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發布前夜股王墜落:騰訊怎麼了?

夏季的炎熱帶給北半球生物巨大的挑戰,一條北極圈中32度的消息讓很多人為北極熊擔心,不過,最後被證明北極熊是虛驚一場,可南極的企鵝卻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冰山消融的衝擊。

財報發佈前夜股王墜落:騰訊怎麼了?

下週三(8月15日)騰訊即將發佈2018年Q2財報,而在財報發佈之前,這家互聯網帝企鵝,正在遭受自從成立以來最大的質疑。由於對騰訊第二季度收入的看衰,彭博追蹤的至少11家大型投行對騰訊的目標價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調,最低看至452港元。

幾天前,摩根斯坦利將騰訊剔除出了關注名單,中金公司也將騰訊從行業首選組合列表中調出,這在幾個月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騰訊是港股的股王,權重超過10%,可以說就以一己之力生生將恆生指數託著生存在2017年。

不過,就在半年的時間裡,騰訊的股價卻直線滑落,如今已經離最高點相差了超過1萬億港幣,當年高點買入的小散企鵝粉如今欲哭無淚。

專業人士總結,騰訊的新遊戲遲遲得不到版號上線,遊戲產業的天花板已經出現,微信QQ用戶數都已經增長乏力,其雲計算業務、支付業務雖然被寄予厚望但與領先企業差距始終無法縮小,這些都造成了騰訊增長出現了停滯。非常有可能,2018年將是騰訊由盛轉衰的節點。

財報發佈前夜股王墜落:騰訊怎麼了?

這樣的分析也不無道理,但是,卻只是看到了行業發展的表面,種種跡象透露出來了騰訊企鵝龐大身軀對氣候變化的不適應,但騰訊的問題卻遠遠不止這些。

時代進步,範圍經濟中的騰訊落伍了

騰訊是PC互聯網時代的嬌子,更是在移動互聯網到來的時候成為了第一個擁有船票的公司,微信讓騰訊走向了全面繁榮,王者榮耀讓騰訊迎來了巔峰時刻,可是,福兮禍兮,也正是在這樣的慶功時刻,騰訊的內核出了問題。

緊緊抓住了幾次互聯網變革的騰訊,如今開始被創新邊緣化。從移動互聯網到科技互聯網,從規模經濟到範圍經濟,騰訊已經落伍時代。騰訊本質上是一家規模經濟的公司,流量和資本可以讓其走向範圍,但卻無法構建真正的生態,就如同騰訊自己所說的,只能是“去中心化”的將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自己卻必須攥著合作伙伴的整條命。

現在,我們看到,蘋果股票一騎絕塵,亞馬遜高歌猛進,微軟捲土重來,可是代表社交的FACEBOOK和騰訊卻開始被資本市場拋棄,就是因為,當互聯網的規模擴張日漸放緩,流量變現越來越難,科技創新的力量就成為了主導,而這些享受社交紅利的公司卻成為了遠離科技力量的觀望者。

從科技投入來看,蘋果一直位居科技企業最前列,亞馬遜、谷歌也不遺餘力,阿里巴巴、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已經後來追上,鉅額的投入帶來的是包括應用技術與基礎科學的大發展,也成為了這些公司給與市場信心的源泉。反觀騰訊,這些年最引以為豪的就是全面撒網式的投資,而這些投資主要都是用來完成自己的流量變現,也就是多掙錢,包括雲計算、人工智能、地圖導航等等領域的基礎能力嚴重不足,劣勢難以彌補。

未來,即便騰訊不斷的擴展邊界,努力的進入實體經濟,但能得到的空間也不很大。三五年後,騰訊非常有可能變成一家中等穩定的互聯網公司,一家遊戲業務繼續高利潤的好公司,但已經不再充當領頭羊。甚至,如果像小米這樣的公司不出戰略上的大問題,研發也能跟上,都有充分的機會超越騰訊。

騰訊投行化並沒有錯,錯的是投錯了胎

在騰訊的發展中,一直有一道過不去的坎,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全身心的做遊戲?所以,我們看到,當騰訊發展非常好的時候,其對外宣傳和財報都會可以的淡化遊戲色彩,甚至宣稱自己並非遊戲公司,可一旦業績出了問題,騰訊就會重新大書特書遊戲市場、遊戲開發以及變現能力。這就是騰訊,一家離不開遊戲卻總希望別人看不到遊戲的“沒有夢想”的企業。

