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七四四年,天寶三年八月,河南商丘。李白和杜甫,兩位最偉大的唐朝詩人,一起來到好朋友高適的家中。這大概是唐朝最重量級的文學聚會之一。多年之後回憶起來,杜甫依然激動不已,“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但我猜,文學聚會就是文學聚會,李杜高三人沒有交流過對人生、命運的看法。當時,杜甫三十二歲,正是風頭正盛、千里壯遊的年紀;李白四十三歲,已經名揚天下,剛剛譜奏完人生的華彩樂章;高適剛滿四十,已是不惑之年,還是個莊稼漢。不是沒有考過進士科,沒考中。不是沒有考慮過仕途經濟,當了幾年幕僚,沒什麼結果,又回來了。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和此時的李杜二人相比,高適的人生一直沒有什麼起色,轉眼這個歲數,在旁人的眼裡,大約也難有作為了。但誰知道,將時間推後一點來看,他卻是三人中最成功的一個。杜甫參加考試不中,進《大禮賦》得到賞識,等待分配,未果,好不容易授了小官職,為避戰禍又流浪十餘年,最終逝世於江舟中。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李白放浪形骸,及時行樂,一生過得悠遊自在,但早年間也是致意仕途之人,也做過不少努力,可惜最終止步於翰林供奉,後半生四處流浪,投靠親友,生活不得安定,連死因也弄不清楚了。

反倒是高適,最終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唐朝封侯的著名詩人,似乎只有高適一人。和高適齊名的“邊塞四詩人”的其他三位,王之渙最高做到縣尉;王昌齡和白居易的任職軌跡很像,起點都是校書郎,都出京任過地方小官,可惜王昌齡最終死於戰事;岑參稍好一點,做到嘉州刺史,但岑參起點可比高適高多了,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天寶三年,高適還在躬耕隴畝,他已經中了進士,但終點卻沒有高適高。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周圍的朋友們,都沒有能夠如高適般“馬上覓封侯”,究竟是為什麼?總結起來,大概是高適懂得跳槽的時機吧。高適年輕時也很不順利,二十歲時參加“制舉”(唐朝時科舉分歲舉和制舉,前者是固定日期的,後者是根據需要臨時增設科目),不中。二十八歲時投奔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不受賞識;三十二歲時考進士科,不第,之後直到四十六歲,是十四年的田園生活。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但高適沒有放棄。唐朝時進入仕途的方式,主要有三條,恩蔭,變相的世襲制,但唐朝時名額有限,且“不著為常例”。高適的爺爺是安東都護高侃,但他在家中排行不高,恩蔭的名額被他堂兄佔了。歲舉和制舉,高適都試過,沒成功。四十五歲那年,他考中了有道科,授封丘尉,起點很低,幹了一年,他果斷跳槽走偏門,當幕僚。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這回他選擇的是進入名將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是屢破吐蕃的大功臣,隴右節度使,剛正不阿的武將,手下正缺謀士。高適去了,哥舒翰不僅“見而異之”,讓他擔任掌書記,而且帶他去朝見了唐玄宗,並“盛稱於上前”,算是為高適掛了號。

七五五年,高適趕上了風口,安史之亂爆發了。哥舒翰被委以重任,鎮守潼關,高適也官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誰知道哥舒翰翻了船,不僅沒有守住潼關,還戰敗被俘。玄宗不得已,奔逃出城,輾轉前往成都。此時朝堂之上,無人敢為哥舒翰求情,高適站了出來。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他對玄宗說,哥舒翰戰敗的原因,一是身體欠佳,此時已中風偏癱,無力掌兵;二是潼關守軍軍紀不整,不聽指揮,和哥舒翰培養起來的號令通行、紀律嚴明的隴右精兵根本不能相比;三是據天險而不守,被迫倉促出兵,與安祿山百戰精兵相較,失敗是註定的。

高適的這番解釋,反而讓他升了官,擢為諫議大夫,賜緋魚袋。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年,安史之亂未平,永王之亂又起。玄宗不知是聽了誰的建議,非要大搞特搞“諸王分鎮”,讓太子李亨做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四鎮節度使,而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琪三王也分別各領多個地方的節度使,去鎮守大藩。結果永王剛到任就叛亂了。

高適被委任為淮南節度使,領兵去討伐永王李璘。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建立了不小的軍功,還順帶幫助了受永王之亂牽連的李白,李白流放夜郎後又被赦免,不能排除有高適的功勞。有軍功又敢直言的臣屬,歷來都比較危險,不明哲保身,誰知道哪天就會有大禍落在自己頭上。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高適沒踩中這顆地雷,也沒有留戀自己的軍功,肅宗朝,他因敢於直言,貶官太子詹事,就開始給自己物色下一個跳槽的機會。想來想去,大概出京去地方,是最好的選擇。第二年,高適出任彭州刺史,後轉任蜀州刺史。捱過肅宗朝,迎來代宗繼位,這樣讓人放心、又有軍功、官聲還不錯的老臣,就立刻顯得可愛起來,高適又高升一步,任劍南節度使。這一年,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若救了,想必不止封,還能更進一步,此時的高適已經是垂暮之年,有心無力了,從節度使的位置上退下來,跳槽回京噹噹常務,順利退休。

唐代最會跳槽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是莊稼漢,死時已是渤海縣侯

《舊唐書》要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己。”因為高適踩中了幾乎所有的風口,每一次跳槽都很成功,每一次都有收穫,而且不留戀,實轉虛虛轉實用得特別好,還保留了自己的個性,沒有變成宋之問那樣的笑話,實屬難得。更難得的是,寫邊塞詩,而果然能到邊塞去,有建功之心而果然能夠建功,高適的一生值得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