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陳百祥飾演的祝枝山,形容猥瑣,被唐伯虎百般捉弄,十分狼狽,一塌糊塗。兩個人一強一弱,拿現實來比,就是王思聰和林更新,黃渤和王迅。真實的歷史中,唐伯虎和祝枝山,是怎樣的關係呢?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現實恰恰相反。

一四七〇年,唐寅出生於蘇州一戶“屠酤”之家,“屠酤”之家就是經營小酒館的,每日忙於屠宰牲畜和買賣酒漿。唐家也是詩禮簪纓之家,奈何在唐寅祖父輩,家道中落,生計日蹙,而且人丁不旺。所以唐寅小時候,也沒少幫父母做事,據自述:“計僕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滌血”。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還好其父唐廣德也曾是讀書人,知道晉身之階要從書中求,將唐寅送去學習舉業,意外收穫了一個少時就能作科舉文,十幾歲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府學生員的少年天才,才成就了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佳名。

但這個才子的命真的不算好。唐寅生性狂放,每日最開心的事是和狂生張靈等人縱酒放蕩,科舉什麼的,根本不放在心上。一晃到了二十五歲,陡升變故,先是父親暴病,後是母親憂勞過度,也隨著去了。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父母屍骨未寒,自己的妻兒又撒手人寰。“不行多故,哀亂相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沒;喪車屢駕,黃口嗷嗷。加僕之跌宕無羈,不問生產;何有何無,付之談笑”。人生如此無常,讓本來就性情狂放不羈的唐寅誕生了拋塵棄世的念頭。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但遠離人世紛擾哪有那麼容易,還是有幾件事必須要做的,比如科舉。父母寄予厚望,不能讓它落空。這是不是唐寅的真實想法不得而知,但或許這正是祝允明(也就是祝枝山)勸勉他時所說的話。二十八歲,唐寅走進了科場,遭遇了又一個重大打擊。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唐寅鄉試考得不錯,一舉中式,得應天府第一名解元。座主樑儲惜才,向學士程敏政舉薦唐寅,程敏政亦奇其才,將唐寅招入自己門下,帶他拜會了不少名流,就招致了別人的嫉妒。第二年會試,和唐寅同赴京城參加會試的江陰生員徐經,行賄程敏政的家僮取得考題的事被人揭發,不知誰去告了黑狀,將唐寅也牽扯其中。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實際情況可能是,唐寅沒有參與過此事,只是用金幣向程敏政乞文,徐經也未曾買題,坊間有流言蜚語汙衊二人罷了。但為了穩定民心,明孝宗在查無實據的情況下,將幾人各打五十大板,平息民聲。但這件事的確影響了唐寅的聲譽,也斷絕了他躋身仕途的希望,從此恃才自負,狷介狂放,寄情山水,性情大變。

後來,除了在寧王府入幕為僚,後發覺寧王謀反意圖,佯瘋裸奔以求脫身外,唐寅絕意仕途,與祝允明、張靈等人在一起縱情聲色,飲酒賦詩,狎妓作畫,或作乞兒鼓節唱“蓮花落”狀,頗多放浪形骸、顛狂肆慢之舉。對人世一切經濟都不感興趣,以賣畫為生。晚年沉迷佛學,一意頹放,晚年生活困頓,五十四歲即病逝。死後,還是祝允明出資將其安葬在舊廬桃花庵旁。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相比之下,祝允明的人生雖然也歷經波折坎坷,但總體上比唐寅平順得多。祝允明考運不佳,五次鄉試,七次會試,兒子祝續早自己一年中舉,從此絕了希望,不再參加科舉。五十五歲時得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銜,任職八年,官聲頗佳。後轉任京兆應天府通判,旋即辭官。

其餘的人生中,他和唐寅一樣,都靠賣字鬻畫為生。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市場行情比唐寅好,收入也比他好得多,不然也不可能在晚年廣納妾侍。唐寅的感情生活就很慘淡了,第一任妻子因難產而死,續絃之妻在他仕途無望之後,趁機作細軟跑,從此再無音信。傳說中唐寅坐擁八美,點中秋香,是祝允明才有的生活。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祝允明好酒色六博,善新聲,形骸放蕩,有多少錢花多少錢,沒錢了才寫幾筆應付一下求書者,若是急求,只能賄賂他身邊相熟的妓女才可得:“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電影裡守在唐府門口等著收垃圾的買家,現實中怕是要守在祝府門口了。

在一點上,祝允明和範曾有點像。範曾是畫熟的畫,一次畫幾十張,人物、服飾、景物稍有變化而已。祝允明是但凡有人求書,就為其書《古詩十九首》:“允明喜為書《古詩十九首》,大獲聲價。以修承譎得此書,為藝苑一譫。海內索書,贄幣踵門,輒辭弗見。”寫得熟,寫得快,名聲還響,以致於本人去世沒多久,偽作就氾濫開了,人氣可見一斑。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唐寅就不一樣了,他賣畫以求生,只將它當作謀生的玩意兒,有人求春宮,他也給畫,藏於日本的《小姑窺春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古籍中還留下幾首清人題唐寅春宮畫的詩作可以為證。畫得多,就難免潦草:“既復為人請乞繁雜不休,遂亦不及精諦。且已四方慕之,無貴賤富貧,日請門徵索文辭書畫,子畏隨應之,而不必盡所至。大率興寄遐邈,不以一時譭譽重輕為取捨。”自己想到什麼畫什麼,也根本不管作品的質量和口碑。

唐伯虎和祝枝山,誰才可能點中秋香,誰的人生才更開心

加上他骨子裡有一番執拗,又狂傲,毫無穩重可言,加上痴愛佛學,一意出家離世,因此除了相熟的幾個朋友,幾乎再無人際,名氣雖大,卻少人捧他,自己又不善經營,賣畫的生意自然不會太好。“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就變成了“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

性格和家學,決定了唐寅和祝允明不同的人生命運。但以唐寅為人物創作的傳奇、小說、話本,要比祝允明多得多,因為唐寅的一生真是傳奇,當的起“風流”二字。久而久之,9527不就能架著祝枝山畫老鷹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