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均丨萬泉河河灣紀事

萬泉河河灣紀事

王錫均

萬泉河是一條短而壯的河流,它發源自五指山,全程162公里,其中流經瓊海境82公里。它的上游,兩岸峰連壁立,河床狹窄,河水縱谷雷奔,氣勢磅礡;中、下游河段,河面漸次開闊,兩岸土地平展,流水趨緩,波光漣漣。萬泉河以其諸多急流險灘及其河灣,給大自然留下絕特的自然風貌。

萬泉河上多河灣,幾乎每隔一公里或幾公里,就有一個河灣。叫得出名的,下游河段有米升灣、逢龍灣、牛三灣、田角灣、坡頭灣、古調單村灣、汀洲塔嶺灣、南強碼頭灣、東嶼沙坡灣、南港灣等。中游河段有雷公灣、丹溪灣、船灣、可竹林灣、石壁灣、北岸灣、石虎灣等。

萬泉河上的河灣形態各異大小深淺不一,然而個個有特色,個個有動人的歷史人文故事。

石虎灣,是萬泉河中下游北岸一個著名的河灣。它之得名,緣於灣岸陡嶺上有狀如老虎的奇巖怪石。陡嶺臨河之處,從竹篁莽榛覆蓋的嶺體中,冒出個赤褐色的巨石,其石成虎頭狀,有凸起的額,塌陷的眼睛,斜直的鼻樑,垂懸的下頷。在這隻石虎之下,還有一隻狀似老虎的大石,橫臥於嶺腳下,虎身浮浸於淺水中,頭西尾東,長達十幾米。那從嶺體中凸出的石虎巨石上,刻有“同治慶雲王景朝”題的“步瀛洲”三個大字。在此題字下,還刻有 “文炳”兩個大字。大字底下刻有“同治癸酉吉日,瓊鎮劉成元”兩行小字。據查,王景朝,字慶雲,石虎隔河對面南正村人,官至同知,正五品。當官期間,泛舟石虎灣登石虎嶺,為石虎奇觀所迷,在石上題刻“步瀛洲”記其遊興。《辭海》說“瀛洲,乃仙人居住的地方。”又“瓊鎮劉成元”題刻“文炳”兩字,經考證,劉成元,清代瓊州鎮臺,(最高軍事長官),同治元年,思河(瓊中)山民首領何啞萬父子聚眾造反,劫掠樂會及定安雷二圖(龍江牧養及石壁等地區)村民財物。劉成元帶兵將何啞萬擒捉斬首於石壁市。劉成元平叛得勝,乘興遊覽石虎灣、登上石虎嶺,在石上題刻“文炳”兩字,以抒懷人生抱負,有彪炳千秋之自豪感。石虎灣就因灣岸上有此奇巖怪石,及其歷史名人刻石題字之歷史人文,而成為遊人泛舟河灣及登岸觀虎之著名景點。

“船灣”是個有動人故事的河灣。光這名字就令人產生種種遐想。船灣位於萬泉河中游南岸。萬泉河激流,從上游奔瀉而下,至這個河段,河岸兀自凹了進去,形成一個彎弓形的河灣。這個河灣長百餘米寬五六十米,深數米。水色青黛黝黑。流水至此並未向下直流,而是捲入河灣,迥環打旋。從水底湧上一個個漩渦,在水面上旋轉滾動,在灣中左奔右突,像鍋中煮沸的滾水似的。在河上走船者,凡熟知“船灣”水情者,總是駛離“船灣”避開“船灣”直流而下。未知情者,行船被捲入這個灣,船隻就會在灣中打旋,船頭旋成船尾,船尾旋成船頭。丈餘的船篙插不到底,船家只能用槳潑水,往往是弄上好長時間,使出渾身之力,才把船駛出這個灣。因而人們稱這個灣為“船灣”。而在這個灣岸上的村莊,即叫“船灣村”。

船灣,船進了灣,船家總能使勁把船駛出灣去。要是木筏被捲進了灣,那可就慘了。筏是鬆散結構,一支支木條,是用山藤捆綁聯結,而且面積幅大,每支木條都有丈以上長度,這麼龐大的一個筏,其木條被一個個滾動的漩渦,你扯我拉互相沖撞,偌大的一個筏,只在灣中迥環打旋,放筏人怎麼也弄不出灣去。最糟的是木筏在夜間被捲進船灣,放筏人沒法把筏弄出灣去,只能用長長的纜繩將筏頭拴牢,再把纜繩拴到河岸的大樹上,讓木筏在灣中任其浮蕩。放筏人無奈,只得摸黑走進船灣村求宿過夜。這種筏困灣中的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常有發生的事。而船灣村人自古以來就養成了善待放筏人的良好村風。白天,凡有筏困灣中,村人總是駛船,幫其把筏拖出灣去。凡有放筏人夜裡敲門者,村人不管是哪一家,總是起身開門熱情接待,在客廳或橫屋、廚房、用椅凳木板草蓆設置臨時睡床,讓勞累不堪的放筏人過一個溫馨的夜。放筏人多有自帶用檳榔衣包裹的熟飯熟菜用餐。但也有在灣中放筏時,意外地把飯菜弄掉河中,而成飢腸漉漉者。遇到這種情況,船灣村人總是趕忙做飯熱情接待。船灣村從市教育局退休回鄉的陳厚澤曾告訴我一個真實細節,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一天夜裡,有人敲門把他母親叫醒,他母親提著風燈去開門。打開門不禁被眼前出現的人嚇退了一步。只見這個放筏人,全身上裸身露體,只在腰上拴一條藤條,一條布繩串過藤條,布繩連著一幅布,把下身那個見不得人的部位包裹著,凸鼓鼓的好難看。原來這個半夜敲門的放筏人,是個“包鈴黎”。當年這個黎族放筏人,來自五指山腹地,屬於赤貧的黎族同胞。貧得沒有衣服穿,下身那個凸凸的部位,只用一幅布包裹著,像包著一個鈴似的。故稱“包鈴黎”。他母親不好意思接待這個放筏人,趕忙叫他父親過來接待。他父親得知這個黎族同胞還未吃飯,趕緊煮了熱飯熱菜招待,他父親見這個黎族同胞裸身露體,便拿出自己穿半舊的衣服,給其穿上。飯後又安置在橫屋睡過夜。翌日晨,他父親又招呼村人駛船到灣中幫其把木筏拖出了船灣。這個黎族放筏人感動得跪在筏上雙手作揖連連叩首跪拜感謝。

