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寶寶是不是腦癱兒?多大才能知道?

Nnjhfcxdt


腦癱是孩子大腦中控制運動和肌肉的部位發育不正常或受損引起的,

主要影響的是孩子的運動和肌肉協調能力。所以要判斷孩子是不是腦癱主要需要觀察孩子能不能完成當前年齡段應該能完成的協調動作。不同腦癱兒出現症狀的時間和程度不同,最早的在2個月以上就能看出來,一般到3-4歲時運動障礙的症狀會更加明顯。


2個月以上孩子有以下運動障礙可能有腦癱

  • 寶寶仰面平躺或大人嘗試抱起來的時候,頭部會向後仰;

  • 寶寶全身僵硬、不靈活;

  • 感覺寶寶全身無力、軟軟的,比如蹬腿的時候沒勁;

  • 把寶寶抱在懷中時,其背頸部感覺總是過分後仰,好像要掙脫出懷抱一樣;

  • 抱起寶寶時,它的雙腿僵硬或交叉在一起,呈現“剪刀腳”的狀態。


10個月以上孩子出現以下運動障礙可能有腦癱

  • 孩子爬的時候動作不協調,主要依靠身體一側的手腳用力,另一側的身體是被拖曳前行的;

  • 爬動時不是靠四肢支撐,而是用屁股、大腿或膝蓋支撐。


腦癱患兒的其他症狀

  • 肌張力異常,有些患兒全身肌張力高(也叫痙攣或張力亢進),也有肌張力非常低(肌張力減退)的;

  • 癲癇發作,

    約有1/3的腦癱兒出現過或將出現癲癇發作症;

  • 感知障礙,比如孩子感覺不到一側肢體的情況,具體來講是手放鬆時閉上眼睛就不知道自己的手是朝上還是朝下了;

  • 視力障礙,3/4以上的腦癱患兒都有斜視問題,即一隻眼睛向內或向外斜,如果不及時矯正視力可能越來越糟甚至失明;

  • 關節攣縮或脊柱側凸,即關節處一塊肌肉對另一塊肌肉拉力不對等引起的關節僵硬或會導致一側關節與另一側大小、形態不同;

  • 聽力損傷,比如1個月時聽到巨響不眨眼不吃驚、3-4個月時不會向聲源方向轉頭或12個月的時候還不會說話;

  • 智力障礙,有的腦癱患兒智力正常,但有的會出現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障礙或其他學習障礙;

  • 語言障礙,能理解語言但說話時不能協調口部運動;

  • 牙齒問題,腦癱兒更容易患上牙齦炎和齲齒;


如果懷疑孩子腦癱該怎麼辦?

首先還是要到兒科做全面的評估。檢查孩子的運動能力,並可以通過頭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來判斷孩子大腦是否存在異常。




腦癱,全稱叫腦性癱瘓。主要指得是嬰兒在出生前後因為某些緣故造成的腦損傷,也有可能是嬰兒大腦出現異常發育不正常。腦癱寶寶的行為態勢會與正常人的不一樣,因為肌肉控制失去了調節能力,所以會導致身體運動困難和體位困難。腦癱的症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生長髮育障礙,牙齒髮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等等與正常的兒童不一樣的表現。

那麼寶寶腦癱,通常多大才會被發現呢?正常情況而言,嬰兒會在出生3-6個月後行為態勢等會表現出異常,這時候可以觀察寶寶是不是腦癱患者,3-6個月的嬰兒主要去觀察他的運動功能發育是否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如果有明顯落後,那一般而言就屬於腦癱了。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去觀察寶寶的運動能力:

