技術、人才等資源的行業巨頭的優勢愈發顯著。這不僅在新金融領域,整個互聯網市場這個趨勢都很明顯。所以,我們看到上半年即便一二級市場資金那麼緊張,螞蟻金服最新一輪融資仍超出預期。

2、流量變現壓力大。

一大批流量巨頭都在積極跨界展開金融業務。從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到OFO、獵豹、暴風,還有廣告打得很猛的手機品牌VIVO、OPPO等等。但凡有流量、有用戶的平臺都在發力金融業務。

這也是我們去年開始就反覆提到一個觀點:在強監管的趨勢下,未來再難以出現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這樣的新金融巨頭。金融會成為標準化的產品,如血液般貫穿於很多的業務和場景當中。

未來,但凡有流量、有數據的公司都會切入金融業務,提供金融服務不再是一家公司的專營業務,它逐漸成為很多公司標配的增值服務,一種內嵌的產品,它會與這些企業的業務流程和場景深度融合。

3、金融機構求轉型。

今年,新金融行業受到監管趨緊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前幾年積累的風險一下子集中爆發,現在來看這把火還在加速蔓延。而在此情況之下,整個市場相對積極的一個變量是,金融機構變得比較開放。

不管是行業巨頭(它們都在轉向to B服務),還是流量平臺+持牌機構的模式,本質上要發展,都必須依託金融機構。所以,這可能是今年我們看到,市場上還有一些增長的原因,因為金融機構相比過去幾年,更加開放和積極了。

當然,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銀行自身也面臨增長乏力、壞賬高企、轉型迫切的艱難時期。所以,對於金融科技公司們拋來的橄欖枝也欣然接受,合作也越來越緊密。

4、強監管+去槓桿

基於前述的種種原因,再加上現在的監管愈發嚴苛,企業要謀求發展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流量越來越貴,運營成本、資金成本、合規成本都會越來越高,中小平臺(這裡主要指那些正規經營的企業,不合規的平臺可能熬不過這一波倒閉潮了)只能謀求轉型或退出。

2

監管動向

最近有很多朋友跟我討論監管的走向,因為這跟企業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關於這個話題,可能只有一句話可以概括:沒有最嚴、只有更嚴,充滿變數、但無僥倖。對於新金融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必須要做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

如果簡單覆盤一下這些年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思路,在明線上,可能有幾個階段:

觀望、正向(2013-2014年,各個會議上傳遞出的關鍵詞都是積極、促進等)

保守、推進(2015-2016年,明確了三會的監管分工,落地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審慎、負面(2017至今,央行等17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另外,更具殺傷力的一擊是針對現金貸,對於網絡小貸的一系列規範措施的落地。)

脱敏版:新金融的覆灭与重生|馨金融

但如果跟監管溝通緊密的從業者應該能夠感受到,在暗線上,監管的態度一直是偏消極的。未來,強監管的思路已定,金融業務迴歸牌照管理,沒牌照肯定不能碰。所以,獲取牌照,或者有持牌機構合作、支持是最基礎的一環。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拿到金融牌照,而且說白了,拿了牌照變成一家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上的估值也就固定了,沒有什麼上升空間。所以,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更願意跟持牌機構合作,而非自己成為一家金融機構。

那麼,再來說下各個細分領域。現在監管思路看似最清晰的是P2P,備案雖然推遲了但一直在推進。不過,這一部分,監管的思路也是比較保守和負面的。原本推遲備案就是希望行業可以自我淨化,慢慢淘汰掉大部分,剩下為數不多的P2P再來看看如何管理。

但意外情況發生了,因為去槓桿,市場加速崩潰,最近幾個月倒閉了太多平臺,跟雪崩一樣。形勢急劇惡化。所以,為了緩解市場的不安情緒,原本已經停止的備案檢查又重啟了,監管也希望通過一些積極的信號穩定一下市場。

