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用周易易經取名應用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周易八卦陰陽五行是影響深遠的學說。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我國古代的先哲們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這五種物質用來說明龍頭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而八卦四八方分別代表了物質的不同屬性,如乾卦主剛健,坤卦主柔順,震為雷,為動,兌為澤為說等,運用周易八卦五行學說來起名,典型的例子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閏土。閏土這名字的得來是因為他生於閏月,且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隨著五行學說理論日益普及推廣,自唐代起,人們開始運用五行學說來起名。比如,唐朝人畢構,其名字是木字旁,他的兒子名叫畢炕,用的是火字旁,他的孫子則分別叫畢垌和畢增,用的都是土字旁。宋代時期人們用五行學說來起名的事例就更多了,如宋代大儒朱熹的父親名叫朱松,松是木字旁;朱熹的名字“熹”字下面四點並非是水,而是火,因為《說文解字》釋雲:“熹,炙也。”本意是烤肉的意思,在五行中仍屬“火”。到朱熹兒子這一輩,又都是土字旁。一家三代,木生火,火生土,次序井然。由此可見,自唐代以來,人們起名採用五行相生的順序,取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為名,實際上是為了按家人長幼順序代代相承。如上面所列舉的例子畢構,他取木字旁的名字,那麼他兒子就只能取火字旁的名字,孫子取土字旁的名字,按五行順序進行排列。

淺談:用周易易經取名應用

用五行相生這種方式起名,體現了古人“”的一種生存理念,是我國智慧的一種反映。這種起名的選擇,不但隱含生生不息、子孫綿延的意圖,而且給受儒家思想支配行事的我國人在起名上提供一個理論依據。就名字本身也要五行相生,如澤東,則為水,東為木,水生木,錦濤,金為金,濤為水,金生水。和陰陽五行一樣,八卦也是中國智慧的產物,它對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有著重大的影響。運用周易八卦來起名,是我國的一種典型智慧的運用。

運用八卦來起名的,簡易的方法是直接使用卦名。如南宋末年有一位才學淵博的學者名叫黃震,他的字是東發。將名、字聯繫起來,他的名與字就將八卦與方位相對應起來。震為東方,東發意為東方發出之聲,這又與震卦為雷的意思相照應。歷史上起名為震的人又多用發作字。如北宋末俥將領楊震,字子發。南宋初年被稱為漢上先生的學者朱震,也是字子發。也有不用卦名,取意爻辭的。如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字子龍,是用“雲從龍,風從虎”《易·乾·文言》之意。明朝文學家、政治家高攀龍,一字雲從,其名也是取自震卦爻辭。有些人運用八卦來起名,他們不直接使用卦名,而是採用八卦的卦象名。如乾卦的卦象是:天、君、父、玉、金、寒、冰、良馬、使用上述卦象來起名的,其實質都寓含了一個“乾卦”之意。如明代文學家李夢陽,字天賜,號空洞子。其名夢陽,正與乾卦為純陽之卦象合。字天賜的“天”又是乾卦卦象,號空洞子,又寓有“天”之義。又如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字少溫,他的名與字都與乾卦的卦象相合。陽指乾卦,冰為乾卦的卦象;字為少溫,即寒、冰的意思,也與陽冰意思相合。如坤卦的卦象是:地、母、布、牛、大輿(大車)、文、眾、柄、黑。凡是使用坤卦卦象的起名,都寓含了“坤卦”的意思。如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名將呂布,字奉先,呂布的“布”是坤卦的卦象,奉先有“母”的含義,故可視為以坤卦起名。自己給孩子起名字時,很少有人運用專業姓名學知識起名,更不用說運用更專業、難度更大的生辰八字陰陽五行(周易起名)等知識了,甚至許多人對於天干地支、金木水火土等知識一片茫然,一般僅憑自己的想象或查閱古代或現代字典、詞典,經過字義分析解釋,認為有意義、好聽就是好名字。這樣的名字一聽就知道是自己所取而非專業起名所出,這樣起名字,也可能做到非常好聽、有意義,但這樣的名字是不是真正的佳名呢?這就要打個問號了。那麼應該怎樣給孩子起名字呢?

姓名學的起名需結合五格剖象姓名學的數理,更以命中生辰八字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顯示出的信息為主導,根據先天八字特點,結合八字用神喜忌,在名字中作相應的補益克洩,併兼顧字音、字義等常規姓名學原則。我們時常見到明顯含有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名字,許多就是其父母找人看過生辰八字並根據八字所起的名字。無獨有偶,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李澤鉅,名字中全都是水木,金水旁,五行相生的補救。梅縣客家人、香港“金利來”的創始人曾憲梓,其子的名字也都帶五行。他們非常講究為下一代取一個既成大器又補命中不足的好名,還專門高薪聘請顧問命理預測家專職服務輔佐大業,也許不知者會以為這是偶然的,其實是他們懂得順應生命規律,所以他們的成功又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