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廣寧縣

廣寧縣(Guangning County),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區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距離廣州市約122.7公里,境內二廣高速、貴廣高鐵貫穿而過,前往廣州市區僅48分鐘。處於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內,是廣東省離珠三角核心區域最近的山區縣以及廣西、湖南等省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廣寧縣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廣寧地屬嶺南百粵地範圍。

秦朝:秦始皇遣將南征,於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定嶺南;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本境地屬南海郡。到秦末,趙佗據南海郡稱南越王。漢初建南越國,廣寧屬其統轄。

漢朝: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平定南越,復置南海、蒼梧等郡。南海郡領番禺、四會等6縣,四會從此建縣。廣寧地屬四會縣。

三國兩晉,廣寧地仍屬四會縣。南北朝: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置綏建郡,析四會縣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縣,廣寧屬此四縣域地,與四會縣同屬綏建郡。新招縣位於今橫山、賓亨、五和一帶,縣治設在妙村;化蒙縣位於今南街、東鄉、坑口、螺崗一帶,縣治設在東鄉;化穆縣位於今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江谷一帶,縣治設在康谷(今稱江谷,屬四會縣);化注縣位於今古水、木格、洲仔、石咀、清桂一帶,縣治設在綠水村。

南北朝:齊、梁、陳時,仍屬綏建郡。

隋朝:楊堅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分裂局面。開始時,也沿襲舊制,到開皇九年(589)撤綏建郡,並撤新招、化穆、化注三縣,以四會、化蒙縣屬廣州,廣寧屬此兩縣地域。

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廣寧縣

城區全景

唐朝:武德五年(622),以四會縣、化蒙縣置南綏州,復置新招、化注、化穆三縣,廣寧再屬“一新三化”之地。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撤新招入四會,撤化注入化蒙,南綏州領四會、化蒙、化穆三縣,廣寧屬此三縣之地。貞觀八年(634),改南綏州為貞州,其所領縣不變。(五代十國時,四會、化蒙屬南漢的廣州)。

宋朝:太祖開寶四年(971),撤化蒙、化穆入四會,屬廣州,廣寧地屬四會,隸廣州。

神宗熙寧六年(1073),四會改隸於端州(後改稱肇慶府)。廣寧地屬四會,隸端州。

元朝:四會縣屬肇慶路,因當時肇慶是廣南西路(廣西)宣慰司署所轄,故四會當時屬廣西,後肇慶改屬廣南東路(廣東)隸於江西行省,廣寧地屬四會縣不變。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徵南將軍廖永忠率師入粵,定廣東,四會縣仍屬肇慶府,廣寧屬四會不變。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會縣西北境(今廣寧地)連年發生動亂,被壓迫的漢、瑤各族人民不斷起來反抗,聲勢越來越大,地方官無法平定。嘉靖三十六年先後由提督兩廣軍務談愷、王鈁統率明軍7萬餘前往鎮壓平亂。嘉靖三十八年,王鈁及巡按御史徐楫,採納了肇慶府知府盧璘的建議,割四會縣的太平、橄欖、大圃、永義4都地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即“廣寧”寓“廣泛安寧”義,廣寧就此建立。成立之後仍屬肇慶府。

清:沿明制,仍屬肇慶府。

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廣寧縣

廣寧風光

民國時期:民國成立後,初沿清制,後廢州、府,立道、區。民國3年(1914),廣東劃分6個道,廣寧屬粵海道。民國9年,全省又分為四個善後區,廣寧屬西北綏靖區。民國25年,廢綏靖區,改為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寧縣屬第三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3日廣寧解放,隸屬廣東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年11月隸屬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併為廣四縣,屬西江專員公署。1954年7月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10月,廣寧與四會兩縣又合併為廣四縣,隸屬高要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2月隸屬江門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1年4月再次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肇慶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8年3月屬肇慶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4月隸屬肇慶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起隸屬肇慶市人民政府。

1996年,縣政府駐南街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