1.在日常生活在是否容易受到驚嚇。

2.吸吮母乳時是否有氣力。

3.嬰兒是否無哭聲或者哭聲軟弱無力。

4.嬰兒是否會經常全身癱軟無力。

以上情況如果都是的話,那麼有九成可以認為該嬰兒患上了腦癱。

但是嬰兒腦癱也是分輕重的,如果情況還沒到很惡劣的地步,孩子還是有可能恢復正常。這時就需要父母平時多觀察孩子,發現不對勁就趕緊送往正規醫院進行及時治療。

三甲醫院工作近10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尤其新生兒常見疾病及危重症的診療。


醫聯媒體


眾所周知,養育一個健康的寶寶是一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腦癱寶寶,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就是一個災難,對於整個家庭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幸福,也會影響到父母與孩子的一生。但是,腦癱也是分輕重的,並且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以後跟正常寶寶一樣,還是有很大機會的,因此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腦癱患兒會由於晚發現而錯過了治療的時機,因此,早發現真的是治療時機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腦癱患兒通常是在三至六個月,就可以看出異常的。由於這個階段寶寶的運動功能得到發育,如果是腦癱兒,就會明顯的發育落後。一般而言,寶寶如果腦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吸吮能力低下。寶寶出生後,不會吸吮或吸吮無力,吃奶的意願低、不願吃奶或邊吃邊哭,以及吞嚥困難容易嗆奶。

二、哭聲無力微弱。腦癱的寶寶哭聲會比較微弱,總是小聲的啜泣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啼哭不止。

三、運動少或者不愛運動。大多數寶寶都會比較愛動,但腦癱寶寶不愛動,非常安靜,自發運動更少。

四、全身無力軟綿綿。正常情況下,即使是睡著了,人體也有一定的肌張力來維持身體的穩定,而患有腦癱的寶寶則總是全身軟綿綿的沒有力氣。

五、突然打挺。腦癱的寶寶有時會突然打挺,身體猛然向上竄出,頭偏向一側,下肢僵直或一屈一伸,不對稱。

六、容易受驚。腦癱的寶寶一聽到噪音就會受到驚嚇,更甚者在改變寶寶的體位時也容易受驚,和正常的寶寶相比會有很大的區別。

總之,如果寶寶有以上這些異常表現,那麼通常就是存在發育方面的問題。但是否是腦癱,就不能僅僅根據這些症狀確定的,雖說腦癱患兒通常是在三至六個月就可以看出異常的,但還是需要等到寶寶八到十個月大的時候檢查。因為一般腦癱寶寶在八到十個月的時候,異常現象會更為明顯,在醫生做運動神經檢查時,症狀是基本上可以確定的。之所以不能過早的確診腦癱,是因為其它疾病也可能導致腦癱症狀,引起混淆。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腦癱兒童的早期症狀

1、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2、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3、出生前、出生時及 出生後,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4、小兒出生後哺餵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5、運動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總結1~12月腦癱異常情況:

1個月:

  • 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持續 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重度腦損傷,弱智及肌肉系統疾病.

  • 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 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頭圍異常:腦損傷往往有頭圍異常的情況 ;

2-4個月:

  • 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不笑: 2個月不能微笑, 4個月不能大笑 ;

  • 手握拳: 如果 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

  • 身體扭轉: 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 頭不穩定: 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 斜視: 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不能伸手物:如 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 不能翻身: 3個月左右不能翻身

5-6 個月:

  • 注視手: 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 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 4個月時反應遲鈍, 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7-12個月:

腦部損傷較輕者,前半年往往表現不是很明顯,在嬰兒後半期有異常表現

(1)不能翻身 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釦、繫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 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 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 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 "吃手 "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溫馨提示:發現有上述以動作和姿勢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問題時,應儘快到醫院作檢查。儘早診斷,以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期。

中醫角度看早期症狀

中醫眼中的腦癱對腦癱這個疾病,除了醫學上公認的原因外。中醫認為它屬於中醫學中“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

其基本表現是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多種多樣,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屬中醫“五遲”;頭軟無力,不能豎頭,手無力,不能握拳,下肢痿弱,口唇軟無力,不能咬咀,皮膚鬆緩,肌肉軟不長,屬中醫“五軟”;其症狀為頭項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稱為“五硬”。表現為兩肢內收後旋,肘、腕、指間關節屈曲,雙下肢伸直交叉,尖足、“剪刀樣”姿勢。

這是由於小兒在宮內發育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肝腎虧損,精髓不足,最終出現“骨軟”症狀;由於先天的不足,導致後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後天失養,肌肉萎縮或皮膚鬆弛;或出生後肝血腎精不足,筋骨失養而痿弱;最終腦失所養,形成腦癱。

小兒腦癱都有哪些臨床症狀表現呢?