但可能大家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因為備案本質上跟發放牌照差不多,監管一旦完成備案就意味著他們要為其背書並且履行監管職能,這是現在的情況下很難實現的目標。

然後,互聯網理財、資管,因為資管新規,很多傳統金融機構都被限制的死死的。所以對於互聯網平臺來說,這一塊可能限制就更大了。

但因為大家都不能做非標了,所以,以代銷標準化產品的互聯網財富管理模式又開始新一波的發展

。典型如,螞蟻和騰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基金、保險等標準產品的代銷上。

只是做法可能跟以前有一些不同,不同於天天基金、數米那個時代,單純的賣產品。對於這些平臺來說,它們還瞄準了除代銷費之外的價值。

比如,螞蟻做了財富號,給基金公司提供很多增值服務來幫助它們銷售產品。它們收取的依然是代銷費,但要提供的服務卻比早期的第三方代銷平臺多了很多。

那它們還能獲得什麼呢?除了代銷費,財富號上的公司也是在幫它們留住客戶、服務客戶,除了賣基金、保險,還有整個螞蟻生態可以去承接這些客戶,進而挖掘他們的價值。

再來是金融科技,純做技術支持,這一部分的政策風險肯定是最低的,這也是巨頭們從去年開始一直在極力推動的轉型。但從商業上來看,to B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還是有待時間驗證的,因為在國內不只是金融科技領域,在別的行業也鮮有類似的成功案例。

但在一開始,我們也說了,市場格局和環境發生一些變化,所以出現了to B服務的機會,一方面,提供這類服務的企業多了;另一方面,B端企業也有訴求,合作模式更成熟了、付費意願提升了。

此外,相對在監管上明確一些的可能還有消費金融,除了持牌機構,現在主流的模式就是流量平臺+金融機構。再加上經過了前幾年的用戶培養,未來這一塊發展還會比較快。尤其,銀行也在大力調整自己的戰略,從各家信用卡的增速就可以看到,資金和資源都在往零售板塊傾斜。

3

幾點判斷

漫長的“至暗時刻”。大環境短期內肯定不會有太大的好轉,因為最殘酷的時刻還沒到來,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並且,問題並不只是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而是整個大環境,從宏觀經濟到金融行業都不好,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都很差。

戰略調整的窗口期。其實從去年,以現金貸風暴為標誌,就已經進入到新一輪調整期。雖然監管已經出手,但很多舉措並沒有真正落定,所以這段時間,對於企業來說如果可以快速轉型,還是有機會的。

線下場景價值迴歸。線上流量紅利消逝,階級固化越來越明顯,尤其一些中小平臺又重回線下,模式雖然很“重”但也是壁壘。當然,對於巨頭來說線下的戰場也同樣重要,典型如新零售,巨頭都是線上線下同時開戰。

“出海”空間有限。去年開始,很多平臺開始出走東南亞,尋求新的市場機會。但受到當地監管、法規、甚至文化的制約,展業並不順利,我們幾乎沒有看到成功且成熟的案例。

上市之路變數增多。從去年開始,一批新金融企業紛紛加快了上市的腳步,包括監管收緊、市場變差、估值下調等等不少因素雖有預期,但遠沒有想到情況會惡化的如此之快。所以,很多衝擊IPO的公司都走的頗為艱難。有中途放棄的,有暫緩觀望的,也有咬牙硬上的.....

不管是暫緩還是放棄,大家只是希望等待更好的時機,但按照現在的形勢來看,對於某些類型的企業來說,可能未必還有更好的時機。

因為,不僅要考慮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還有自身的發展問題要解決。對於很多新金融企業來說,業務受到衝擊、面臨調整是必然的趨勢,短期內很難再找到新的增長點。

(以上內容整理自當日部分發言,口語表達如有不嚴謹之處,請見諒。)

最後,附上一張莫干山美圖,希望烏雲退散重現陽光。

脱敏版:新金融的覆灭与重生|馨金融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