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科技到網際網路生態:to B時代正在來臨|馨金融

从金融科技到互联网生态:to B时代正在来临|馨金融

金融科技行業在最近兩年一直在進行一次行業轉向,從以規模擴張為導向的to C服務轉為更加以技術革新為驅動的to B服務。眼下,這次轉向正在進入加速期。

——馨金融

洪偌馨/文

昨天, 金融科技B端服務提供商品鈦在美提交上市申請。

在馨金融推送了關於品鈦招股書的一些分析之後(傳送門:《金融科技to B服務的典型樣本》,有一些從業者來和我交流。我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於品鈦的經營狀況感到意外。

一家提供金融科技B端服務的創業公司,能夠實現單季度營收近3億人民幣,盈利超過2000萬元,而且還處於高速增長的趨勢中。一個朋友由衷感嘆,to B服務的市場空間和商業價值,值得被重新考量。

事實上,不僅是品鈦。從2016年開始陸續宣佈轉型to B服務新金融巨頭們,在最近資本寒冬降臨、整個一級市場面臨估值調整的時間點上,也獲得了資本的格外青睞。

京東金融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總計130億元人民幣額度的融資,投後估值達到1330億元人民幣;更早之前,螞蟻金服也宣佈完成了一筆高達140億美金的融資,投後估值破萬億人民幣,創下全球最大單筆私募融資金額。

資本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就是行業趨勢,更何況又是在“資本寒冬”當下。從業務轉型到行業轉向,從企業戰略調整到資本用腳投票,為什麼金融科技市場會越來越偏愛to B服務類的公司?

在馨金融看來,一方面,這當然與當下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市場環境、監管政策導向有關,無論是從政策風險還是市值前景的角度來看,做科技公司的優勢明顯多於做一家金融機構。

不過,跳出金融科技行業的侷限,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可能也暗合了另外一個趨勢——中國的to B服務即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宏觀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週期、互聯網紅利消逝,中小企業轉型迫在眉睫、各行各業對於提升效率、優化服務的需求都變得尤為迫切。這些現實的市場需求和商業規律正在形成一輪新的浪潮。

1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新金融行業迎來了一波上市潮。據馨金融不完全統計,在近一年時間裡,至少有11家公司相繼完成IPO,登陸二級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去年美股、港股迎來了一波整體上漲,但是新金融概念股們的估值邏輯始終是困擾他們的一大問題。

具體來看,截止到最新數據,趣店的市盈率只有3.2倍,宜人貸的市盈率為6.3倍,除了樂信的市盈率超過300倍之外,大部分所謂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市盈率落在了7到15倍的區間內,更接近傳統金融機構而非科技公司。

儘管這些公司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科技屬性,但從本質上來看,to C的信貸業務依靠規模驅動、依靠利差盈利的方式可能在短時間內還很難說服資本給出更高的估值。

相比之下,提供to B服務的公司們在投資價值方面顯示出了更好的增長趨勢。具體來看,2016年1月,京東金融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66.5億元,估值466億元,兩年之後,京東金融的估值增長了3倍。

事實上,如果只看盈利情況,B端技術服務還遠不能像C端借貸業務一樣被稱為“現金奶牛”。尤其是對於從C端服務起家轉型to B的新金融巨頭們來說,賽道的切換、去金融化的轉變甚至會直接影響自己的盈利表現。

然而,一面是C端服務的利潤暴漲,一面是B端服務短期內的困境,在這樣的前提下,資本依然堅定地選擇了後者。根本原因或許在於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賽道,截然不同的發展邏輯。我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提起過,對於巨頭而言,這是一種“以短期利潤換長期空間”的策略。

2

相較於to C服務更多依賴運營來聚攏流量,依靠模式取勝,to B服務則對於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更需要通過優質的服務來建立壁壘。換言之,只要能跑通自己的商業模式,獲得穩定的客戶,它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護城河。

舉個例子來看,根據京東金融最新公佈的數據,他們目前的合作方有400餘家銀行、120餘家保險公司、110餘家基金公司,40餘家證券、信託、評級機構,涵蓋了市場上所有主流的金融機構。

事實上,to B服務並不像C端市場一樣有很大的規模效應,因為合作要一家一家談,一家一家推進。包括很多此前在C端被印證的市場營銷定律——折扣、促銷等等,在B端市場上都會失靈。

而之所以會出現京東金融這樣to B服務也高度集中的情況,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同業競爭的技術門檻。比如,京東金融此前發佈的零售信貸產品“北斗七星”,包括了信貸平臺、量化營銷、智能身份識別、智能信貸系統、大數據風控、ABS資產雲工廠、風險運營七大模塊,涵蓋從系統搭建到獲客、風控、用戶運營、貸後管理、資產處置等業務全流程中的每個節點。

這種技術能力一方面來自於其自身在C端業務方面積累的數據、技術、經驗,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其進入行業較早,在與30家銀行合作中不斷將產品打磨成熟。而市場上能夠提供同類服務的競爭者,其實少之又少。

不過,to B服務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是遲遲未能有爆發式的增長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也是所有對於這個市場感興趣的競爭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更長的發展週期和緩慢增長的盈利曲線。

本來B端產品的打磨週期相較於to C類的產品就要更長一些。根據自媒體甲子光年報道,觀察美國目前的企業服務獨角獸,其成為獨角獸用時的中位數是8年,平均是8.8年。對於習慣了野蠻生長、極速狂飆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而言,很多人大概也是沒有這個耐心的。

此外,B端業務獲客難度也更高。之前和一個在傳統金融機構負責相關業務的從業者交流時,他也告訴我,B端服務的替換成本很高,因此他們在選擇服務商時,會對於公司的技術能力、產品成熟程度進行完整的考察,包括後期對於產品和運營的維護情況等等。根基羸弱的公司,可能也經不起前期的巨大投入與等待。

整體來看,to B以技術服務立身的定位,既需要資本的支撐,同時也需要C端積累的經驗、數據來幫助B端客戶更好地服務於C端,極為考驗平臺的綜合能力。

因此我們看到,至少到目前為止,金融科技行業內B端市場仍是以新金融巨頭為主導。

3

其實不只是金融科技行業,在國內的大互聯網生態下,企業服務、to B業務都在回春。

最近,美團創始人王興在2016年的一次公司內部講話開始重新被很多媒體轉載。他在其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對比中美的互聯網巨頭企業,國內提供to C服務的公司與美國巨頭相比差距在逐漸縮小,甚至有彎道超車的趨勢;但是在提供to B服務的公司中,美國該類公司的市值與提供to C的巨頭們體量相當,而在國內卻幾乎找不出一家像樣的可以對標的公司。

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週期有關,國內市場上互聯網企業的崛起此前更多依賴於用戶快速增長帶來的行業紅利,這個時期對於面向C端的公司來說,不需要精耕細作就足以快速發展。

但是當線上流量開始枯竭,想要公司、行業更進一步,重心就必須從提升C端效率向更上游地提升B端效率轉移。

根據我手邊IT桔子發佈的一份企業服務類投資報告顯示,2017年企業服務類創業公司在新增數量、融資頻率以及融資總額全面復甦,巨頭們的在相關領域的投資佈局也較上一年有大幅增長。

在今年整個市場都陷入悲觀情緒的時候,我倒是很期待,新的領域裡是不是會有更多好消息傳來。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