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總則】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成立於1956年11月,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全省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轄1市7縣(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124個鄉鎮、7個街道辦、1151個行政村,總人口220萬,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甘肅特有少數民族。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地理位置】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歷史前言】臨夏回族自治州,1.5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歷史上曾設立過州、郡、縣、路、府、司、衛等建制。上古時期,相傳大禹導河治水始自臨夏積石。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屬古雍州之城。秦時為罕羌侯邑,後滅罕羌侯,置枹罕縣。

西漢初,今州地內有大夏縣(縣治在今廣河縣阿力麻土鄉古城村)、枹罕縣、白石縣(縣治在臨夏縣雙城),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平,屠枹罕城。

三國時地屬魏,初轄於秦州隴西郡。黃初年間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公元301~302年)張軌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地屬之。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公元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公元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公元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公元412年)2月,西秦徙都譚郊。10月,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公元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西、南臨吐谷渾,是北魏西北邊防重鎮。西魏亦於枹罕置河州。北周仍為河州,治枹罕。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節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諸軍事。翌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並省州、縣,三年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歸唐,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十二月,河州歸鄯州節度大使統轄。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至北宋初年,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天會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佔領,亦為河州。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蒙古佔領河州,初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蒙古汗國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於河州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河州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七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九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十年,河州衛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公元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清初,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廢,河州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16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17年3月,更名臨夏縣。次年8月3日,設臨夏等6縣行政視察員。民國23年1月12日,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25年5月3日,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6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遂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15日,陝甘寧邊區政府發佈第120號命令,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將軍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解放臨夏地區。9月間,相繼設置軍事管制委員會、洮西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次年9月,改為臨夏分區專員公署。

1956年11月19日改設為臨夏回族自治州至今,現在自治州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屬甘肅省。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人口】2012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15.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交通】截至2013年,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教育】截至2012年,臨夏州共有中學90所,小學1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12所,幼兒園11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6037人,其中高中37966人,初中8807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02797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746人。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581人,中學專任教師8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0075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