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世界共享中國市場紅利

觀點|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世界共享中國市場紅利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目前已進入倒計時階段。作為2018年中國四大主場外交的收官之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具有不同於一般性展會的政策宣示意義,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對下半年經濟工作明確提出的“六個穩”要求中,有兩個與對外開放有關,強調要“穩外貿”“穩外資”。在貿易保護主義逆風勁吹的當今世界,中國繼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僅是基於自身發展作出的戰略抉擇,也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注入強大正能量。

  • 國際貿易史上一大創舉

作為全球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在當今世界貿易促進領域也獨樹一幟。

“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再次表明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晶表示,從過去過多依賴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和內需支撐,是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一個顯著變化。未來中國不僅需要大量出口,也需要大量進口。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已逾4億,位居世界第一,並且還在迅速增長中。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主動向世界開放全球最大的市場,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盛斌認為,中國對外貿易已經基本完成了從“獎出限入”向貿易自由化的大轉變。中國擴大進口既表明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也體現出與世界共享中國市場紅利的大國責任和擔當。當前,中國舉辦大型進口博覽會充分體現了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捍衛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的決心與姿態。“從更高的立意上看,也為中國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了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新平臺。”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蓓文看來,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領域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話語權。辦展過程本身就是展示中國通關速度、體現中國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重要窗口。通過辦展,也有利於推動全球範圍內進出口貿易,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的增加,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博覽會期間,還將舉辦高規格的虹橋國際貿易論壇,屆時多國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國內外工商界代表將齊聚上海把脈世界經濟。中國將發揮主場優勢,向世界進一步闡釋雙向開放理念,倡導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國際合作機制的主張。

  • 更好融入全球價值鏈

看待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意義,要放在近年來中國主動擴大進口的大背景中進行觀察。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總額達1.03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9%。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月發表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則指出,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擴大進口並非權宜之計,是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產業升級、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

 “中國國家經濟競爭優勢的最重要來源,已經日益從便宜勞動力轉換為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表示,高度重視進口的作用並不意味著忽視出口。結構合理、規模適度的進口,對提高出口競爭力有正向促進作用。在當前全球價值鏈的經濟環境中,對某種產品進口的限制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對國內生產有保護作用,但不利於下游環節生產競爭力的提高。無扭曲或者低扭曲的進口,有利於提高國家整體產業競爭力水平。

盛斌也認為,主動擴大進口有利於中國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絡。中國企業不但可以進口先進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其他重要中間產品,還可以購買高端生產性服務貿易產品。這將有效化解國內的供給瓶頸,提升中國企業的生產率。此外,主動擴大進口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也是利好消息。中國居民年均境外購物消費高達約2000億美元,主動擴大進口將有利於讓中國消費者充分享受經濟發展成果,提高消費者購買價低、質優和多樣性商品的福利水平。

  • 更加重視提高開放的質量

除了主動擴大進口之外,中國近來擴大對外開放的動作頻頻,引發全球矚目。1500種消費品關稅大幅下調,進口汽車的關稅已從25%降到15%,28種抗癌藥從5月1日起實施零關稅。6月底,中國政府發佈了外商投資准入新的負面清單,市場準入大幅放寬,在汽車、船舶、飛機等22個領域推出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等重大開放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

在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貿易談判學院院長張磊看來,當前“穩外貿”與“穩外資”的關鍵,仍然在於繼續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的路子。尤其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停滯不前的情況下,要特別倚重自主開放。自主開放,有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作為堅實依託,也為我國突破傳統外向型經濟模式提供了難得機遇。

張曉晶認為,與4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面臨著全然不同的國際和國內環境,更需要重視提高開放的質量,探索引進外資模式的創新。需要轉變在製造業領域大規模引進外資建廠房、搞園區的傳統思路,更加重視服務業領域外資、人力資源的引進,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措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要建立對引進外資的甄別機制,尤其對事關經濟安全的金融領域要大力提升監管水平,在良性競爭中提高中國金融業發展質量。

盛斌表示,有關支柱性產業與關鍵服務業的市場開放問題,以及涉及投資、政府採購、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議題的制度開放問題,都對新一輪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應有順應潮流的視野,改革前進的勇氣,未雨綢繆的方略,加快國內調整的準備。“開放的步伐不能停止,節奏上要與國內的配套改革保持一致。”

記者 毛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毛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