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物流業關鍵詞:全球化智能化綠色化

2018物流業關鍵詞:全球化智能化綠色化

2017年,在技術、政策、市場等多因素驅動下,物流行業發展進入量質齊升階段。全年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連續四年穩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全球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顯著,併成為物流行業開始邁向“升級版”的關鍵詞。

專家和業內人士預測,2018年,隨著各類“黑科技”的日益成熟,以及利好政策的持續催化,智慧物流、綠色物流有望進入加速普及和推廣期。與此同時,資本與物流企業的結合日益緊密,一方面,資本繼續向各個物流子行業滲透;另一方面,隨著更多物流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馬太效應”將更加顯著,大的物流企業通過物流資源併購和整合形成絕對優勢地位,小的物流企業或將面臨新一輪洗牌和淘汰。

“黑科技”競相湧現智慧物流或再升級

2017年物流行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以快遞業為例,1月8日,2018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通報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完成快遞業務量401億件,同比增長28%,連續四年穩居世界第一。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對世界增長貢獻率超過50%。截至2017年底,全國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超過230個,行業運營全貨機達96架。

值得一提的是,在數量穩步增長的同時,2017年物流行業發展也進入提質增效期。2017年,《關於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多個文件相繼出臺,提出要發展智慧物流,推進產業自動化升級。與此同時,快遞“黑科技”不斷湧現,上百個智能化分撥中心已建成,無人倉、無人機和無人車爭相亮相。

在專家看來,得益於政策的持續推動和技術的日趨成熟,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將在物流行業得到更廣泛應用,2018年物流業向智慧化方向發展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智慧物流將進入“升級版”。

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副院長王曉平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互聯網+物流”的發展,智慧物流已經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一系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物流領域的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數據處理能力,還可以對客戶的行為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和預測,從而提高企業的決策水平。“像2017年‘雙11’期間,天貓首單物流完成的時間只有12分鐘,這在以往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企業能夠分析客戶的需求,並將商品提前儲備到最近的配送中心,從而實現了高效的物流服務。”王曉平說。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智慧物流的發展過程中,數據越來越深入到快遞、快運等物流平臺中,以數據為核心資源的爭奪戰會越發激烈。2018年,互聯網、大數據、IT行業、雲計算和人工智能必將進一步滲透至物流行業的方方面面。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物流行業從信息化走向智能化、智慧化,物流行業也將更加迅猛地發展。“一是數據和算法驅動下一些智能車貨匹配和智能裝載等有望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二是包括無人機、無人車等無人技術在內的智慧系統的自我進化;三是設備的智能化更加顯著,譬如通過托盤瞭解商品。”百度公司的梁星表示,全面智能化需要進行協同創新,包括幹倉配的降本增效以及更精確的產業鏈協同等。這其中,新技術的研發和引入將在協同創新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政策持續驅動綠色物流或加快推廣

綠色物流在過去的一年裡,同樣取得了快速發展。政策方面,國家郵政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環保部等十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物流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行業方面,主要品牌快遞企業電子運單普及率提升至80%;共享快遞盒進入試驗階段等。

在專家看來,2018年,更大力度的環保政策將延續,這也將倒逼倉儲、運輸以及物流平臺發生根本性變化,以滿足環保和綠色的要求。

王曉平指出,近年來,快遞量的逐年攀升、商品的過度包裝,給環境造成了沉重負擔,日益增多的快遞物流車輛則進一步加大了交通壓力。綠色物流將成為2018年物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並得到加快推廣。與此同時,低效的、不綠色的物流企業和物流方式將逐漸被淘汰。

劉大成認為,環保政策持續加碼對京津冀相關產業影響頗大。天津港以及河北各港口從汽運轉為鐵路運輸的集港和疏港,使得公轉鐵成為一種可能。北京市政府也在醞釀通過鐵路以及新能源汽車,實現物流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

劉大成還表示,隨著供應鏈創新與發展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將有更多產業融入到物流平臺,傳統實體企業逐漸打造以上下游產業鏈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無論在信息技術、資本金融方面,還是在基礎設施以及技術裝備方面,都將得到進一步突破和發展。

資本加速滲透馬太效應將更加顯著

2017年的快遞行業迎來上市潮。截至2017年底,韻達、順豐等7家企業陸續上市,已形成6家年收入超3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不僅如此,包括圓通速遞在內的多家企業加速出海進行跨境併購。

而從倉儲企業看,2017年,菜鳥、京東、蘇寧以及以物流地產為核心的企業在物流資本融合方面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專家預計,2018年,資本和物流行業的結合將越來越緊密,並逐漸向各個子行業進一步滲透。

劉大成分析稱,當前,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滿足消費市場商業渠道的支撐就是物流。“從快遞到快運,物流企業上市潮漸湧。2017年,韻達、順豐相繼上市,德邦拿到IPO批文,這將形成一種示範效應。預計2018年會有更多物流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事實上,資本也在促進企業間的併購。運滿滿、貨車幫合併為“滿幫集團”就是一例。此外,海航、南航、東航等航空運輸企業,以及中遠海運、中外運、長航等海運企業也在持續發力,通過資本進行物流資源的併購,甚至包括物流相關的客戶及市場資源整合。

專家表示,在中國經濟加快轉型的背景下,資本將加速進入有發展潛力和國家政策支持的物流企業。其中,2018年,物流信息化、物流裝備仍將獲得資本的進一步青睞,無人機、無人貨車、無人倉儲、無人快遞等也將獲得更大發展和普及。以無車承運人為代表的物流平臺企業也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王曉平指出,近年來,物流行業以市場為主導,不斷地優勝劣汰,逐漸形成了京東自營物流和菜鳥物流平臺等龍頭企業,而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將繼續借助規模經濟,在渠道佈局和新技術的引進上,逐漸形成絕對的優勢地位。而對於那些服務功能少、競爭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低、經營秩序不規範的小企業來說,競爭環境將日益惡化。只有不斷創新並探索新的物流模式,才有可能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物流企業的運行方式也將越來越多地從各自為政轉向合作,從競爭轉向共贏。多式聯運、共同配送等運作方式將得到更廣泛運用,併成為物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多家企業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實現物流資源的高效配置。”王曉平說。

來自: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