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曹修兵


不邀自來為大家介紹我的家鄉我義不容辭!

武威地處甘肅中部,是甘肅所轄的一個地級市,武威也稱“涼州”,“雍涼”,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塞之地,武威一詞緣由漢武帝為彰顯霍去病震懾匈奴的軍功而來——“武功軍威,震懾匈奴”,武威在歷史上很是繁榮,在北魏時期的姑臧曾是北魏的兩大政治經濟中心,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武威曾是西夏都城,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武威在古代也是堪比今天的北上廣啊,後來經濟中心向東南發展,經濟一落千丈,當然這是後話。

武威歷史源遠流長,有一系列比較高大上的稱號和榮譽,像“五涼故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葡萄酒城”,值得一提的是武威也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也是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唯一歷史見證地,還是世界上白犛牛的唯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是不是感覺很高大上的一座城市啊。

武威地理氣候

武威地處甘肅中部是一個內陸城市,在著名的河西走廊東段,是絲綢之路自東往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門戶,南鄰蘭州,東接銀川和呼和浩特自治區。武威屬於典型的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8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發量去高達1400-3000毫米,典型的降水量遠小於蒸發量的城市,據說要不是武威缺水,很有可能就是現在甘肅的省會城市,武威境內有眾所周知的騰格裡沙漠,晝夜溫差極大,因特殊的地理環境能種植出最適合釀酒的葡萄,所以武威便有“葡萄酒城”的美譽,大名鼎鼎的莫高葡萄酒業就位於武威境內。

武威經濟

武威人口大約為180多萬到兩百萬之間,2017年GDP總量突破339.6億,武威曾經在歷史上輝煌至極,由於武威市一個農業城市,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基礎薄弱,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常年缺水導致經濟發展遲緩,年經濟增速低於1%,被相鄰的兄弟市遠遠的落在後面,當然武威近幾年也在積極發展經濟,通過武威人民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城區的高樓拔地而起,博物館,圖書館等大型商圈也是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地開放,萬達廣場等大型商場的入住,蘭新三四線動工,武威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讓我們拭目以待。

武威的美食

作為一個吃貨就不得不介紹武威的美食,武威因為乾旱少雨,不能種植水稻一類的作物,小麥是這裡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大多已面試為主,但絲毫不影響武威人對美食的追求,武威比較有名的吃食就數三套車,手抓羊肉(跟新疆的完全不一樣),滷肉,犛牛肉,麵皮子等名小吃,普通人家的轉百刀,行面,撥魚,砂鍋,紅燒驢肉等更是一絕,武威還有一條很有名的涼州夜市裡面彙集了各種特色美食,保證讓你的味蕾極大滿足。

細數武威景點

1.雷臺漢墓

因出土馬踏飛燕而名聲大噪,屬於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收到全國多名文物專家的關注。

2.白塔寺

西藏歸屬中國的歷史見證地,成為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唯一歷史見證實物,是著名的“涼州會談”的舉辦地,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非常值得一去。

3.武威文廟

修建於明朝的文廟具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稱,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4.天梯山石窟

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的起源,被稱為“石窟鼻祖”。

5.摩天輪主體永樂園

武威還具有全亞洲最高的摩天輪,2014年修建完成後,武威也有了一所很受關注的娛樂設施,被稱為“天馬之眼”,每當夜晚,美輪美奐的摩天輪總是讓人留戀。

總之武威市一個生活節奏不快,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西北小哥來自西北


甘肅武威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河西走廊上的一顆明珠,歷史上曾經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因為地處絲綢之路咽喉,並且武威曾經有一段時期還是政治中心,所以曾經一度很繁榮。


武威一詞寓意為“武功軍威,震懾匈奴”,是漢武帝取得名字,非常的霸氣,也凸顯了武威那時的軍事地位。


正是因為古代地處咽喉,經濟發達,政治軍事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武威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輝煌。


