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侵襲時代的生存指南|馨期天

信息侵袭时代的生存指南|馨期天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只做論述題。

——馨金融

這兩天看了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

拋開電影內容的好壞不談,我自己本身其實很抗拒基調這麼沉重的電影,但是最終我還是“屈服”了,買了一張電影票。

我從電影院出來之後就一直在想,明知道這可能是一次不太愉快的觀影體驗,我為什麼還是來看,我到底“屈服”於了什麼?

最後我發現,是“信息”。

我打開公眾號、朋友圈、和朋友見面聊天,全部都是關於這部電影的信息,我害怕錯過其中哪怕一點有用的東西。而在一遍又一遍被這些信息“洗腦”之後,我認為這部片子可能好看到可以讓我克服對這類片子的不喜歡。

在這個過程中,我被信息吸引、被信息改造、最終被信息劫持。而這個過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上演,因為信息的冗餘和噪音,早已無處不在。

所以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想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能不被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裹挾,跳出信息的枷鎖。

Enjoy~

信息侵襲時代的生存指南

文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

最近看到兩句很有意思的話:

1)現在每48小時所產生的數據量,相當於人類文明開始到2003年累計的數據總量。

2)當今世界90%的數據,是近兩年內產生的。

第一句話來自IDC(國際數據公司)的研究,第二句來自IBM的研究。它們或許不那麼準確,但的確說出了一個事實:

我們已經從一個信息匱乏的時代,走到了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

如果這樣說還是太模糊,那麼這組數據可能會更清楚:

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這個數據有多大呢?是全人類歷史上說過的話(約0.005ZB)的98倍。如果按一本書20萬字(中文)計算,這個數據量相當於1400萬億本書,可以裝滿28萬個圖書館。

而到了2011年,全球產生的數據總量達到多少呢?答案是1.82ZB。整整增加了2.7倍,平均每年多增加了25萬個圖書館。(來源:IDC)

但這些海量的數據裡面,真正有效、有價值的,又有多少呢?

不說別的,只說公眾號。根據微信官方數據,每月活躍的公眾號數量是350萬個。那麼,按照推算,每天會產出超過100萬篇公眾號文章。

這裡面,有多少是有價值的,又有多少是工業化流水產品,產出了,到了第二天,就被拋棄,再也不會有人去看?

16年,我剛開公眾號的時候,初定每週2更。那時就有同行告誡我:你怎麼更新那麼少,這麼少是很難有流量的,很難吸引粉絲的,後面走廣告也掙不到多少錢。

我說:我可不願意每天「吭哧吭哧」地寫,結果就產出一堆垃圾信息。再說,我也不做廣告啊。

我寧可慢一點,多寫點有價值的內容,也不願意自己的文章變成一次性消費品。

這是供給側。我們再看看需求側。

隨著數據量的飆升,我們手機的內存越來越大,電腦CPU越來越快,網速突破100m、200m,即將迎來5G時代。

但最重要的,我們的大腦,卻仍然保持著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信息處理能力,沒有任何提升。

這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信息」和「處理」的嚴重不匹配。

想一想,你每天所接收的信息裡面,有萬分之多少是有效的?這一小部分有效信息,能被你注意到、吸收、內化、化為己用,又只有萬分之幾?

我們的信息觸覺越來越敏銳,但卻同時也越來越「空虛」。

經常有讀者問我:我知道很多信息是無用的,但總會忍不住去刷、去看,害怕錯過些什麼,也害怕跟別人無話可說,怎麼辦?

