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文章」地方綜合年鑑中照片的使用(上)

地方綜合年鑑中照片的使用

鄭茂良*

:攝影術未發明之前,雖然部分書籍中出現插圖,但受到成本等因素制約,插圖沒有成為書籍重要的組成部分。19世紀前期,攝影術發明之後,攝影器材、儲存媒介等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數碼時代的來臨,圖片在書籍中所處的地位日漸重要,甚至出現了以圖片為主的畫報畫刊。在這股浪潮推動下,地方綜合年鑑中照片的使用數量也不斷增加。因此,規範地方綜合年鑑中照片的收集渠道和照片使用,依法依規地拓展獲得照片的渠道和嚴謹地使用照片是年鑑編纂中應遵循的原則。

1826年法國科學家約瑟夫·尼埃普斯拍攝出世界上第一張照片時[1],估計他不會想到照片會同書籍結緣。雖然尚未查清是哪本書籍第一次使用照片作為插圖,但從已經產生“圖文並茂”這樣的現代成語看,照片和書籍結緣應屬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尤其是在數碼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在書籍中使用照片幾乎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思維模式。作為記述一個區域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年度資料性文獻——各級地方綜合年鑑也大量地使用照片,其使用照片的數量和質量同十餘年前相比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而對收集、使用照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地方綜合年鑑中照片的收集渠道

為了進一步拓展照片收集的渠道並做到有目的性地收集,首先應該改變收集照片的思路和制訂需使用照片的大綱。

地方綜合年鑑最突出的三個特性是年度性、區域性和資料性,而通過照片來彰顯這些特性,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收集到凸顯這些特性的照片,就要跳出以前那種在照片中去尋找照片的思維禁錮,先從大量的新聞線索中篩選出最具這些特徵的新聞,再通過新聞去尋找合適的照片。這樣,收集照片的視角將會得以拓展。例如,《陝西日報》刊登了一篇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時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信中充分肯定國測一大隊及全國測繪戰線的突出貢獻,號召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的新聞。[2]但是原文並沒有刊登照片,如按老思路這條很好的新聞線索恐只能放棄,但按新的思路,可收集合適的照片來呼應這條新聞。《陝西年鑑(2016)》最終選擇了一張國測一大隊隊員在西藏阿里地區作業的照片刊印,這樣既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回信這一重要事件,又反映出國測一大隊隊員艱苦的工作條件。[3]

為了保證目標明確地收集照片,要先制定一個能反映區域內大事要聞的大綱。目前地方綜合年鑑使用照片的篇幅在整部年鑑中的比例很小,但因為排版位置重要、反映事情直觀而成為一部年鑑的點睛之筆,往往會被讀者重點關注。所以在選擇照片時必須認真思考、全面比較,有的放矢地使用每一幅照片。制定使用照片的大綱,必須瞭解本區域年度內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凝聚的新氣象、取得的新成績,將這些線索按事物類型歸類,再按事件大小、輕重緩急等條件篩選,力爭在有限的篇幅內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年鑑年度性和地域性特徵,同時也要兼顧資料性。

因此,收集照片的渠道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當地的黨報黨刊

這類報刊都為各級黨委的機關報,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能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同時所刊內容覆蓋所屬區域的方方面面,其優點是具有權威性,地緣化特徵也很明顯,是收集新聞線索和照片最有利的一條渠道。缺點就是照片的審批手續較為複雜繁瑣。另外,還存在著個別拍攝者對年鑑工作不理解等問題。

(二)新華社的多媒體數據庫

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服務系統是新華社對用戶提供新聞信息產品服務的總平臺和總出口。數據庫的內容包括新華社實時播發的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各類新聞信息產品及各類新聞信息歷史資料。使用新華社數據庫的優點,一是獲得照片的方式高效靈活。新用戶只需將新華社要求的資料上報各地新華社分社,由分社上報總社審批後,即可獲得用戶賬號和密碼。在賬號內轉入資金,就可在數據庫中下載所需的各類新聞信息產品。二是交易方式安全陽光無漏洞。在轉入資金後,各地新華社分社的財務會開具發票,之後所下載照片及所需金額都可打印詳單以供監管,而且各類新聞信息產品明碼實價。三是審批手續較為便捷。新用戶只需第一次通過新華社審批,之後再次使用則無需審批。

