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屏蔽了嗎?騰訊《吾老之域》報告:2.7%老年人會屏蔽家人!

7月25日,由騰訊研究院與深圳大學周裕瓊教授團隊聯合發佈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報告,通過縱跨58個城市、956個家庭的3051份樣本,研究了以微信為代表的老年人數字生活現狀,呈現了若干被大眾誤讀的55+群體真實面貌,其中不乏“2.7%老年人會屏蔽家人”等頗有顛覆性的發現。

作為騰訊研究院“數字家庭”系列研究的第一步,《吾老之域》不僅首次展現了55+的全新面貌,還開拓性地嘗試以“家庭”為核心,通過考察老年人與家庭成員間的線上、線下互動,更全面地還原他們的數字生活全貌。研究定向招募了三世同堂的四組家庭,實施時長兩個月的“微信反哺”工作坊,探索如何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時代。

待更新的55+群像:老年人≠“數字難民”

說起老人,總有一些詞會自動蹦出來,諸如“數字難民”,即因經濟、社會、文化等原因更遠離數字文化的群體。

但如今,這個“弱勢”群體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據《吾老之域》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2.41億,佔總體人口的17.3%;預計2050年,這一群體佔比將增至總體的三分之一。

日益龐大的群體基數,催生了其在互聯網使用上的強大成長性。《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全國老年人上網率在2012年後出現大跨越,從當年的5.2%激增至2017年的16.6%。

作為移動時代的入門級應用,微信已成為老年人數字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崛起高地”。《吾老之域》援引的數據也進一步給予了佐證:2016年9月,微信55歲以上老年活躍用戶數僅768萬(數據來源:《2016年微信數據報告》);截至2017年9月這一數據達到了5000萬(數據來源:《2017年微信數據報告》)。

調研發現,老年人在微信使用程度上較中青年更淺,無論是每天使用時間(依次為1.37小時、1.78小時與1.86小時)、掌握功能數(依次為11.47個、15.03個與16.83個)還是好友數(依次為104.28個、188.12個與305.28個)。在識別謠言的能力上,中年人與老年人水平相當,都顯著低於青年人。

你被屏蔽了嗎?騰訊《吾老之域》報告:2.7%老年人會屏蔽家人!

整體來看,老年人微信功能的選擇上有明顯分層:社交>信息>支付,其掌握比例依次遞減。其中社交類功能使用佔比為85%(如語音、點贊與視頻等,其中語音聊天佔比最高,達95.8%),信息類功能使用佔比65%(如閱讀公眾號、發朋友圈),而支付類功能使用佔比50%(如轉賬、支付)。

你被屏蔽了嗎?騰訊《吾老之域》報告:2.7%老年人會屏蔽家人!

此外,調研還發現了另一個分層現象——年紀越小、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群體越可能會使用微信。在所有數據中,有兩組頗令人詫異:在1399份老年人樣本中有2.7%會屏蔽家人,14.6%會實施分組。

你被屏蔽了嗎?騰訊《吾老之域》報告:2.7%老年人會屏蔽家人!

老中青在微信各個功能的使用情況及其對比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結論是,並非在所有基本面數據上老年人都低於中青年。報告顯示,相較中青年,老年人更偏愛關注個人生活相關信息(養生、烹飪與健康三項)。同時,老年人微信好友中家人的佔比最高,達23.1%,顯著高於另外兩個群體(中年16.1%、青年9.7%)。

針對報告中55+的新面貌,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表示:“龐大的老年群體正慢慢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藍海’,他們並非千人一面,我們應意識到其個體間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社會長期對其簡單的標籤化與汙名化都亟待正視。此外,微信作為映射與維繫家庭關係的新陣地,報告數據也直觀反應了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依舊來自於親情與家庭互動。”

迴歸家庭與微信反哺:老年人融入數字世界的紐帶

正如司院長所說,處於退休後的老年人工作場所被直接削減,社交範圍也大幅縮小,家庭成為其最重要的場景。故要想走入他們真實的數字世界,必須以家庭為背景才能窺得全貌。

事實上,科技不斷更迭的當下,擁有老中青的家庭裡已經自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反哺”行為,即兒女(孫子孫女)時常會教授父母(爺爺奶奶)如何使用數字產品。

這種現象,最直觀的投射集中在微信。研究顯示,目前子孫對長輩的反哺還停留在較淺層面,排名靠前的微信反哺功能依次為:發紅包、發語音、視頻聊天、語音聊天等工具性技能。相反,諸如發佈、點贊評論朋友圈、選擇公眾號等偏重於內容性的反哺較少。

你被屏蔽了嗎?騰訊《吾老之域》報告:2.7%老年人會屏蔽家人!

