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奧數」爲什麼拿不了數學大獎?

“全民奥数”为什么拿不了数学大奖?

近日,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公佈了本屆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前些日子落幕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上,中國隊奪得了第三名。

事實上,中國學生在國際奧數競賽中的表現一向都非常優異。2015年,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泰國清邁舉行,美國奪得冠軍,中國和韓國分獲第二和第三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在此期間,第一名獲得者通常是中國。

2016年,第57屆國際數學奧賽,中國隊第三名。

2017年,第58屆國際數學奧賽,中國隊第二名

這些年來,清華、北大等名校每年都能錄取一些在奧數競賽中獲獎的學生,足以證明他們的競賽成績優秀。

可這些學生後面去哪兒了呢?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籍獲獎者,只有兩名華裔獲得過。為何獲獎者難覓中國人的面孔?關於“奧數”與“大獎”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

據瞭解,菲爾茲獎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他們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菲爾茲獎與20年前左右的IMO成績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從1990年開始算起,每屆獲獎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獲獎者。有分析稱,雖然中國隊在IMO總分表現優異,但是在個人賽中,2000年才有選手獲得頭名,照“20年”規律推算,中國拿菲爾茲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

事實上,在國際上,數學奧賽獲獎和菲爾茲獎得獎還是存在很大的相關性的。不信你看---

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獎牌的學生,成為著名數學家的名單舉例:

1.1959年IMO銀牌得主 Gregory Margulies於1978獲菲爾茲獎。

2.1963-66年IMO金牌及銀牌得主 Laszlo Lovasz,於1999年獲沃爾夫大獎(數學最高大獎),Lovasz並於 1965及1966年連續兩年取得 IMO特別獎。

3.1969年IMO金牌得主 Valdimir Drinfeld於1990獲菲爾茲獎。

4.1974年IMO金牌得主 Jean - Christophe Yoccoz於1994獲菲爾茲獎。

5.1977年及1978年IMO金、銀牌得主 Richard Borcherds於1998獲菲爾茲獎。

6.1981年IMO金牌得主 Timothy Gowers於1998年獲菲爾茲獎。

7.1985年IMO銀牌得主 Laurant Lafforgue於2002年獲菲爾茲獎。

8.1977年IMO銀牌得主 Peter Shor於1998年獲Nevanlinna Prize。

9.1979年IMO金牌得主 A Razborov於1990年獲Nevanlinna Prize。

10.1986年IMO金牌得主 S.Smirnov得2001年Clay數學研究獎。

11.1990年IMO金牌得主 V.Lafforgue得2000年歐洲數學聯盟獎。

12.Richard Feynman獲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

13.Kenneth Wilson獲1982年諾貝爾物理獎。

14.John Milnor獲1962年菲爾茲獎。

15.David Mumford獲1974年獲菲爾茲獎。

16. Daniel Quillen獲1978年菲爾茲獎。

可是在中國,為什麼很多奧賽的冠軍,之後和菲爾茲獎漸行漸遠,甚至職業生涯乾脆告別數學呢?

更多的討論則聚焦在數學學科特點、教育模式等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奧數”是一場閉卷考試,以初等數學內容的深化部分和離散與組合方面的數學內容為主,更傾向考察學生的短期學習能力;而得菲爾茲獎,更像是一場“開卷考試”,需要持久的研究。帶領美國隊奪得今年IMO冠軍的總教練、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教授羅博深也曾表示,“從數學競賽轉向數學研究是非常難的,因為IMO是別人給你題目你會做就行了,做研究需要自己選自己的題目,這就需要你真的會數學,知道整個數學的地圖是什麼樣的。”

“全民奥数”为什么拿不了数学大奖?

而持久的研究需要持久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來做支撐,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這一點恰恰是中國奧數選手所缺乏的。如果以中美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中國學生參加奧數更像是一種組織行為,某種程度上肩負著“為國爭光”的任務;平時對於奧數的學習也摻雜著升學等功利目的。而美國的參賽選手更多的是一種自主行為,因此對數學學習有更強的主動性,沒有那麼強的功利心。“我們的方法不只是來準備奧數題的......我們的隊員並不會做那麼多題目,但會學更多的高等數學的方法或者學習如何創造一個新的解題方法。”羅博深也曾表示,在培訓過程中,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奧數的方法,而是教授真正的數學。

而缺乏持久的興趣也導致了很多在奧賽中獲獎的選手並不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儲朝暉舉了個例子,曾有奧賽選手在被問及為何沒從事數學研究工作時表示,“天天吃肥肉,你還會再想吃肥肉嗎?”“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以感到膩了。”儲朝暉認為,這一現象不僅僅存在於數學領域,其他領域也有所反應。這也啟示在基礎教育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做出強制性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國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對數學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今年分別開設專門的英才班,招收數學人才。

大缸君注意到,清華大學設立的班級名為“丘成桐數學英才班”。作為美籍華人,邱成桐就是一位菲爾茲獎的獲得者,目前他擔任清華邱成桐數學科學中心的主任。或許在數學大師的影響和培養下,未來中國誕生“諾獎”級別的數學家會大大加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