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照片的地域性較差,如各地黨政領導幹部的活動和當地一些重要會議等部分內容很難反映。二是新華社每日上傳照片的數量多達數千張,由於目前數據庫的模糊檢索系統使用不太方便,想在浩如煙海的照片中篩選出適合年鑑使用的照片並非易事。

(三)供稿單位

每部年鑑的供稿單位最少也在百餘家,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照片來源渠道,而且供稿單位所提供的照片最能反映出本區域、本行業、本單位的年度性、區域性特徵。加之有多年合作基礎,約稿更便捷。但供稿單位提供的部分照片存在拍攝質量不高、取景視角死板等缺點,因此,這個渠道收集的照片多用於正文插圖部分。

(四)親赴現場拍攝

作為年鑑圖片編輯,只要時時留心、處處留意,可以拍攝到很精彩的照片供年鑑使用。例如2015年8月25日,在西安南門城牆“抗戰老兵影像展”現場,從渭南市專程趕來參觀的抗戰老兵韓金寶在自己的照片前被群眾認出時,本人用相機捕捉到這個瞬間,之後刊於《陝西年鑑(2016)》。[4]這說明,一張合適的照片不一定必須有很高的技術指標,主要還是要審視照片所蘊含的內涵是否合適。

(五)建立照片資料庫

收集的照片不一定每張都在年鑑上刊登,成年累月積累下來也是個可觀數字,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照片資料庫。建立資料庫的目的就是以備不時之需,但在使用這些照片時必須遵循可“取巧”,但不能“投機”的原則。例如,在收集《陝西年鑑(2016)》所用照片時,獲得了一條“2015年12月8日,隨著西鹹北環線高速公路的正式通車,標誌著陝西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關”[5]的信息,但在西鹹北環線高速公路通車當日,關中恰遇霧霾天氣,收集到的照片效果不甚理想。最後在資料庫中選擇了一張“十天高速”的歷史照片,註釋編寫為“截至2015年底,陝西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關,達5094公里,通車總里程位居全國省(市、區)第九”[6]。照片精美、文字簡潔且信息量大,這就是所謂的“取巧”。那麼什麼是“投機”呢?同樣以編纂《陝西年鑑(2016)》為例。有這樣一條信息,“7月24日,第100列西安至阿拉木圖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成功開行。自2013年11月28日首發至今,“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已開行100列5215車,累計發運出口貨物14萬噸,出口總值約185億美元”。“長安號”的這次開行,是陝西省踐行“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事件,所以這個題材被納入刊登的範圍。在資料庫中選擇使用了一張“長安號”列車開行的歷史照片,但在之後的審查中,這張照片又被淘汰。因為這列“長安號”開行時在車頭懸掛有慶祝第100列“長安號”開行的橫幅,故只能聯繫拍攝者,獲得現場照片以供年鑑刊登。[7]

最後還需強調一點,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職務作品完成兩年內,經單位同意,作者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獲報酬由作者與單位按約定的比例分配。作品完成兩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單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計算。”[8]年鑑中所涉及的照片絕大多數都屬於職務作品,所以在獲得這些照片前,必須先以文件或函件這類正式的形式同拍攝者單位聯繫,在獲得單位同意之後,再聯繫拍攝者提供所需照片。

參考文獻:

*鄭茂良,男,陝西省蒲城縣人,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陝西年鑑》編輯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陵廟文化和年鑑學。

[1]文若愚:《圖說世界文明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82頁。

[2]《習近平總書記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人民日報》2015年7月2日第1版。

[5]《西鹹北環線建成通車——陝西高速公路突破五千公里》,《陝西日報》2015年12月9日第1版。

[8]2002年8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59號公佈。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3年1月30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第6頁。

(未完待續)

(本文原載《中國年鑑研究》201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