其實,你可以做這麼一個試驗:隔絕朋友圈、知乎,刪掉所有新聞客戶端,關掉所有推送和小紅點通知,每天上班、下班、讀書、學習,不參與閒聊,只在需要的時候,才去搜索信息、主動看文章,且堅定目標,看完就關掉,絕不沉迷。

這樣堅持一個月,你會發現,生活沒有任何不同。唯一的區別,就是精力更旺盛了,時間更充裕了,心情更開朗了,頭腦也更清醒了。

試一試,你會回來感謝我的。

開個玩笑。

但的確如此。信息大爆炸時代,其實正在不知不覺之中,侵襲著我們的生活,把我們變得又懶又笨。

這絕非聳人聽聞。我會從三個方面,來簡要闡述。

1

大腦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年,互聯網整體的戾氣,越來越重了。

拿知乎舉例。很多人說,12-14年,是知乎的黃金時期。黃金在何處?不僅僅是因為內容質量高,也因為整體氣氛十分和諧。

有不同意見?另起一個回答反駁便是。攻方有禮有節,守方不卑不亢。一輪討論下來,仍舊一片融洽,幾無煙火氣。

但如今呢?不說知乎,在整個中文互聯網上,隨便一個帖子下面,總會見到各種謾罵、嘲諷、攻訐、抬槓、陰陽怪氣……

無論討論什麼問題,永遠都要先分清楚「站隊」和「友軍」;

只要跟自己意見相左,要麼扣上帽子,要麼口出惡言,一定要從氣勢上壓倒對方;

「理客中」開始成為一個貶義詞,大家越來越傾向於極端、情緒化,但凡中立,都會被目為「洗地」;

……

當然,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有用戶下沉的緣故,有網民整體素質的緣故,也有平臺吸引流量的緣故……但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海量信息所帶來的「群體極化」

我在 對於熱點議題,我們應該怎麼做? 中提到過群體極化。簡單來說,假設有一個小群體,由100個人組成,每個人都有著某種傾向(比如「反對特朗普」)。那麼,他們所組成的群體,總體的傾向跟個人一樣,但是在程度上,會更極端、更激進。

這是社會學裡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也有著非常多的論述。

有論文指出:在網絡討論中,許多人到最後,都會形成一個同質的「興趣共同體」。他們會主動搜索和傳播己方觀點,並藉此辨別朋友和敵人。

這個興趣共同體一旦形成,就會自發地形成一層「盾牌」,排斥一切對立觀點,從而維護其穩定性。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群體極化」和「興趣共同體」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天生具備兩種傾向:證實性偏見,以及逆火效應

前者是說:對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我們會給「立場一致」的信息賦予更高權重,更容易接受它們。

而後者是說:當我們接觸到立場相反的信息時,如果信息的說服力不夠,反而會加強我們對原有立場的信念。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反駁如此拙劣,看來我的觀點一定是對的,你才無話可說。」

重點是什麼呢?在這個時代,各種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喜歡劍走偏鋒。能撩撥情緒、走極端方向的,就一定不會中立。每個人都在追熱點、製造爭議,越是有爭議的內容,越是石破天驚的觀點,就越容易吸引關注。

我和一些同行聊過。他們的套路是什麼?製造對立。只要你內心裡有偏向,他們就會竭力讓你敵視另一方,找到「歸屬感」,從而給你貼上標籤,成為他們的「鐵粉」和「基本盤」。

哪怕是比較善良的媒體,在這個「理客中」被人嫌棄的時代,你也很難要求他們做到毫無偏頗,客觀呈現對立雙方觀點。

所以,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只要你有傾向 —— 哪怕只是10% —— 你也很容易被各種信息所影響、扭曲、站隊。

它們就如同引力一般,不斷地往同一個方向拉扯著你。

最終的結果,就是變成20%、30%,乃至100%。

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結果。

2

眼睛

信息大爆炸,不但會促進「群體極化」,還會把我們困在一個個「信息氣泡」之中。

什麼是信息氣泡呢?我舉個例子。

正常刷知乎時,我只看「關注」頻道 —— 基本是一堆博士生、優秀回答者,在聊心理學、經濟學、神經科學。偶爾翻翻推薦,也都還在水準之上。因此,我一直對「知乎越來越水了」不以為然。

直到有一天,賬號掉線,需要重新登陸,我得以用遊客模式看到知乎,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滿屏幕的「網賺兼職」、娛樂八卦、地攤文學、「擦邊球」,甚至還有看相算命的……