遊戲是賺錢的,所以,周鴻禕都曾經羨慕得不得了,認為遊戲比毒品還賺錢。社交是肥沃的,所以,馬雲都認為騰訊的田裡插個鐵棍都可以開花。騰訊同時抓住了遊戲與社交,這毫無疑問絕對是成就巨無霸的必然。

不過,騰訊一頭扎進了利潤率極高但市場規模卻註定不會太大的遊戲行業中,結局就已經註定。遊戲很賺錢,但市場規模並不大,社交很粘性,但流量卻變現能力差。

既然如此,騰訊用靠遊戲賺到的錢和黏住的流量去做投資,其實沒有什麼不對,或者說,應該是大大的對,是絕對的正確,是聰明的選擇。只是,這是在消費未來。

中國是沒有地道的社交網絡公司的,騰訊的QQ不是,微信不是,人人網也不是,因為中國沒有西方社會那樣的社交文化基因,所以,包括騰訊在內的公司都講遊戲作為活躍用戶收割流量的工具,只是,騰訊將其做到了極致。

人總是有慣性的,企業也有路徑依賴。當騰訊靠遊戲輕輕鬆鬆的躺著賺錢的時候,就很難想到還有其他的更艱難的發展道路。於是,一切都遊戲,甚至遊戲人生,就是必然。

騰訊先把社交遊戲化,然後又成功的將支付遊戲化,接下來,騰訊開始扶持微商、拼多多等等將電商遊戲化,並因此樂此不疲。

當騰訊將需要長期維護並生態逐漸成熟的產業做成拔苗助長的短期收割草坪之後,玩一玩的遊戲心態佔據了上風,時間長了,竟然不會正兒八經的做大事了。

我們也都看到了,雖然這種遊戲式操作可以獲取短期的爆發式增長,卻都很難長久,就如同爆款的遊戲一樣的命運。紅包在兩年後偃旗息鼓,後續的面對面紅包、黃金紅包都再也沒有掀起波瀾;微商等假貨氾濫,甚至將中國20多年的打假維護知識產權的成果付之一炬。遊戲成就了騰訊,也正在毀掉騰訊的未來,甚至包括現在。

管道化是命,騰訊與命運抗爭卻不去改變命運

騰訊的核心業務是遊戲,但遊戲業務得以發展的基礎卻是社交,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通信。出身尋呼的馬化騰一直做著電信運營商類似的業務,只是,因為QQ、微信的存在,騰訊並不需要成為運營商或者虛擬運營商。

運營商都是有錢的,只要將大家聯繫在一起,用戶動一動就可以黃金萬兩,所以全球的運營商都是財富500強的主賓。不過,運營商也有很大的壓力,作為與基礎網絡密不可分的企業,受到科技進步的影響比誰都大,任何技術的革新進步都可能造就英雄也有可能被打入地獄。輝煌如諾基亞手機,一樣瞬間到底消失。

QQ誕生於撥號上網的時代,微信誕生在3G移動互聯網的初期,這兩款應用都太老了,面對4G都已經力不從心,更不要說即將到來的5G。無論是微信還是QQ,5G的高速大帶寬低時延,都不是其必須。路變成了高鐵,蒸汽機車自然應該去博物館,這是歷史規律。

騰訊提出了“連接一切”的戰略,看起來很有氣魄,但透露出來的卻是無奈。在騰訊通過OTT將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運營商成功管道化以後,自身也管道化明顯。當頭條系的抖音西瓜等等活躍以後,騰訊系的用戶使用時長競爭降低了,騰訊的管道化步入了快車道。

管道化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眼睜睜的看著別人掙錢,自己卻只能辛辛苦苦的修路。中國移動把網絡建好了,收益的卻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如今,騰訊擁有覆蓋全用戶的通道,可微信卻難以掙錢。

騰訊在與命運抗爭,如果避免不了管道化,就讓管道賺錢。於是,微信不斷修改規則,甚至不惜違背初衷做信息流,此外,更重要的是微信不得的開闢收費業務,轉賬收費、提現收費、還信用卡收費,雖然騰訊知道這樣做一次都是在傷害自己一次,甚至是幫躲在牆角躍躍欲試的對手加油,可為了業績也不得不做。

騰訊把自己困在了賽道上,管道化的命運已經到來卻無力也不想去跳出來,只能掙扎,雖然可以延緩,卻不能改變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