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成為了如今的中國旅遊標誌,武威天梯山石窟是石窟的鼻祖,建設時間早於敦煌莫高窟,並且歷史規模,文化底蘊都高於莫高窟,只是後來莫高窟發展的更好,天梯山石窟沒有很好的保存下來,如今開發程度,宣傳力度,各方面都遜色莫高窟,名氣自然不大。


當今的武威,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也和眾多的歷史因素分不開,例如海運開通,絲綢之路沒落,我國整個經濟中心南移,甘肅大的經濟環境不好,等等,讓武威經濟也不發達,各方面影響力都下降。


瞭解武威得從武威人開始,武威人總得來說,能吃苦,勤勤懇懇,他們分散在甘肅各地,有很多去新疆謀生計,甚至遍佈全國各地,武威當地人對於外來人到也不排斥,還是比較熱情,友好,很少有坑蒙拐騙,因為武威人,你會愛上武威這座城。

大西北的城市,沒有特別多的綠色,武威就是這樣,氣候環境一般,溫差略大,乾燥,你去武威旅遊,更多的是感受武威的文化氣息,如果你是來自大城市,你可能會覺得武威城建都不怎麼樣,但是評價一個城市,不只是看經濟,城市建設那些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內涵,文化底蘊等等眾多因素,武威是個讓人用心去體會氛圍的城市。


雲影徘徊旅行


天馬東去,武威向西

甘肅是一個特殊的省份,由於東西跨度太長,省內地貌、氣候、人文等方面差異太大,人們習慣於把本省分為河西、河東。從烏鞘嶺到星星峽,綿長的河西走廊,像一把天成的鑰匙,鑲嵌在祖國的心臟。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這幾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名字,讓河西人至今倍感自豪。由於處在一個相同的地域,出門在外的河西人自然格外親近一些,視彼此為老鄉,平時見了面也願意多交流幾句。但若是說起自己的家鄉,就會說一些金啊、銀啊、玉啊之類的話,互相較個勁,一個不服一個。其實再怎麼說,這種建立在農業時代的評價體系及其結果,早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記憶,不僅河西人不服,就是說給外人來聽,也會啞然失笑!就你們這金、銀、玉?真是說不出口了。

雖然如此,但也並不影響本地人爭強好勝的心理。我會用一種挑剔的眼光去看待這座過路的城市,比如,兩個城市哪個大一點,高一點,乾淨一點?就這樣,在來來往往中,眼看著皇臺大廈立起來了,又看著它成了爛尾,眼看著城市從一環到了二環,又看著過境路變成了高速路。自從高速修通之後,就很少再從城中過了,只是在高速公路上遠遠看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眼看著曾經獨立涼州的皇臺大廈掩沒在了樓群之中。有時候,乘坐晚上的火車過來,看著這霓虹閃爍的城市,覺得她的變化好大。

從漢武帝始建河西四郡開始,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衰,河西走廊經歷過短暫的國際化,駱鈴聲聲,商旅不絕,武威始終是河西的翹楚和首善之地。經歷了千年以來的落寞,這幾年,河西各地競相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武威在“無中生有”、“不拘一格”中實現著華麗的蛻變,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追尋著新的歷史定位。

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有緣再次來到武威,突然就有了一種想要認識這座城市的情愫,那就寫幾句淺淺的隨感吧!1、匆匆過客

武威,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東部重鎮。

因為處在去省城路上的緣故,這二十多年裡,我曾無數次從武威城中穿過,也曾多次在武威打尖歇腳,吃過平民風味的“三套車”、釀皮子、高莊饃,喝過山藥米拌湯。多是匆匆而過,很少去仔細打量這座城市,也無意去想一想這個城市的歷史與今天,傳統文化與城市氣象之間的某種關係。正如我們與一些認識多年的人一樣,並不想去了解他的過去、愛好、家庭、未來,僅僅是見面點點頭,最多問個好,僅此而已。

2、熱鬧的城市

下午乘坐城際火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這樣快捷的交通,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不久的將來,規劃中的城際高鐵開通後,兩城之間可能會形成一小時抵達。