很難想象,對於一個剛接觸知乎的新用戶來說,這就是他第一印象的畫風。

更難想象,我和另一個人,同時都在刷知乎,但我們看到的內容,完全是兩個世界。

我說這些,不是歧視,也沒有任何優越感。只是希望你能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所接觸到的信息,所看到的世界,很可能已經完全不同。

這是如何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各種內容分發平臺「順應喜好」「千人千面」「私人訂製」的結果。

傳播學大師李普曼提出過一個「擬態世界」的理論。他說: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並不是客觀的,而是由各種媒介把信息進行加工、篩選之後,灌輸給我們的。每個人接收到的信息都不同,所感知到的世界也就都不同。

這些不同的感知世界,就是「擬態世界」,也就是一個個「信息氣泡」。

我們都活在由自己篩選出來的信息所構築的「氣泡」裡。這些氣泡反射著外面的世界,讓我們以為,那就是真實。

這些氣泡是如何構築的呢?

我們總會有一種傾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某個對象越熟悉、信息越多,就越傾向於把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認知中,世界是這樣的:最核心的位置是我們自己,內層是我們的朋友、同行、所處的行業,更外層是我們感興趣的領域,常看的內容平臺,再外層是我們嚮往的階層……諸如此類。

而在這個「氣泡」之外,有大量的人和事物(可能超過99%),是永遠不會落入我們視野的。

這就是「信息氣泡」所造成的,擬態世界與真實世界的脫節。

更可怕的是,這種現象對每個人都不例外。很多非常優秀的人,都多多少少存在同樣的問題:視野狹窄,對「氣泡」之外的世界非常陌生,甚至是戒備和輕視 —— 因為,在他們的「氣泡」中,這些東西是看不到的,因而也是無價值的。

一旦熟悉的環境發生變化,所造成的衝擊,很可能十分嚴重。

所以,我經常說,最難得的品質,是能夠不斷顛覆自己,拓展認知邊界 —— 儘管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3

當大量信息變得觸手可及的同時,也就磨滅了我們的動手能力。

這個時代,花大量時間去獲取信息,成為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情 —— 有的是平臺把信息做好,打包,整合,餵給你,為什麼要花心思、花力氣去獲取呢?

但你有沒有想過:信息的獲取門檻非常低,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誰都能夠觸及。亦即它失去了競爭力。

所以,我很少會去看暢銷書,也很少去跟熱門的產品。原因很簡單。一個東西變得「熱門」了,只能說明兩件事:

第一,它為了適應大眾,把自己給簡單化和庸俗化了。

第二,它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你再去掌握它,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但是,我們的大腦總是嚮往安逸的。兩個方案:A是被動接受,成本10,收益20;B是主動獲取,成本40,收益30。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A。

然而,A是有上限的。被動依賴於某個系統,你就永遠無法超越這個系統,只會一直受制於它。

久而久之,你就連脫離這個系統的能力,都會失去。

這不是危言聳聽。不妨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主動去搜尋過信息了?有多長的時間,你已經習慣了「被動接收」,而沒有進行任何深入加工和深度思考?

信息得來過於容易,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怠惰,你就會不自覺地「變懶」。

因此,我常常有一種緊迫感:不會讓自己一直依賴某個系統,而是鍛鍊自己的手、眼、腦,不斷強化跟外在世界的聯繫。

重要的信息,哪怕是可靠的來源,我也不會照盤全收,而是會退一步,先審視,再驗證。

需要的東西,我絕不會假手於人,一定會自己親手去搜索和獲取。然後,再把它跟別人所提供的,做一個對比和整合。

比起「熱門」,我更重視「前沿」。比起「別人都在聊什麼」「我如何才能跟上他們」,我更注重「別人不知道什麼」「別人可能需要什麼」「我如何才能為他們提供價值」。

這就是我強調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緣故:永遠不要把自己思考、判斷、決策的權利,拱手交給別人。否則,你就是在被別人所操縱。

不要讓別人的大腦替你去思考。

4

辦法

那麼,講了這麼多,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不被外界所同化呢?

