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符國羣:新經濟領域的競爭,最終體現在智慧財產權的競爭

北大光華符國群:新經濟領域的競爭,最終體現在知識產權的競爭

日前,在第六屆民建“城市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會長符國群就新經濟給知識產權的保護帶來的挑戰以及我們怎麼樣應對這些挑戰和大家分享了觀點。

符國群表示,知識產權包含三個大的方面,即專利權、商標權、版權或著作權。

這些年我國為什麼把知識產權保護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在符國群看來,這除了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動力,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已經開始有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實力和底氣。截至去年,我國科技人員總數接近1億,研究與開發人員超過500萬,研究與開發費用1.76萬億元,佔GDP2.15%,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去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專利總量世界第三;我國的註冊商標申請量574.8萬件,連續16年全球第一。註冊商標總數達到1492萬件,連續17年居世界第一。可以說,我國政府、社會、企業,對大力發展知識產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形成了共識。

就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而言,符國群認為有三個特點。

● 一是保護水平和力度隨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提高。以商標保護為例,我國1982年頒佈的商標法只對有形商品上的商標提供保護,此後陸續將服務商標、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納入保護範圍,2013年則規定了對馳名商標給予特殊保護。

● 二是公權與私權的平衡。知識產權作為財產權,是擁有者的私有財產,屬於私權;另一方面,它影響競爭、影響市場秩序,影響公眾利益,又有公權性質。我國在兩種權利的兼顧上做了許多有益探索與實踐。

● 三是行政與司法保護雙軌制。在司法保護基礎上提供行政保護,可以更快速、低成本處理知識產權案件,避免了西方單純司法保護帶來的冗長訴訟。

與此同時,符國群表示,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存在執法滯後、補償乏力、以罰代刑等問題。這需要各級政府正視,並通過完善法治予以解決。

“新經濟領域的競爭最終體現在知識產權的競爭,新經濟的發展將不斷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新的挑戰。”

符國群認為,雖然對新經濟的界定迄今眾說紛紜,但核心是3個方面:

● 數字化和數字化處理技術;

● 基於數字化的聯通和分享;

●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新經濟實際上改變了財富創造的模式。財富的創造不再主要依賴土地等有形要素,而是依賴數據、知識、文化與創意,知識產權成為激發新的財富創造的動力,知識產權的質量決定了新經濟拓展的深度和廣度。

符國群說,新經濟帶來了諸如侵權主體多元、平臺責任凸顯等一系列挑戰。

一是共創與權利限制。在互聯網環境下,品牌、作品、設計和很多智力創造,可能是“共創”的結果,即用戶、供應商、經銷商甚至“粉絲”消費者共同參與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參與品牌的推廣和傳播。由此產生的智力成果,在目前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均為品牌所有者或專利持有者所有,但曾經參與“共創”的各成員,是否可以對共創成果擁有某種權利?比如可否擁有某種“使用權”?什麼條件下可以行使這種權利,什麼條件下不可以。這既涉及到對“主要貢獻者”的激勵,也涉及對知識產權作為私權的限制。在傳統經濟條件下,同樣涉及對私權的限制,但在新經濟條件下,對私權限制的內涵,背後的邏輯已經有根本性變化。

二是平臺責任。在網絡和平臺經濟環境下,很多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可能是間接的,甚至可能是無意的。另一方面,平臺經濟下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由於涉及眾多主體,侵權責任的劃分,遠較線下侵權時的責任劃分複雜。平臺公司應承擔何種責任,遠非普通大眾所想象的那樣直觀。

三是專利數量和商標數量越來越多,要避免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

在對策與建議方面,符國群建議,

● 首先,適度提供知識產權維護成本,以此減少那些“低質量”的成果申請保護,同時加速那些低產業運用價值的知識產權進入“公有領域”。

● 其次,出臺針對平臺公司的監管守則或辦法,明確平臺公司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責任。平臺公司的首要責任是審核交易主體身份以及為監管機構提供實時信息,幫助監管機構識別違法侵權行為,即承擔審核責任與信息責任。

● 再次,探討“共創”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權”,即對為“共創成果”作出實質貢獻的個人或群體給予非商業使用的權利。同時,限制共創成果所有權人過度的權利要求。

● 最後,建議知識產權監管機構建立“知名商標”名錄,對那些頻頻遭受侵權的商標給予特殊保護;同時,考慮專利權、版權和商標權保護的銜接,讓那些專利權、版權失效的著名產品,進入知名商標保護名錄,讓專利權、版權所形成的“商譽”通過商標權提供某種形式的“繼續保護”。

北大光華符國群:新經濟領域的競爭,最終體現在知識產權的競爭

符國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營銷科學學報》前主編、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會長。先後獲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和英國Aston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品牌管理、家庭購買決策、消費者行為、原產國形象、公司戰略與營銷績效。著有《消費者行為學》《商標資產研究》《商標管理》等多部著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六十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部委以上科研項目10餘項,企業委託項目多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