賓館在北關十字,臨祁連大道。一晚上車流滾滾,轟隆聲不斷,加之換了地方,睡得很不踏實。後半夜好不容易睡了一會,又被樓下早起的人聲叫醒了。

武威歷來是河西人口最多的城市,漢朝時就“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後漢書·西域傳》)。到了唐朝“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拓稠”(元稹)“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岑參)。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武威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完全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

今天的武威,城市向北向西發展,新區高樓林立,體育館、博物館、影劇院、行政中心各具特色,氣魄宏大。短短兩天時間,武威城鄉一體化的公交體系、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和整齊劃一、乾淨整潔的出租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辦單位的同志在介紹本地時,動作幅度很大,聲音很響,唯恐我們不能理解武威城有多大,言語之間充滿了自豪之情。

當然,我無意於唱讚歌。

這樣一個城市,像大多數古城一樣,舊時的風貌已殘存無幾,現代的元素又過於平庸。就像作家阿來在《涼州城裡十萬家》中所寫的那樣:

“立在窗前,觸目所見,這座古城正是中國現實中最典型的那一種——像一座沒有前傳的新城,興之所致就倉促建成。我甚至沒有失望。沒有城牆,雉堞,沒有佛剎……不見岑參詩中“片雲過城頭,黃鸝上戍樓”的情與景,沒有《涼州詞》中所有的景象。灰濛濛的水泥樓房,沒有新的容光,也沒有舊的味道,樓頂上密佈著太陽能熱水器,在視線裡無盡蔓延,直到光禿禿的一脈灰色矮山跟前。”

今天,當我們穿行在街市中時,確實會被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所震撼,過去逼仄的馬路寬了,卻總也跟不上車輛增多的需求。嶄新的高樓一幢幢拔起,拆遷留下的爛灘子仍隨處可見。那些在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地方都被擠壓得喘不上氣來,文明的碎片被蠶食得粗礪不堪。滿眼所見都是一些類同的建築,置身其間我們辯不清這裡是哪裡?城市的特質越來越稀少,已擔不起歷史文化名城的沉重名號,不足以代表一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之路。

3、寂寞的雷臺

在中國,關中平原以西,武威應該是一個歷史積澱、人文傳統之最的城市,其歷史的廣度和深度無出其右者。

在武威北關,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墓葬,那就是出土銅奔馬的雷臺。那天中午休息時間,我信步走到雷臺,景區里人很少,大致轉了一圈。與其顯赫的名聲相比,景區建得很拘謹,下沉式的設計,使得本應非常壯觀的車馬陣顯得沒有了氣勢,由於前後距離過小,照相都找不到合適的角度。墓葬之上的雷臺觀也是冷清而有些破舊,只有幾個道人坐在殿前打盹。新植的丁香花開了,但那幾顆參天古樹已沒有了生機。

馬踏飛燕,因其“天馬行空,逸興遄飛,無所羈縛”的卓越丰姿,1984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其後,中國所有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都會有一個銅奔馬的雕塑。然而,人們只知有奔馬,而不知有武威。作為這一標誌的出土地,作為一個曾經絕代風流的城市,正如奔馬一樣,這個城市也長期被歷史的風煙所湮沒。

自出土以來,銅奔馬就離開武威,東遷蘭州。正應了那句“黃鶴一去不復返,此地空餘黃鶴樓。”

天馬東去,雷臺猶在。但沒有天馬的雷臺還是那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雷臺嗎?那匹站在異地博物館中的天馬,又會是怎樣的落寞?

古老的城牆被拆除了,曾經遠離城市的漢墓也已被城市所包圍,但周圍仍有大片的低矮平房與景區相抗衡,顯得很刺眼,像城市的一塊塊掩不住的傷疤。我想起了大明宮,同樣是一處歷史遺址,大明宮宏大的氣勢,廣大的佔地實在讓我想不出當地是怎樣徵下了這樣一片寸土寸金之地。而我們這樣一些中小城市,為什麼到處是釘子戶?

