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牌已開發國家的頂尖人才 來中國越來越方便了

目前,與中國開展科研合作已經是不少英國科研機構的重要方向。這得益於2017年12月中英兩國正式發佈科技創新合作戰略,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聯合制定的首個雙邊科技創新合作戰略,也標誌著兩國在近40年科技創新合作基礎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近年來,中國對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而作為老牌發達國家的英國則積累了深厚的科研資源和實力,兩國在科研方面有相得益彰的互補性。

兩國持續深入科研合作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介紹,自2014年以來,雙方在中英聯合科學創新基金(英方稱“牛頓基金”)框架下共同支持開展了460個合作項目。中英科技創新合作戰略搭建了未來兩國科技創新合作的框架,涵蓋了一系列優先合作領域,包括生命科學、食品安全、可再生能源與環境技術等,同時規劃未來合作的新機制,包括年度旗艦挑戰計劃等。未來雙方將在研究創新、新技術產業化等多方面開展全鏈條的廣泛合作,促進兩國經濟社會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約翰·英納斯中心是全球知名的英國科研機構,主要聚焦植物學、遺傳學及微生物學領域,該中心和北京、上海的科研機構共同開展了超過20個合作項目,並且兩邊的科研人才交流非常頻繁,國際化程度較高。

約翰·英納斯中心主任戴爾·桑德斯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科研不但在國際合作程度上“持續提升”,部分領域的科研質量也“已達到一流水平”。桑德斯主要從事代謝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他以自己從事的領域舉例說:“中國這方面的科研質量已經與英美處於相同水平。”

桑德斯回憶說,他早年攻讀博士學位時,對中國的科研論文還沒有什麼認識。“但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絕對讓人驚訝,學術成果的質量也同樣如此。因此對我們來說,與中國開展合作能獲得很好的助益。”

桑德斯已入選英國皇家學會,中國政府也向他這樣的頂尖海外人才提供了便利措施——桑德斯目前已經獲得了中國R字簽證,這類簽證發給中國需要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桑德斯表示自己平均每年要去中國四次,獲得R字簽證更方便他前往中國開展交流,這也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人才的重視。

中國科研實力不斷增強

據最新發表的“2018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中國在高質量科研產出方面保持快速上升勢頭,榜單顯示美國保持領先地位,而中國已攀升到第二位,超過德國、英國、日本等科研大國,並且在前十大高質量科研產出國家中,中國是唯一實現相關指數正增長的國家。擁有大量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員的中國科學院繼續位居榜首,其餘進入前十的還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

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評價說,中國持續和顯著地提升了指數排名,四所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已位居全球大學研究機構25強之列。自然指數是國際知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數據庫,其年度榜單追蹤了每年發表在82本高水準期刊上的科研成果。

在中英兩國不斷加深科技創新合作以及人才交流的大背景下,不少海外學者都感受到這些年來中國科研水平的快速上升趨勢。

上世紀90年代,在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的郝玲教授來到英國攻讀博士學位,這些年來她見證了中英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潛力。在英國的工作經歷讓她感受到兩國在科研領域各具優勢,具備深入合作的潛力。郝玲說,“在英國,科研方面最吸引人之處是豐富的科研信息和方便頻繁的國際交流,研究團隊的創新和探索精神,以及國際領先的設備和環境”。她還表示,“這些年來中國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科研環境很優越,機會也越來越多,工作方面有很多吸引人的機會”。

空間科學研究優勢互補

在眾多領域中,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發展尤其矚目,在過去數年間已實現了多項空間科學領域的突破。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此前刊登一篇新聞特寫說,中國正努力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者,相關的國際合作也在增多。

從中英合作角度看,一方面,中國在空間科學技術上進步明顯而且在衛星應用等領域有著很大需求;另一方面,英國長期積累的科研和技術開發能力也需要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來實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徐立軍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英雙方都認為空間科學技術是非常重要並且雙方都很感興趣的領域。”據徐立軍介紹,雙方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大學、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比如建立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中方依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方依託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自2007年成立以來,已促成雙方在原子磁強計、高分辨率輕小型相機、空間科學技術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等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研究。

據介紹,中方在遙感觀測平臺、衛星應用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礎;英方優勢則體現在空間科學研究以及面向衛星應用的空間探測載荷研製、地面應用的測試儀器以及數據處理技術。將中英平臺技術與載荷技術的優勢互補,可以在包括農業遙感等方面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英國航天局的高級官員克里斯·李對記者說,中國擁有廣袤的國土,衛星能夠在農業、氣候以及空氣質量等方面提供許多關鍵數據,並且在中國成功應用後,“我們雙方有機會共同將這些技術推廣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以農業遙感科技為例,目前在雙方資助下,中英科研團隊開展了有關衛星應用的多個合作項目,包括主要作物病蟲害遙感監測與預測方法研究、大範圍高機動協同多尺度遙感平臺技術、多平臺高光譜遙感信息融合的作物養分精準分析決策等。這些新技術在精準農業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實用價值。從基礎的遺傳學到衛星遙感方面的實際應用,中英科技合作的水平都在邁向一個更高的臺階。

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所長保羅·納斯告訴記者,自2011年開始,英國就成為中國第二大科研合作伙伴,“我認為中英兩國的合作前景非常好,兩國也都致力於推動這種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