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原生家庭,是人生巨大的財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常被提及,很多人開始尋求幫助:

我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影響?有些人提到自己父母暴躁易怒,導致自己成年後自卑、逃避、容易情緒化,而且感覺到自己身上越來越多父母的影子,一方面想要擺脫這種折磨自己十幾年的影子,另一方面,即使是一個成年人,面對已經成為習慣的一些品格,改變起來也是相當費力的。

而這些傷害的源頭就是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這是一個無限循環,因為每一對原生家庭的父母都帶著他們自己父母的影子。但是原生家庭也並不一定都是糟糕的,有很多人飽受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的折磨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因為健康的原生家庭帶來的正面影響,正在享受著自己的人生。

健康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是一筆無比珍貴的財富。

健康的原生家庭,是人生巨大的財富

1.

讀書的時候有個學姐,成績優異,興趣廣泛,班裡不論男生女生都很喜歡跟她一起玩,非科班出生的她自學畫畫,做的手帳在社交網站上贏得了不少粉絲。相較於其他工科同學來說,她的審美也是一直在線,不光是服飾穿搭,她對物品的喜好和筆記的排版都讓人有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她的父母的影響。我們見過她的媽媽,是個音樂教師,知性優雅,在養生習慣上也是處處注意,比如吃零食的量每次控制,所以我們嘴饞的時候吃東西都是一個接著一個,而學姐就是拿出多少,吃完就不吃了。再比如每天晨起一杯薑糖水,每天泡些紅茶喝,有時嘴饞就自己在廚房做點糯米丸子、酸奶、千層、冰淇淋吃,並且保持每週至少三次瑜伽課。

這一切美好的品質都可以從她的父母身上窺見——她父母與人溫文爾雅、不急不慢交流的樣子。她家裡精緻實用的傢俱、餐盤,都呈現了一種讓人舒心的審美。

在這種生活富足的知識分子家庭中,父母對於自己和生活的要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擁有發言權,在今後的生活中就會敢於表達自己。反觀不少在家中稍稍發表意見就被父母勒令“閉嘴”的孩子,在社交中往往呈現出自卑或是寡言少語的狀態。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認為: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這樣的家庭製造了混淆不清的個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員關係。在潛意識裡,家庭成員對於自己和別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為了表示親密,經常要壓制每個成員的個性。

2.

大學時班裡的學習委員小C,是那種很貪玩的男生,週末總喜歡跑出去騎行、爬山,有時候也會翹晚課去健身房,甚至平時的自習都很少能看見他。但是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的有效學習時間恐怕也就考前一週。

小C的爸爸是同濟大學的副教授,媽媽是工程師,在小C的描述中,他的父母從他小時候就喜歡泡在書房,準備各種認證考試,當然也取得很多工程師、建造師的證書。因為家庭的薰陶,小C有一個很讓人羨慕的特質:專注。他之所以能夠在考前一週搞定五六門考試,他的專注力功不可沒。其他人複習的時候一邊摸摸手機,一邊吃吃東西,即使學到晚上十點也收效甚微,小C一般學到下午五點就吃飯、健身,效率卻是其他人的幾倍。

除了言傳身教對小C的影響,小C的父母支持小C的一切合理決定,比如買比較貴但是值得山地車,支持他出國讀研,也支持他改變主意考公務員。

這樣的家庭並不是在培養一個“你將來一定要成為xxx”的父母心願替代品,而是在培養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健全的人。

健康的原生家庭,是人生巨大的財富

在一位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提到:

“權威型” ( authoritative )教養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的良心。權威型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參與家庭活動,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 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及時糾正破壞性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信。

3.

殘酷而又真實存在的現實是,在我們國家,很多健康的原生家庭都是生活富足、恩格爾係數底的家庭。一方面這些家庭中的父母雙方受教育水平較高,能夠對教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富足的家庭父母能夠有更多的精力用在關心孩子上。

但是在普通甚至貧窮的家庭中,也是有健康的原生家庭存在的。衡量一個家庭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就是:家庭是否和睦,父母是否恩愛。很多不健康的家庭總是伴隨著爭吵、打架、虐待,而父母的之間的紐帶也並非愛情,而是一紙契約,或許再加個孩子。

相信很多不幸的家庭都會對孩子說“我要不是為了你,早就跟他離婚了。”這句話的潛臺詞似乎是孩子是婚姻不幸的罪魁禍首。久而久之,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帶有一種迴避型依戀人格。

這種迴避型依戀人格,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有這樣的解釋:

作為迴避型依戀者,我們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我們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我們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並且會拒絕我們。預料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搶先報復,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我們如果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

這種人可能在外人眼裡看來堅強且獨立,殊不知,這是多少次家庭爭吵之下所受的傷口上,形成的結痂。

健康的原生家庭,是人生巨大的財富

不管是富裕的家庭,還是普通的家庭,或者是貧窮的家庭,或許應該先明白孩子的定位——生他是我的任務?生他是為了我老了有人養我?生他是為了給他生命讓他自由成長,感受世界美好?

如果真的愛這個孩子,就應該在小生命誕生之前擺正心態:他並不是誰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小個體,他應該得到愛,他值得父母付出精力去培育、陪他玩耍、傾聽他的心事、感受他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