4、大師的舌頭

武威城裡有一座鳩摩羅什寺,這是一處非常獨特的寺院。

也許是武威的文化名勝多的緣故,或者是當地管理部門的認識水平高,這裡的景點大多免費開放,顯得很大氣、很親民。不像有些地方,但凡有個景就要攔起來收費,顯得銅臭味十足。寺裡還在搞建設,在我之後,有一個香港的旅遊團進來,導遊教他們繞塔祈福,然後開始照相,不到半小時就退出了寺廟。我不知道,其中有幾人仔細讀了一下大師的生平事蹟。

鳩摩羅什大師是印度人,生於龜茲,是與玄奘齊名的著名翻譯家。前秦符堅為求得大師而不惜興兵搶奪,後涼呂光將大師延留在涼州16年。後秦姚興親迎大師至長安,在長安組織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共譯出經論35部,294卷。資料說他“所譯經典重點在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派論書,內容信實,文字流暢,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仍難以取代,在中國譯經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今天所見的《金剛經》就是大師的代表作。大師生前曾發下誓言“如果我所傳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的身體火化之後,舌頭不會焦爛。”大師圓寂後,果真留下舌舍利,存放於羅什寺塔。

塔為八角十二層磚塔,塔身修長挺拔。我繞塔而行,一隻狗安靜地看著我,面目異常安祥,看來這狗也是受了香火薰染。幾位大娘坐在觀音像前做著針線活,真像一幅平和的市井圖。

佛教高僧死而後化,多會留下一些舍利,如佛祖釋迦牟尼,八萬四千舍利子。而舌舍利卻是天下頭一份。這是大師留給武威的無上財富,但這種價值似乎並沒有發揚出來。

我們拿羅什寺與法門寺來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其中差距很大。凡是到過法門寺的人,無不為其宏大的規模和莊嚴的寶藏所驚歎。誠然,法門寺佛指舍利其價值無與倫比、天下無雙,法門寺擴建也有大而失當的瑕疵。但法門寺的成功運作仍會給我們以啟迪。在這裡歷史與文化、旅遊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當地獨一無二的品牌,吸引著天下眾多的佛教徒和觀光客趨之若騖,極大地提升了寶雞、扶風地區的知名度。

羅什寺呢?這裡的舌舍利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為當地的文化旅遊事業增添光彩。無論是羅什寺景區的營建,還是大師的譯經,都應得到更好的展示。如果,把“天下第一舌”與演講、辯論、脫口秀、辯經、講禪等現代元素有效地結合起來,加以營銷宣傳,或許會有一個更加與眾不同的武威吧!

5、遠去的文人

武威是一個文化薈萃的地方,也是一個文人輩出的地方。

在我有限的認知中,武威文化繁盛,至少在河西地區是首屈一指的。提起涼州辭,誰人不知?提起邊塞詩,何人不曉?西涼樂舞又是何等的神秘曼妙?當然,我並無意於說歷史,因為歷史畢竟已經過去,但我更欣賞武威現代文化的開拓者和堅守者們。

到武威前,我在新浪讀書頻道拜讀了武威籍作家許開禎的《無水之城》,寫的就是古城武威的市井生活、國企改革、人情世故,讀起來確實有一種《廢都》的感覺。只可惜只有幾章可以免費閱讀,所以想乘來武威,在作者的家鄉買一本,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打聽好了新華書店的位置,下午飯後步行幾分鐘就到了。店很大,可能是晚飯時間,顧客很少。我本以為書店會在最好的位置為武威籍作家設一處展臺,結果在諾大的書店中逡巡了幾回居然沒有找到,於是向書店工作人員打問,幾位女士很熱心,大家分頭去找,居然還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主動打電話向庫管人員詢問,經查詢,武威新華書店僅存一本《無水之城》,在西關店。結果是我沒有時間去買書。

這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讓我體會到了作家們的不易。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者嘔心瀝血地完成,其創作的艱難和思想價值是任何藝術品類都難以企及的。但在當下這個不讀書、流行快餐文化的時代,優秀的作品並沒有收穫它該有的社會影響,除了少數已收穫了名聲的大家之外,大多作家的生存狀況並不能與其作家的身份相匹配。在他的家鄉,尚且冷落至此,何況在全國呢?