(一)、小兒腦癱早期症狀1.太鬧人:易激惹、持續哭鬧、睡眠不安等。2.太安靜:對外界不理不睬,過分安靜。3.太難喂:吸吮困難,嘔吐頻繁。4.太難帶:護理困難,肢體僵硬,翻動如滾木樣。5.太難看:握拳頭、“飛機手”、“芭蕾腳”等。 (二)、小兒腦癱臨床表現——動作怪腦癱嬰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正常兒童差。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角弓反張、少動或過多亂動;餵奶時出現吸吮無力、吞嚥困難或經常嗆、噎、吐奶;嬰兒的嘴不能很好地閉合,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2-3個月時,還不會笑、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另外,智力發育也落後於同齡正常兒。 (三)、還有些異常的動作或姿勢

如流口水、顫抖;在學站時、兩腿併攏,雙腳總是腳尖著地,有的甚至出現交叉,呈剪刀型;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這些都是腦癱患兒常見的動作或姿勢。 總之,根據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各種不同姿勢,結合母親在懷孕時及產時的高危因素,便可早期發現,並應儘早去醫院神經科檢查,以明確診斷,進行早期的治療。

1、循序漸進原則。

由於腦性癱瘓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日復一日,有耐心地訓練。各種功能的恢復主要靠在醫生和家長的幫助下由患兒自己鍛鍊。所以,各種動作必須先讓患兒適應。如不會坐的患兒,讓他自己坐。也可以把一個功能分解成幾個動作讓患兒聯繫,每天的訓練時間要有計劃且不要過長,以免患兒產生疲乏,厭倦,反感,不願合作等不良情緒。訓練要多樣化,使患兒覺得有新鮮感,以提高他們訓練的積極性。 2、不代替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一項動作不可能都能由自己來完成,家長必須幫助他們。但必須強調的是,幫助絕不是代替。如吃飯,有的患兒自己能慢慢吃,但姿勢不正確,容易把衣服弄髒,家長只能幫助糾正其不正確的姿勢,而不能喂他們吃。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幫助患兒用正確的姿勢來拿勺吃飯,時間長了就會習慣,孩子能自己吃飯了。 3、不過分照顧原則。

許多患兒家長總因可憐孩子而不自覺的過分照顧;實際上這既無必要,又不利於孩子的訓練。久而久之,過多的關照勢必養成孩子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因此,訓練時一定要讓患兒配合每一個動作。患兒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拿玩具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各個動作上,但切勿過分照顧;凡是患兒自己能完成的動作,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 4、不斷重複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恢復一項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反覆地進行訓練,才能最終鞏固下來。同時,只有待某一動作定性後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的訓練。訓練時要遵循示範,等待,鼓勵,再等待,再示範的原則。因患兒每完成一個動作都相當困難,並且會經常出現反覆(如有的患兒能獨立走幾步了,過幾天卻又一步也走不了)。所以,患兒對每項功能,每個動作,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最終的恢復。 5、避免不正常用力原則。

由於患兒長期處於某種異常的活動範圍之內,從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肢體異常。引起異常姿勢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常用力問題,不正常用力越嚴重,異常姿勢也越嚴重。如果不正常用力得不到及時糾正,必然使患兒肌張力增高,導致功能障礙的加劇。因此避免不正常用力,是患兒康復訓練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如患兒在平路上勉強能夠行走時,就不要急於讓他練習跨越障礙物,或上,下樓梯。 6、正面激勵原則。

由於許多患兒因各種原因而從沒有進行過規範的關節活動和訓練。因此,一旦接受大運動量、分解式的強化功能訓練,便難以接受。多數患兒會出現哭鬧和不配合現象而影響康復訓練效果。所以不僅要根據患兒的體質、心態等,合理地、有計劃地安排訓練時間,避免患兒過於疲勞而產生厭倦,反感情緒。日常訓練中要儘量想辦法引導患兒的注意力,要充分了解患兒心理,注意利用語言、兒歌或物品來引起患兒訓練興趣;注重少批評多表揚,練得好還可以適度獎勵,讓孩子經常保持一種成就感。必須明白,過於溺愛或嚇唬打罵都會使患兒造成心理壓力,進而逃避、拒絕配合訓練,而最終影響康復效果。



寶寶有問題,特別是大腦有問題是所有爸爸媽媽都不願意遇到的,但生活有時候就會捉弄人,有些爸爸媽媽會遇到自己是孩子腦癱患兒這一問題。那麼,寶寶多大會知道是否腦癱呢?新生兒腦癱一般在新生兒期是難以作出診斷,不過只要認真觀察也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如果寶寶出現以下幾個症狀,一定要多加留意並及早諮詢醫生。