1. 化被動為主動

訓練營的學員可能會知道:很多人向我提問時,我不會直接給他們一個結果,而是會給一個方法和思路,告訴你:你可以這樣去思考,這樣去得出結論。

原因很簡單:沒有人能對你負責。別人給的答案,永遠只能作為參考,只有你自己真正去思考了,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比如,有同學問「我該不該跳槽」,我是沒法給你答案的,只能告訴你:你可以這樣去分析,然後補全信息,再自己去判斷。

大學課堂也一樣。單靠上課聽講是學不到東西的,你需要自己去閱讀、實踐,向老師提問。很大程度上,主動性就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同樣,很多人學了模型、方法、工具,就急著要去找出答案。但其實,這些東西只是手段,它們的意義是幫你理清楚內心,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和需求,讓自己知道「我需要獲取什麼信息,來幫我得出結論」。

而這一步是隻能自己去做的,沒有人能代替。

所以,時刻記住:「我」才是思考和決策的核心。不要依賴外界。不要做「伸手黨」。

2. 化認同為破壁

拓展認知邊界,最基本的,就是不斷去接觸自己不瞭解的領域,以及不同意的立場。

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 你需要不斷跟內心作鬥爭,需要耐心。但是,你會慢慢發現,很多觀點,也許並不如你最初所想的那樣。

甚至,有的時候,你需要放棄自己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完全跳脫出來,去理解新的事物 —— 訓練營第一課的同學,對此一定深有感觸。

有一個方法是:當自己閱讀一本書、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斷反問自己:

關於這個領域,我的基本假設和立場是什麼?

如果站到對立面去,會怎麼樣?

如果完全拋棄這些框架,從零接觸這些信息,會怎麼樣?

這很困難,但只有這樣,你才能從更高的層次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原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很小的一個角落;自己原本所堅持的信念,也未必完全100%正確。

這就是一個「正 - 反 - 合」的過程。也是不斷認知升級、自我迭代的過程。

3. 化二元為複雜

很多同學經常問我:

你對某某事情有什麼看法?

你覺得這樣好還是不好?

你覺得它會這樣還是那樣?

……

但這些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現實世界中,幾乎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二元的,而是極其複雜的 —— 它們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

不妨試著去做一個靜態和動態分析,你會發現,無論什麼事物,想要把它言簡意賅地講清楚,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它們都是一個個複雜的系統,彼此制約、牽連、影響。

所以,更好的思考方式是什麼呢?是這樣去追問:

它包含哪些影響因素?

每種因素會如何去影響它?

我能夠改變什麼?

我需要關注什麼?

……

(敲黑板,訓練營第四、五、六課)

有一句話叫做:小孩子才看對錯,成年人只問利益。

我更願意這樣說: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只做論述題。

這有助於你擺脫「群體」的影響,更全面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思維。

4. 化斷定為假設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缺陷:喜歡確定的東西,不喜歡不確定、不可控和不可知。

但現實中呢?我們所生存著的,是一個概率世界。絕大多數情況下,能夠100%確定的場合,極其稀少。

更多的時候是什麼?先做出一個假設,再去檢驗它,然後謹慎應用它,尋找它的漏洞並不斷完善。

這其實就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範式。

所以,在生活中,我會極其慎重地使用「絕對性」的語言:我很少告訴你「它一定如何如何」「必然怎樣怎樣」,而會說「很大程度」「一個重要原因」「很多時候是」……

同樣,我不希望你100%全盤接受我的內容,我希望你同步去思考:

他說得對不對?有沒有什麼漏洞?我可以如何獲取信息來增加了解?

如果有不同的觀點,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是自己尋找資料,來支撐或削弱自己的觀點,然後把兩個觀點放到一起,進行對比,看哪一方更有說服力,更具備普遍性。

與此同時,做好它被推翻和證偽的心理準備。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除了變化本身。

這才是讓自己跳出信息的枷鎖,讓信息「為我所用」的方式。

分享也是一種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