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渢先生與泉州南音

原創: 陳日升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趙渢先生與泉州南音

圖片為1985年6月王今生(中)與趙渢(右)、朱展華(左)在中國南音學會成立大會上

二零零二年九月一日是音樂教育家、音樂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趙渢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日。趙渢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音協副主席,作為新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趙渢先生一生與音樂為伴,以音樂教育為天職,在新中國音樂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幾十載,投入了畢生的心血和汗水,為國家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音樂專業人才,為國民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趙渢先生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於河南開封。父親是個正直的律師。青年時期的趙渢,思想進步,嚮往光明,在開封建華藝術專科學校就讀時,趙渢因幫助身為共產黨員的老師逃脫反動當局的抓捕而失學。1939年,歷經周折,趙渢與一批革命音樂工作者組織了“新音樂社”,創辦了《新音樂》月刊。在這個月刊上趙渢譯配了很多蘇聯歌曲,如《喀秋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夜鶯曲》、《假如明天戰爭》等,在當時廣為流傳。1946年因“李公樸、聞一多事件”,趙渢被派往香港,1947年與馬思聰、李凌在香港創辦了中華音樂院並仼副院長,同時在廣州省立藝專音樂系任教授,來往於香港、廣州兩地授課。1948年初,趙渢在新加坡創辦了中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校長、教授。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趙渢出席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委員。1950年至1990年,趙渢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計劃委員、中央宣傳部科學衛生處處長,文化部辦公廳主任、文化部黨組秘書兼計劃財務司司長、藝術局局長、對外文化聯絡司司長、音樂出版社董事長、社長,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顧問、中央音樂學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人民音樂》主編等職務。趙渢先生一生著述頗豐,出版的譯著有《和聲學初步》、《曲調與對位》、《貝多芬和他的九個交響樂》等。多年來,在各種報刊發表學術論文、音樂評論、聽樂雜感等約百餘篇,著有《音樂與音樂家》、《趙渢文集》論文集。

趙渢先生與泉州結緣是在1983年。當時,聯合國教科文國際音樂理事會“經過了四年討論,決定要編輯一部世界新音樂史,名為《在人類生活中的音樂》(十卷),其中預計有兩卷是關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是以中國為主,因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許多國家的音樂,要追根尋柢,都要到中國來,比如緬甸、越南、朝鮮、日本等國。中華音樂與日本音樂、高麗音樂琉球音樂等的關係,用現代民族音樂學常用的說法,就是主文化群和亞文化群的關係,是主幹與分支的關係。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的委託,趙渢先生主持了這一工作。因為這個緣故,1983年5月,趙老特地來泉州考察南音,從此與泉州與泉州南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泉州期間,趙渢聽取了原泉州市委副書記王今生的介紹(附一:《南音——民族的藝術瑰寶》)並出席了南音晚會,題下“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國音樂史、從樂器、律制各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晉唐時代,故而繼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孫萬代的事。”1984年2月,“南音學術座談會”在泉州舉行、趙渢從北京專程來泉主持會議並於會中倡議籌建中國南音學會(附《趙渢先生講話》、附三:《在南音學術座談會閉幕式的講話》)。經主管部門批准,1985年6月4日、中國南音學會在泉州成立,聘請陳丕顯、彭衝為名譽會長,葉飛、洪絲絲、莊明理為名譽顧問,趙渢被推選為會長(附四《中國南音學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趙渢先生撰寫了《為什麼要建立“南音學”》一文(附五)。1985年趙渢先生來泉州又寫下《博覽以精閱、憑情以會通》(附六)

1991年10月14日,第二屆南音學術會在泉州召開,趙渢以75高齡來泉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詞》(附七),在會上,趙渢先生聞知南音進入泉州中小學課堂的消息,非常高興。他說:“我應國家教育部之聘,負責中小學民族音樂的推廣,今天聞知泉州把南音編為補充教材,進入中小學課堂,而且已組織了兩年的教學和比賽,希望堅持不懈”。可以告慰趙老的是,南音進入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在泉州至今堅持十三年,已經生根發芽。南音藝術在青少年中的薪火傅承,為泉州南音藝術事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在南音學會籌備和成立期間,錄製了南音譜十三套,多次進行舉術交流活動,與會專家學者趙宋光、黃翔鵬、陳應時、楊匡民、李西安、章鳴、何昌林、魯松齡、流沙、牛龍菲、周吉、李石根、李健正、蔣詠荷、王耀華、周暢、陳威等寫下南音論文和資料史料(附八:《與會專家學者論文要目》)。光從這批論文資料的論題和作者,也可以窺見其學術份量。

國際著名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先生文《被遺忘的文獻》及所輯《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等對泉州南音、戲曲的無私奉獻。2001年,他以八十一高齡還對泉州傀儡《目連》十一種抄本的勘正,並以《泉腔目連救母》之名於2001年11月在臺北出版,其治學嚴謹的學風躍然於該書《導言》而成為他壓卷遺作(龍彼得教授於2002年5月22日逝世)

而趙渢先生在病中,還堅持為《南音名曲選》作序(附九:《南音名曲選·序》)由此可見,趙渢等國內外專家、學者都為泉州的歷史、文化、音樂、,戲曲研究貢獻了畢生精力,薪火長明,永照人間。

泉州有句俗語,叫做“佛去才知佛‘聖’”,趙渢先生雖然逝世了,但他具有沉甸甸學術價值的論述南音的學術論文和權威論斷還在。這也算是趙渢先生與泉州結緣,留給泉州人民的寶貴遺產罷。

趙渢先生與泉州南音

(執筆:中國南音學會會員泉州市文聯主席陳日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