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賴著」馬桶不走,是一種癌的前兆?真相就在這裡……

原創: 甘大楠 作者簡介甘大楠,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相信不少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排便後按水箱,總有一些便便“賴在”馬桶上,怎麼衝都衝不走。特別是在別人家做客的時候,顯得格外尷尬。那麼,正常情況下,大便到底長什麼樣呢?大便這麼粘膩,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大便粘在馬桶上,是大腸癌的前兆嗎?我們平時能用哪些方法跟如此“倔強”的大便說“Bye Bye”呢?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正常大便長什麼樣?正常排大便是健康的重要表現,我們需明確正常排便具有哪些特點及意義。健康人每日進食與排便都具有一定節律性。食物進入消化道後經過消化與吸收,剩餘的“糟粕”需有規律且及時的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維繫著消化道正常的功能。如果這一節律發生異常,不僅消化道臟器會受到影響,人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勢必影響生活質量。大便正常與否可從以下特徵進行甄別:“顏色”、“形狀”、“硬度”、“氣味”以及“排便節律”。健康人的排便應做到每日規律排便1-2次,大便量與進食量相當,成形,硬度適中,排便順暢。大便粘膩感恰恰是以上方面出現了異常,直接表現為如廁時間延長,便後馬桶留有“痕跡”,時常心生尷尬,甚至造成心理負擔。大便粘馬桶,是大腸癌的前兆?網上盛傳“糞便老粘馬桶,衝也衝不掉,當心恐是大腸癌前兆”的說法,引起網友熱議。

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大腸是糞便形成、傳輸、排洩的重要場所,糞便正常與否反映了大腸的健康情況。典型的大腸癌糞便性狀是便血,或大便潛血陽性,可伴有大便形狀改變,如細條樣便。因此,大便粘馬桶並不能斷然認為是大腸癌的前兆。但如具有以下高風險因素,也不能忽視大便粘膩背後的潛在風險。大腸癌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和後天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已證實的大腸癌高風險因素包括直系親屬有大腸癌病史、長期便秘或腹瀉、高危腸息肉、喜食醃製食品及高脂肪飲食、飲酒、吸菸等。因此,具備大腸癌發病的高風險因素,又出現大便性狀改變,建議就醫,可通過糞便化驗判斷是否大便帶血,必要時腸鏡詳查。中醫解釋大便粘膩等現象大便粘膩顧名思義大便中水分較正常含量偏高,可成形或不成形,粘膩不爽,伴有排不盡感。除此之外,這樣的患者常伴有腹部脹滿、食慾減退、身體困重、舌胖大或有齒痕,舌苔厚膩等表現。這些現象中醫如何解釋呢?

《素問·經脈別論》中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輸布,有賴於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正常,脾胃互為表裡,是運化水溼的重要臟器。若脾失健運,水溼生成輸布異常,津液不得正常吸收,腸道泌別清濁功能異常,痰溼內阻,表現為大便不爽。因此說,中醫講的“溼氣重”,往往根源在於脾氣不足,脾失健運。脾胃功能失調原因有哪些?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造成脾胃功能失調,大便粘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不良的飲食習慣損傷脾胃。當代人因生活節奏緊張,往往不能按時飲食,且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酒肉攝入過度,偏食生冷、辛辣與油膩,均可損傷脾胃,使其化生精微、氣血及運化水溼的功能受到影響。其次,思慮過度直接損傷脾氣。脾主思,當代人的生活壓力明顯,腦力勞動過度,且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緊張、生氣、憂鬱、思慮過度,這些不良的情緒都會最終造成脾胃功能失司,造成大便粘膩不爽。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也從多個方面進行研究,不僅從生物醫學角度,也從社會、心理、神經等方面進行闡釋。近些年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排便障礙造成的大便粘膩與以下因素相關:

•強烈的情緒和環境壓力可造成腸道功能紊亂;

•腸道黏膜免疫、炎症與腸道細菌菌群的改變是腸道症狀產生的基礎;大腦的功能與腸道的功能是相連通的,已證實這一現象的物質基礎是“腦腸軸”。外在的視覺、嗅覺或腦部的情緒、思想的信息通過與高級中樞的神經連接來影響胃腸道的動力、分泌和炎症,腸道的效應同樣也可影響腦部產生疼痛感以及情緒和行為的異常。不難看出,無論是中醫還是現代醫學,都強調了情志與生活習慣對於大便影響的重要性。

如何防止大便粘膩?大便粘膩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並潛在地威脅著生理與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緩解症狀:

•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設定過高目標,避免心理負面情緒。

•健康的飲食習慣是正常排便的保障,戒菸戒酒,定量定時飲食,各種食物合理搭配,營養均衡,不因減肥而打破正常的飲食結構。《素問 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規律的作息與適度的運動是保證腸道活動節律的重要因素。

•建議減輕心理負擔,向消化專科醫師尋求幫助。溼氣可挾痰、挾熱、挾寒,因此需因人制宜,不建議隨意用藥,需經過專業中醫師望聞問切辨證論治。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大便粘膩同時伴有腹痛、便血、消瘦等情況,建議立即就醫,排除器質性病變,避免漏診腸道相關嚴重病症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來源:人民健康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