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那些事兒」—周顯王

東周自周安王開始,正式進入了戰國時代。戰國初期,天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小國紛紛被大國吞併,而大國也面臨著內部的重組。自周安王至周烈王,“戰國七雄”開始了最初的較量。周顯王即位的時候,競爭進入實質性的階段。

周顯王叫姬扁,周烈王之弟,東周第23位天子。他在位的時候,東周迎來了變法的大時代。

“東周那些事兒”—周顯王

周顯王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亂以後,必將迎來新的大一統時代。而所有幸存下來的諸侯,都在朝著最後的目標衝刺!最先發力的是才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

魏文侯在周安王時期就啟用法家人李悝實施變法,使魏國首先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在變法後,魏國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向東和齊國爭雄,向北攻滅中山國。魏文侯身邊聚集了翟璜、李悝、西門豹、子夏、魏成、樂羊、吳起等一大批文臣武將。

“東周那些事兒”—周顯王

魏國方略

接下來是楚國。

楚悼王任用從魏國出走過來的“兵家亞聖”吳起變法,使楚國走出了被吳國羞辱的陰影,第二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可惜變法實施不久,便因為楚悼王的逝世而夭折了,吳起也死於舊貴族的報復之下。楚國的舊貴族問題是它們的心腹大患,也是楚國最終未能統一天下的關鍵因素。

“東周那些事兒”—周顯王

吳起變法

然後是齊國。

田齊開國君主齊桓公田午創立了引起戰國百家爭鳴的“稷下學宮”,為齊國的人才引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齊威王時期,更是提倡思想開放、言論自由,一時間諸子百家齊聚於齊都臨淄,包括:孟子、荀子、鄒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騶子、魯連子、尹文子、彭蒙、田巴、兒說、淳于髡、田駢、季真,還有影響戰國格局的鬼谷子。齊威王吸收眾多思想,博採眾長,任用鄒忌、田忌改革,使齊國大治。在接下來的“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中,齊國重創魏國,將“魏武卒”推下不敗神壇。

“東周那些事兒”—周顯王

稷下學宮

再次是秦國。

秦國自周烈王時期遷都櫟陽(今陝西臨潼),並攻佔韓國6城,開啟了秦國的“東進”之路。秦孝公即位後,任用衛人商鞅變法,秦國真正迎來脫胎換骨。和楚國不同的是:秦孝公死後,商鞅也被報復,但是他的改革卻沒有中斷,一直持續了下去,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關鍵!

“東周那些事兒”—周顯王

秦孝公

最後是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

而周顯王沒有那麼大的壽命再看下去了,在看完申不害變法以後,他便因病去逝,在位48年,其子姬定即位,是為周慎靚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