河西走廊的沒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對於文化的態度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習慣於躺在歷史的功勞薄上回味過去的輝煌,卻對當下的文化現象、文化形態、文化人視若無物。我們酷愛花大價錢、花大精力收拾一些過去殘存的文化,美其名曰文化傳承。但這些東西究竟有多少生命力,能否被現代人接受,卻少有人關注。就如武威,這裡有一支在甘肅文壇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涼州兵團”,從老一輩的趙燕翼,到雪漠、許開禎、陳玉福等等,他們在全國都享有盛名,但在武威當地知道的人卻並不多。他們把最好的作品留給了武威,卻因種種原因離開了故土,如雪漠,如今已遠居廣東,筆下少了大漠風煙,多了佛家出世的思想。為什麼會這樣?

與其無中生有地編故事,何不把這些文人真正尊重起來,把他們的能量發揮出來呢?

6、睡在我下鋪的兄弟

老戴是我二十多年前在四川求學時的同學。當年,來自武威的他二十歲時就顯得少年老成,同學們一塊出去玩,我們幾個往往被一些四川人認作“大叔”。他風趣幽默,樂於助人,是我們宿舍的大哥。沒少給兄弟們傳授泡妞的經驗之談,雖然不知這經驗是他幹出來的還是想出來的。也是河西老鄉的緣故,他挺照顧睡在上鋪的兄弟我。

這些年,我與同學們聯繫的少,只有老戴還能偶爾打個電話。去年是他把我的電話告訴了一位熱心的女同學,把我拽進了同學微信群。

進了群,也是不說話,看別人聊。老戴就是其中最為活躍的一位。從他所聊的話題中,從他發到朋友圈的文章中,我能夠看到他依然年輕開朗的性情。他還會時不時地發幾張玉照上來,四十好幾了,居然還不顯老,就像武威城一樣,過去老舊衰敗,而今日卻又煥發了新的活力。

他會時不時地問大家“啥時候到母校去聚一聚?”可鮮有人正面回應。我以為,時間總會沖淡濃烈的感情,大多數人都不願去觸碰過去,因為畢竟歲月已經把我們打磨得面目全非,過去的美好何不就讓他留在記憶裡?而老戴則活得更灑脫,熱心於搞一些聯誼活動,試圖把多年前的感情延續下去。但是,這可能嗎?

正如我們對待城市的歷史和今天,再輝煌的古城,龐貝、樓蘭、開封……還有我們生活的這些古城、名城,都已回不到過去,沉寂的生活還要繼續。

7、向西開放的武威

2014年12月12日,一列滿載貨物的國際列車從武威駛出,起點是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終點是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全程約2646公里。

一個深處祖國西北內陸的小城市,開出了國際班列,這無論如何都是值得讓人側目引人欽佩的事情。甘肅省首家保稅物流中心落戶武威,更是代表了武威的胸懷和氣度。

貫徹“一帶一路”戰略,武威走在了前列,為甘肅向西開放打開了新的進出口通道,成為連接亞歐的現代物流國際陸港,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

這趟以“天馬”命名的國際列車,從武威起程,風馳電掣而來,必將帶動沿線城市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藍圖。

千年沉睡的河西走廊,將迎來城市化的重大機遇,迎來向西發展的美好前景。武威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焦點之中。

祝福武威!(滕開巖)


開巖在線


去年八月份,有幾天假期,一個人待著無聊,想用旅行的方式來打發這幾天時間,武威之行就這樣應運而生。

武威我並不陌生,此前坐車路過幾次,車都是在黑夜裡穿行,武威給我的鏡頭也是黑色的。一路西行,呈現在眼前的景物都是土黃色的山,這也是最能代表甘肅的景象。車行四五個小時後,一片望不到邊的開闊地出現在眼前,平疇沃野,綠油油的田野讓人頓生錯覺,疑竇叢生,這是哪?問了鄰座,得到肯定回答,這是武威。這就是武威,和我在書本上看到的一樣。