石壁灣,是萬泉河上名揚島內外的河灣。它位於萬泉河中游北岸。有一巨石從河岸負土而出,呈壁狀鋪開,橫亙於河岸之上,其前沿凸突河面。所謂有凸即有凹,凹處即河灣也。只見急流從上游石壁灘奔瀉而下,被凸出河面的巨石阻擋,激流越石而過,卻也在石後彎凹口甩下一股股漩渦翻滾,潺緩迥旋的水流向彎凹地帶湧去。這就是因石而得名的石壁灣。石壁灣,灣闊數十畝,水深數米,是個天然的泊船港灣。元末明初,從中原遷徏而來的石壁先民,乗船在此登岸,以石壁灣為中心向萬泉河上下輻射,沿著河岸築屋而居,躬耕而食,繁衍生息。還在灣岸上,築鋪設街而成商貿集市。這就是石壁鎮。古時交通落後,人們出入全靠水上走船。於是石壁灣成為萬泉河上重要的交通樞紐,與商貿物資等集地。歷史上,上游有名的乗坡(瓊中)木材、船埠白米、合口灣橡膠、以及加略、順口等山區的紅、白藤、山姜、益智,淮山、巴戟、蜂蜜等山區特產,均以船運順流而下,在石壁灣起御上岸,再換船運往嘉積、博鰲,再從海上運往湛江、江門、廣州等大城市。而大城市出產的工業品,諸如布匹、面盆、鞋襪、紙張、藥品及鋤頭、刀鐵等生活、生產用品又以船隻運回石壁灣,在石壁地區及轉運上游山區銷售。因而,石壁灣成為開發石壁及上游山區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埠口。

石壁灣,還是開拓石壁文化的埠口。上世紀八十年代,石壁至嘉積通車之前,石壁一批批到嘉積、海口及其北京、上海、重慶、武漢、廣州等城市讀書的學子,均是從石壁灣乘船走出去。而具有山的厚朴、石的剛毅、水的睿智的石壁學子,讀書多有出色。不少人畢業後返鄉創業或投身文化教育事業。他們把石壁特色文化搞得風生水起。上世紀七十年代,石壁文藝宣傳隊,不僅演到三亞、海口,還演到廣洲友誼戲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石壁文化站,兩次被中央文化部授予”文化先進單位”稱號。更有多位石壁學子大學畢業後,走進國防、科研、教育、醫療、藝術等單位,成為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尖端人才。下朗下村有個叫王浩然的,讀中山大學數學系本科,被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從事電子計算機軍事課題研究,其科研成果多次獲中央軍委與單位嘉獎,成為我軍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專家,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受到江澤民同志接見。南星郭塘村的崔開宏,六十年代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學,分配在中央美術館工作,創作成果卓著,已出版三部美術著作,聳立在嘉積南門廣場上的那座讓千百萬人瞻仰的紅色娘子軍雕像,就是他的一件傑出之作。

石壁灣,還是個承載著萬泉河豐厚歷史傳統文化的河灣。據傳,1400多年前,生於南北朝時期的冼太夫人,為平定萬泉河上游山民暴亂,率兵乘船逆萬泉河而上在石壁灣登岸,屯兵石壁,到萬泉河上游山區征戰,平定了暴亂,使萬泉河流域百姓得以安居樂業110年。為了紀念冼太夫人的不朽功勳,石壁龍江等兩岸鄉賢籌資,於明末在石壁灣岸上建起一座冼太夫人廟,雕刻金身,築殿設爐焚香奉祀。並定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在石壁灣附近的石壁堆上,舉行盛大的軍坡節。經數百年演變,已成為具有歷史傳統文化的軍坡節。發軍坡者,不僅有來自萬泉河流域,而且有瓊中,萬寧、定安、屯昌、白沙等地之信民,人數有數萬之眾。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時至今日,隨著時代變化,石壁灣作為水運樞紐,商貿貨物集散地等,都已成為歷史。然而,石壁灣仍在,它曾經擁有的興旺,它沉積及其承載的歷史傳統文化,永遠留在世人腦中。曾任瓊海市委宣傳部長、著名詞人甘先瓊,六七十年代曾在石壁工作一段時間,曾以‘《沁園春•詠石壁灣》為題,寫了一首讚美石壁灣的詞。詞曰:亙 古天成,石怪灣泓,浪靜波柔。乃行舟古渡,交通樞紐;賈商輻輳,貨物長流。洗太夫人,屯兵此地,戡亂安民偉績留。臨岸上,立廟崇聖母,緬念千秋。一隅秀水香丘,竟孕育風流兒女稠。看幾多學子,輝煌成就;科研果碩,名播神州,奉獻人生,報效祖國,榮耀家鄉眾口謳。期來日,列英才濟濟,大展鴻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