老年人微信自學功能與晚輩反哺功能象限圖

表面來看,類似以上子孫教授老年人使用微信各種功能,是一種文化反哺。但本質上,在此過程中家庭之間的代際關係也會發生變化,成為雙方共建數字生活的契機。研究表明,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家庭關係越融洽。

基於此,研究團隊以“家庭微信反哺”為理念構建了工作坊,觀察在其過程中老年人與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化。

通過研究四個家庭範本,工作坊發現了三個導致反哺中斷無法繼續的難點:挑戰權威、武斷與失去耐心。同時,也分享了三種家庭微信反哺的思路:

  • 與其一味坐在家裡指點老年人該怎麼用,不如拉著他們參與逛街或鍛鍊等深度互動,帶動積極性;
  • 認真觀察老年人究竟想用數字產品做什麼,如果他只想看一出白字戲,就不要硬去教他搶紅包;
  • 對年輕人來說,必須在反哺前瞭解“老年人有可能重複學習,依舊無法完全掌握”的事實。

針對家庭微信反哺,司曉院長也有自己的看法:家庭微信反哺的最終目的不是“讓老年人都學會”,而是在過程中消解數字時代里老中青三代間固守的認知錯位,促進一種更健康、更和諧的代際相處模式。一方面,無數數據顯示老年人正在積極融入數字世界,另一方面家庭其他成員也應意識到反哺不能用蠻力,必要時需“妥協或接納”。

老年人融入數字世界的幸福感:沒有標準答案

人存在的終極意義,就是變得更幸福,老年人也不例外。針對這個議題,《吾老之域》以微信使用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間作了研究,並得出兩個結論:

  • 連接微信的老年人往往覺得自己更幸福;
  • 當列表中的好友數量越多時,老年人往往覺得自己越幸福。

對生活半徑越來越小的老年人來說,以微信為代表的數字產品提供了他們再次與廣闊世界接軌的機會,由此大大舒緩孤獨感。另外,與外部世界日益擴增的交流,也會反過來給予老年人更多的自我賦能,進一步豐富其生活內容。

然而,正如報告一開始提到全國有2.41億老人群體,他們龐雜又多元,每一個個體差異迴歸到家庭中都會衍生出不同訴求。

由此,一個嚴肅的問題出現了:我們應該幫助老年人擁抱科技嗎?

對此,報告提出了兩個觀點:尊重與負責。

從某一層面來說,“老”與日新月異的科技一樣,都在代代更迭。這個群體是流動的,其特性與需求也是變化的,故不能將他們粗暴定性,秉持“無論老年人還是其他群體,都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最適的方式生活”,無疑是一種最基本的態度。

另外,當新科技已經全面衝擊傳統工具時,處於話語權中心的中青一代也需要負起反哺長輩的責任,重新認識他們的需求,並在教授過程中尋求一條專屬於每個數字家庭的反哺之路。

每個人都會慢慢老去,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從這個角度,周裕瓊教授呼籲“科技也應更具包容性”的理念。他表示:“目前主流科技單一服務於年輕人的現狀,對其他群體不夠友好。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反過來也將侷限科技的自我發展。故在科技產品設計之初,應更多關照老年群體的訴求。”

最後,司曉院長還透露了騰訊研究院作為《吾老之域》聯合發起方之一的原因:“騰訊期待通過此研究,糾正數字時代下社會各方對老年人群體的單一印象,並引導人們重視其想要熱切與數字世界接軌的真實需求,以及面臨的種種不適應,最終呼籲大眾迴歸家庭,用一種正確、平衡的心態,打開老年人通往‘美麗新世界’的大門。”

《吾老之域》研究,旨在從“數字社會的家庭場景”這一新視角出發,更科學全面地研究國內老年人融入數字世界的行為需求現狀、影響因素和幸福感,從而引發社會重新思考老年人個體與家庭關係背後實際的感情訴求,以及科技在維繫數字社會新型家庭關係中的責任和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