武威,是內地進入千里河西走廊的第一城。

武威自西漢武帝時正式納入帝國版圖後,開始了它的戎馬生涯。

武威古稱“涼州”, 在網絡上看到不少文章都說,有一段時間,涼州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可想而知它在歷史上的輝煌。事實也是如此,涼州詞在唐詩裡可以稱得上是座豐碑,涼州樂舞曾引領一時風潮。關於古時涼州的繁華,唐詩中有不少描寫“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人煙撲地桑柘稠”。武威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葡萄酒城,有詩為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我來武威的第一站選擇了文廟。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朝,是西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的文廟。我去時,遊客不多,零零散散的幾個人,少了份喧囂,多了份清靜。我轉的很認真,每一棵古樹,每一個建築,每一塊牌匾,我都矗立良久,梳理屬於它們的歷史。武威古時文風昌盛,歷史上出過的進士人數在甘肅佔有一定比例,而文廟,就是最好的見證。

離開文廟後,我去了雷臺。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武威雷臺因出土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而聞名於世。雷臺我所用時間不多,對古墓心生忌諱,不會去轉。雷臺轉出後,我去了我到武威的最後一站——鳩羅摩什寺。鳩羅摩什寺是為歷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大家鳩羅摩什所建,也是他舌舍利的埋骨地,三寸不爛之舌說的就是他。

武威是個古蹟旅遊景點遍佈的地方,除上述三處外,武威還有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地白塔寺,佛教古剎海藏寺,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等等。

“金張掖,銀武威”,屬於武威的歷史榮光已經褪去,但時至今日,武威仍是甘肅最主要的糧倉之一。

武威這片地域,張騫走過,霍去病走過,玄奘走過,馬可波羅走過,林則徐走過,左宗棠也走過。而今,我循著他們的足跡也走過。是時候離開了,目光有些不捨,也許下次我還會來。


逍遙客小劉


武威,又稱“涼州”,武威市其實是甘肅的中心城市,而甘肅的省會在蘭州,可能就是武威在西北地區的大西北,在別人眼裡西北地區就屬於荒涼的大沙漠,可想而知,西北的西北,就更荒涼了。



武威市,有三縣一區,有古浪縣、天祝藏族自制縣、民勤縣、涼州區,武威人有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每年過年都會回武威老家,去看看武威的山山水水,武威這些年的變化。



俗話說:“金張掖,銀武威”,在河西地區,就屬張掖、武威最美好,武威也有好幾個大學,有蘭州交通大學分校,有甘肅農業大學分校,有武威職業學院。



我是武威人,家在武威,我感覺武威這座城市挺美的,雖然比不了蘭州,但比其他甘肅的城市都美,下面可以看看照片。




看武威


說說我第一次去武威吧。我是天津人,幾年前第一次去甘肅,先到的蘭州,雖然是大城市但是蘭州周邊那種光禿禿的山大家也懂的,後來去武威,先去的景泰和天祝,一路上都是大西北那種荒涼的景色。從天祝翻越烏鞘嶺還下著雪,然後過了古浪峽一下子就開闊了,跟自己想象中的西北不一樣,平原、楊樹、石羊河、農田,雖然遠處還有光禿禿的祁連山,打死我也不相信這是大西北!後來進了武威市區,雖然跟一線城市不能比,但還是很繁華的,金張掖銀武威名不虛傳,大家的穿著也挺時髦,看到了馬踏飛燕的雕塑,鳩摩羅什寺,還有每次去都要吃的邱家行面“三套車”,真他媽實惠,一大碗行面一盤滷肉茯茶一壺還能續,現在可能漲價了。晚上的武威要比白天的要漂亮!小城市生活安逸一些幸福指數應該高,不過我只是以一個路人的角色路過幾次,如果常住的話小城市的毛病應該也不少。除武威市區外,古浪天祝民勤縣城都挺小的,在大城市生活慣的年輕人去了應該不習慣,幾個縣城古浪就是一條街挺髒的,民勤次之,三面兩大沙漠包圍有專家說她可能會消失,但勤勞的民勤人一直在抗爭,這幾年綠化不錯,民勤的蜜瓜不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但你還要會買是哪個鄉產的。最後說說天祝,是個藏族自治縣,漢族和藏族一半一半吧,城市不大但綠化這幾年不錯,我最後一次去跟我第一次去真是大變樣,景色不錯,總體海拔高,草場湖泊什麼的都有,旅遊資源應該是武威最好的了,但是其他地方也許還適合老年人去過點小日子,但天祝的冬天非常冷,海拔高嗎,天祝好像還是人參果的原產地。


