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曾經,朋友圈是一個重要的娛樂項目,一刷就能刷上一整天,對身邊人的八卦故事津津樂道;

現在,幾秒鐘就刷完了一整天所有朋友的更新,還有不少是廣告……

朋友圈裡的朋友們,或者不發了,或者僅三天可見了,有的乾脆直接隱身不見,從朋友圈裡,消失了……

朋友圈裡大多不是朋友

朋友圈的溝通功能太方便了,加一下好友,掏出手機跟誰都能聯繫上。

於是,微信裡除了朋友,單位同事加一下,領導加一下,工作合作方加一下,甚至找代購都可以加一下。於是,附帶的朋友圈裡,出現了各種奇奇怪怪的人。本來只是想給朋友曬九張p得很美的旅遊照,炫耀一下雙休日的快樂生活,結果評論里老板回了一個微笑的表情。太尷尬了。

二更君問了身邊一圈朋友,阻止大家發朋友圈的理由裡,最多的答案就是,不想讓老闆和單位同事看到。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就像小恬老師,別人對她職業的想象特別多,認為老師就要一本正經、規規矩矩的。可是她除了老師以外,也是個24歲的年輕女孩,她在工作之外也喜歡自拍,喜歡看美少年。這些真實的狀態在朋友圈會被單位同事、學生家長看到,會覺得她不像個老師,所以小恬索性就不發了。

二更君還有一個朋友是做行政的,要和單位裡各個部門打交道,朋友圈裡的人很雜。工作難免會和同事產生一些矛盾,心裡不舒服。本身發朋友圈,是想和朋友們吐槽一下,結果朋友圈裡人多眼雜的,個人情緒都被同事看到了,結果鬧得很不愉快。

你們說,這朋友圈還怎麼發啊……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以往,工作歸工作,生活歸生活。可朋友圈打破了這個邊界,只要加了好友,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個人狀態。像每天發的自拍、美食、開心不開心,都是想發給特定的某些人看的,但朋友圈裡現在的生態,就像是穿著睡衣走到宴會廳去溜達,私密、個人的一面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無所遁形。

起初有些朋友也會選擇分組可見,只對部分人發朋友圈。可是微信的好友總是越來越多。一個微信列表裡有1227個好友的人告訴二更,她的分組列表已經有幾十個了,她自己都不知道下條狀態要選哪個分組,才不會有漏網之魚,於是乾脆還是不發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朋友圈“軍備競賽”讓人厭倦

朋友圈變成了一個公共區域之後,大家發的狀態都是要“拿出去見外人”的。於是每次髮狀態的時候,包袱都特別重:照片是發四張還是湊九張,每張圖裡的人是不是都美顏了;圖配的文案逼格夠不夠高,會不會逼格太高又被人嘲笑…….

朋友小莫講,她如果要好端端發一條朋友圈,會花上一個小時去準備,但又要顯得是隨手一發。朋友圈是公眾場合,大家都是樹一個“端著”的人設,來發表一言一行,這無形中提高了朋友圈的門檻。

花一個小時發一條朋友圈的她,對朋友圈裡別人發的內容也會挑剔。別人發養生謠言她討厭,發穿著名牌的自拍炫富她討厭,發深夜美食她討厭,發曬娃曬寵物她討厭…….正因為這樣她會反過來想,自己發的內容是不是也會引起別人的不爽。她不敢發自己看的一些英文的書籍,怕別人覺得她太裝;她也不敢發一些追星的內容,怕別人覺得太傻……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小安是個程序員,“996”是日常。他的生活裡就只有工作,沒有任何有趣的事情。看到朋友圈裡大家都活得很積極、精彩,不是在全世界各地旅遊,就是參加各種書展畫展,相比之下自己的生活太苦了。他不想在一堆積極的狀態裡,插播自己很“喪”的心情,於是選擇閉嘴了。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每天忙忙碌碌,連休息的時間都有限,根本沒有精力再去攢出一條“體面”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創作題材有限,製作難度太大,“競爭激烈”,很多人望而生畏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朋友圈裡不能引起共鳴

朋友圈裡這不能發,那不能發的,其實說到底,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再也無法在朋友圈找到共鳴了。

小慶妹子以前會很激動地挑選很多自己偶像的美圖,配上抒情的文字發朋友圈,希望大家看到也能喜歡。但是通常這類狀態都不會有人理,小慶就覺得感受不是很好,好像只有自己入戲太深,旁觀的人都在嘲笑。於是她轉戰微博,那裡有和她喜歡同一個偶像的粉絲,她發一條狀態,別的粉絲也會很激動的轉發。她們可以一起講段子、做表情包、寫同人小說,玩得不亦樂乎。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

網絡世界裡,好像哪裡都熱熱鬧鬧,只有朋友圈冷冷清清。大家更願意在自己的小社群裡,和有共同愛好的人互動。比如在微博追星,在豆瓣聊電影,在知乎討論一些社會話題……在這些匿名的社群裡,價值觀基本趨於一致,大家才敢放開手腳,自由表達。

朋友圈裡的隱身,恰恰說明,很多人都太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多了太多不必要的焦慮,可轉念想一想,你發朋友圈的初衷是什麼?不還是向他人、向朋友、向世界展示最真實的你自己嗎?

想想念著你的老友,會在朋友圈裡尋找你的足跡;想想讓自己感動的那些事,不發篇對得起感動嗎……

想通了,就明白,坦誠做自己,真實過人生,朋友圈裡的你,應是一個人,不該是角色扮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