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會好好幹活,所以永遠是窮人

中午吃飯,兩個同事聊到了小孩的教育問題,最後結論是不能窮。

一個說要好好工作努力賺錢。

另外一個說:認真工作和好好掙錢關係不大。

我想了想覺得挺對,光靠努力工作,窮人是很難改變命運的。

看過一部何苦導演的紀實電影——《最後的棒棒》。

棒棒是重慶獨有的一種職業,十多年前重慶城鄉建設的時候,只要有根棍子就能混口飯吃,所以很多農村小夥來城裡當棒棒。

電影裡有四波棒棒。

第一波人裡有人發現,每天干活只能賺50塊錢,可學個手藝工資就能翻三倍,於是就去學手藝了。

第二波人發現做保安和物業更穩定,於是又一撥人走了。

第三波發現給所有的棒棒租房子收房租可以賺錢,也不用出賣體力換錢,於是這波人也走了。

最後留下了這批棒棒是什麼人呢?

說白了,這波人打心眼裡覺得每天50塊工錢不掙很可惜。

你只會好好幹活,所以永遠是窮人


一開始他們不想幹其他的工作,時間長了就錯過了一波又一波的機會,更不捨得放棄那50塊的工資。

最後老了卻發現,自己被綁死幹不了其他的了。

講真,能讓你從窮人的圈子裡出來,只能靠你自己去打破這個圈子。

能讓你變得富有的是擁有持續被動收入的能力。

若本就是窮人,折騰對了就成了富人,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再試一次唄。

想要逃離窮人的圈子,要有被動收入。

普通上班族如果沒有被動收入的話是什麼生活?

想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基本靠刷朋友圈看免費版。

一年裡有那麼多節日也從不參合,卻不放過每一個節日紅包裡的每分錢。

清楚所有大牌化妝品的功能,卻不敢說每次逛商場都會在專櫃多停留會,就為了試用小樣。

你只會好好幹活,所以永遠是窮人


如今有被動收入的能力越來越重要,什麼是被動收入我前面講過,今天簡單說下。

被動收入和主動收入是相對的。

一份時間換一份收入,像我們工作上班打卡就是主動收入,請假曠工就會扣工資,收入就會斷掉,很多朋友每當請假扣工資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工資高。

而被動收入是一種回報性收入,用少量的時間換長期的回報,比方說:知識產權,收租,投資理財,也就是我常說的躺著賺錢了。

你可以花錢買最新款的iPhone、也可以花錢去環球旅行,但最好是花被動收入的錢,因為一旦你的主動收入被掏空,又沒有被動收入,你就會陷入掙錢和花錢的死循環。

國際上有個算法,實際收入佔社會中間收入的75%-125%的人,算是中產。

大部分新增的中產比較接近75%的水平,也容易被擠出中產的圈子,對於他們來說,單靠工資收入想擠身到125%的區間裡是很難的。

其實貧窮就像一個局,因為窮就總是關注一些讓人覺得痛苦的事。

每天戰戰兢兢的,擔心吃了這頓沒下頓,害怕生病了沒錢治病。

這個時代注意力的分配,是你支付過最貴的東西。

貧窮就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圈,越是窮,就越容易做很多關於生存的決策,決策越多質量就越低,就會越窮。

就像重慶最後的棒棒們,細想一下會覺得挺絕望,那麼怎麼甩開這種情況呢?

首先,認清自己的局

你要知道,自己當下是活在什麼圈子裡,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認清以後要打破局面

打破局面你需要掌握時間,不管你是自律還是提高效率或是儲蓄時間,最好先從人仰馬翻的忙碌裡停下來,打破這個局。

花點時間學習,讀書,哪怕是打坐冥想都無所謂。

最後你要給這個局接一條新的鏈

說個真實的例子。

有個朋友在阿里做技術,每月固定收入三萬多,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個創業公司請他去做技術講課,給了他5000元的講課費。

他突然發現,幾個小時就可以賺5000元,原來上班不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可以有其他的被動收入。

後來就把自己的技術分享做成PPT,去其他創業公司做培訓,這部分收入已經遠超他的固定工資了。

現在這位朋友乾脆把每節課都錄下來,做成教學視頻,直接賣給需要培訓的人,也在一些網絡平臺出售,每月賺的錢已經超過了他的固定工資。

這位朋友就是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圈子,生出了一條新鏈,改變了自己的收入結構。

每個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退休後的保障,增加被動收入才可以讓你的生活更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