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爲一個好老師,讀這一本書就夠了

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個明星的私人動態都可以讓新浪微博服務器幾近崩潰,使無數人的生活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信息傳播的巨大作用,幾十年前絕對難以想象。幾十年間,無數信息和概念經歷更迭、被推翻甚至被遺忘,我們彷彿強迫症一般地不斷接收新的信息,生怕自己與社會脫節。

作為一項嚴肅而崇高的事業,教育的理念與其他領域相比,可能更迭得稍微緩慢一些,但教育方式方法的變革速度卻是緊跟時代步伐的,在這樣的變化下,一些觀念、思路上的革新就變得不可避免。接受新的觀念,同時不忘經典的理念,才能不斷反思、進步,成長為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教育理論書,作者——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具有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此書是為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作。書中的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是作者教育思想和實踐的精髓,雖問世至今已30餘年,但翻開此書你會發現,這位教育家的許多真知灼見在當今仍然受用,本書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更不單是空洞的理論指導,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多年來令眾多教育工作者終生受用。

想要成為一個好老師,讀這一本書就夠了

長假結束,大家休息得如何,是否調整好心態面對沒有了法定假日的2017剩餘額度呢?無論如何,都請務必堅持到底哦。下面節選《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的經典片段,小小地鼓勵大家一下。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

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裡就變得越來越小。這裡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關於獲取知識

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我在聽課和分析課的時候,正是根據學生腦力勞動的這一特徵,來給教師的教育技巧下結論的。怎樣才能做到,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從而有利於獲取知識呢?在這裡,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那麼簡單。在備課的時候,你要從這樣的角度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繫正好在那裡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因為正是在這些地方會出現疑問。而疑問則能夠激發求知的願望。

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呢?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引火線”。在這裡,沒有任何適用於一切場合的現成方案。一切都取決於具體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現有的實際知識。

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瞭解。可能一個學生記住了所學的東西,而另一個學生卻有所遺忘。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得充當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使每一個學生在聽我的講解時,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從意識的倉庫裡把所儲存的東西抽取出來;而如果在意識的倉庫裡的某個地方正好是個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處斷了線,那我就得補充講解,填補這個空白,克服思路脫節的現象。凡是學生的知識並沒有什麼空白和脫節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簡短的講解。這裡沒有那種表面上的積極性,學生們雖然沒有開口,沒有回答問題,沒有相互補充,但這是真正的獲取知識。我想,這種獲取知識的形式,可以稱之為學生對自己思想的“回顧”,對自己的知識倉庫的“清點”。

教學方法問題

語法課上的教學方法則是根據完全不同的條件決定的。如果說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某一章節時,他們主要是在第一次感知時,當堂獲得知識(而後實現知識的發展和深化)的,那麼在學習語法的某一具體章節時,學生對知識的第一次感知,僅僅好比是先學一下以後許多課的一個綱要,在以後的各節課上,這些知識的實質性的東西還要反覆出現,還要經常地再來回顧第一次感知的東西。在這裡,教學以及識記的過程,就在於對同一個概括(規則)所闡明的許多同類事實進行逐漸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在學習語法時,學生的課外實際作業(課外閱讀、就某一條規則做些練習等)就具有重要意義。掌握語法是一個長期地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

我們在低年級和中年級的語言課上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考慮到學生理解語法規則的長期性和漸進性,使學生對規則的思考跟做練習、獨立地解釋活的語言事實相結合。正因為如此,我們把“解釋事實和現象”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在這一方法裡,知識的深化是跟知識的運用緊密結合的,這樣也加強了不隨意識記的作用。

要想把某一材料在記憶裡保持得很牢固,就要給學習這一材料分配較長的時間。對於那些用來解釋和分析生活中的許多事實的規則、公式或其他概括性的原理,如果教師想在一節課或幾節課裡就讓學生掌握它,那就不可避免地不但使學生得到的知識是膚淺的,而且會使他們的智力變得遲鈍,使他們的智慧的創造力受到禁錮。學生不會使用語法規則,正是這種匆忙地學習教材的結果。

學生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我在20年前曾提出一個目標,即規定出:學生在什麼時候,在第幾學年,第幾學季,應當達到一定的教養水平和階段,應當掌握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掌握最重要的概括(規則、結論、公式、定律),並且牢固地掌握到永遠不再忘記的程度。……一個學生要在學校裡學習10年,為了能夠順利地掌握知識,他不應當在這10年裡都在學習讀和寫,而應當在一個離開始學習時比較近,而離畢業時又比較遠的階段上就學會讀和寫。掌握這些技能(特別是讀的技能)的階段離開始學習的時候越近,學生學習起來就越容易,他感到負擔過重的可能性就越小。學校教學的弊病經常在於,一個人在上學的整整10年裡都在學習讀和寫,但是因為他同時還得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所以其結果是他既沒有學好讀和寫,又沒有掌握好系統的科學知識。

我把學生在l0年內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按一個豎式排列出來,其結果如下:

1.會觀察周圍世界的現象。

2.會思考——即會類比、比較、對比,找出不懂的東西;能提出疑問。

3.會表達關於自己所見、所觀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

4.能流暢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閱讀。

5.能流利地、足夠迅速地和正確地書寫。

6.能區分出所讀的東西的邏輯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性。

7.能找到有關所要了解的問題的書。

8.能在書中找到有關問題的材料。

9.能在閱讀過程中對所讀的東西進行初步的邏輯分析。

10.能聽教師的講解並能同時把教師講述的內容簡要地記錄下來。

11.能閱讀課文並能同時聽懂教師關於如何理解課文和各個邏輯組成部分的指示。

12.會寫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圍所看到、觀察到的事物敘述清楚。

通過對各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觀察和研究,我規定出掌握每一項技能的時間:在什麼時候,在幾年級(個別情況下還定出在第幾學期、第幾學季),這條技能必須達到符合要求的程度。只要粗略地看一下這張表,就會使人感到擔憂。平時學生和教師所遇到的某些困難,其根源一下子就昭然若揭了。這些困難中的某幾條簡直成了絆腳石。

面向教師、服務教學、分享資源,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外研社K12(fltrp_k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