赫連勃勃大王70889914


我來說說。從名字看,就會感覺到武威這個城市不得了,一種精神抖擻傲視群雄的感覺。事實上,這個城市也很威武。

先從歷史上看。多餘的話咱就不說了,只說核心部分。大漢朝時期,歷史記載,武威是除長安和揚州之外,在當時的中國版圖裡,最繁華的城市。繁華意味什麼?想必大家如今都身處現代社會中,會有最貼切的答案。我的理解是:武威在漢朝時期是全國第3大城市,是3大城市之一。在歷史上,武威緊靠祁連山,受祁連山雪水滋養,水豐富,是國家大糧倉之一。民以食為天,糧倉,意味著這兒國泰民安。直到現在,武威仍是國家糧倉之一。武威是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發生地。就憑此一點,也足以威震天下。武威羅什寺塔也是了不起的佛學聖地。此外,武威出土的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所表現出的高超藝術,更是了得。就這幾點,武威的歷史地位那是響噹噹的有名。只是進入民國後,武威開始不被人注意。

武威方言自成一體。和周圍地區的語系完全不同,足以證明這個城市在歷史上是一個改革開放非常深入的城市。


繼續培養紅色記印


武威,漢朝以前稱為“姑臧”。地處河西走廊東段,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和咽喉要道。漢武帝收復西域後改稱“武威”。自古以來是中國畜牧業和糧食生產的盛產區。由於物產豐富,在五代十國時的十朝古都!解放後至80年代,是中國四大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1956年出土的“馬踏飛燕”轟動世界,被國家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處於祁連山北坡、騰格裡沙漠南緣,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絲綢之路給這裡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有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廟,還有佛教的一系列重大的寺廟和遺蹟如羅什寺塔、蓮花寺、海藏寺、白塔寺等,其中白塔寺是西藏歸屬中央政府的見證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出產的人參果全國聞名。也是西部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以糧食為原料的酒、醋譽滿全國如皇臺酒、雲曉燻醋、莫高葡萄酒等。而且由於地處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文習俗和特色美食,可以滿足任何地方旅遊者的口欲!曾是漢、唐、元、眀、清時期全國排名前五的繁華都市。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逐步與國內沿海地區拉開了距離,比較落後了!現在已納入國家黃河上游經濟城市群規劃,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武威將重現歷史的光輝!


北山羊74314734


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甘肅的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

武威市以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煤礦和非金屬礦藏為主!

武威氣候的話就比較乾燥了!降水比較少!旅遊景點比較多


圖片來自網絡!


孤獨的騎行者


從蘭州出發行一百三十八公里就到武威市管轄的天祝藏族自治縣,也是我國白犛牛的原生之地,繼續向西沿途會碰到一群群犛牛,生活在海拔三千到四千多米的馬牙雪山上。過烏稍嶺海拔階梯式下降,有楊家將保邊衛國古浪峽古戰場,西路軍過河西走廊的遺蹟。武威南最重要的西藏迴歸中國版圖的白馬寺古樸莊嚴,二十公里就到市區了,聞名遐邇的馬踏飛燕標誌喜迎八方賓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