不會吸吮:寶寶出生後不會吸吮或吸吮無力,不願吃奶或邊吃邊哭,以及吞嚥困難容易嗆奶。

哭聲無力:寶寶哭聲微弱,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啼哭不止。

運動少:寶寶不愛動,非常安靜,自發運動少。

全身無力:正常情況下即使是睡著了人體也有一定的肌張力來維持身體的穩定,而患有腦癱的寶寶則總是全身軟綿綿的沒有力氣。

突然打挺:有時會突然打挺,身體猛然向上竄出,頭偏向一側,下肢僵直或一屈一伸,不對稱。

易受驚:聽到噪音或改變體位時容易受驚。有些細心的家長會在一個月左右就發現問題,而有些則會較晚發現。

對於寶寶腦癱來說,3個月前屬於超早期治療,6個月內屬於早期治療,最晚不要超過一歲,越大效果越不好。0-3歲被稱為腦癱患兒的“黃金康復期”,患兒的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代償能力就越強。所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就成為了腦癱康復的現代理念。

引發寶寶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或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父母世界


我家是出月子發現的,月子裡夜裡哭鬧,比一般孩子難帶(他自己難受)一哭就直挺挺的,雙手背後翻整個人程一個反C型,出月子抬不了頭'就馬上看醫生,說是早產肺沒長好窒息過,就窒息那短短的時間,大腦受損,受損的大腦是無法冶好的!但是人的大腦只開發了40%還有60%是沒有開發的,而且人的大腦有替代性,也就是說當一個部分的大腦壞死,在剌激下另一部分大腦會替代他的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發現越早越好,醫學中管一個月以內有一個“視窗期”新生兒的發育是一生中最快的,這個時內冶療99%會追上足月兒,所以理療非常重要!按摩、游泳、都是剌激大腦反應的手段,我家就是在理療中曾經一個月長5cm,醫生都說不常見,我自己買了個游泳池,天天讓他遊,現在7歲半了141cm,二抬三翻九坐一定要按時會,這是一個標準,不少家長不以為事,錯過時期。

0-3歲被稱為

腦癱患兒

的“黃金康復期”,患兒的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代償能力就越強。所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就成為了腦癱康復的現代理念。

補充一下:這些指標都是針對疑似高危兒童,那些正常的不行的兒童家長就不要在這BB什麼沒爬過,就直接走的不曉得孩子有多正常。我寫這些無非是回答問題並不針對不爬就會走的正常兒童。其實我的孩子也是沒爬直接走的,但確實他在運動協調能力方面與正常孩子存在差異,所以滑輪,籃球我全上,因為這並不是不能改變的,運動多了功能就強了,我只願天下孩子無病無災!


uu80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先兆流產或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高產次、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等,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患兒突然僵硬: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他的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於同齡孩子,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兒常用一隻手而不用雙手。進食差:吸和吞嚥差。舌頭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異常行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睡得太多,或者3個月時還不會笑。
1.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2.主要症狀
(1)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嚥。
(2)姿勢障礙 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3個月仍不能頭部堅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孩子不喜歡洗澡,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
(3)智力障礙 智力正常的孩子約佔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1/4。
(4)語言障礙 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
(5)視聽覺障礙 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生長髮育障礙 矮小。
(7)牙齒髮育障礙 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嚥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8)情緒和行為障礙 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
(9)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皮媽育兒


懷孕期間還是很難發現腦癱兒的,有些腦癱也是在出生後造成的,像那些早產或難產的。(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 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 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哺乳困難生後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吸吮後疲乏無力經常出現嗆咳吐奶現象嘴不能很好閉合體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勢小兒出生後十分安靜哭聲微弱或持續哭鬧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 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14.小兒易驚:抽搐尖叫或煩躁不安 15.自發運動少或不動或易打挺全身鬆軟肌肉鬆弛或全身發硬經常從襁褓中竄出去


萌娃孕媽


我是順產時間過長,體力不支,(怪我自己不給包紅包給醫生,以致於全程我自己生,只有一個助產士冷冰冰的看著我。要是知道醫生會這樣,多少紅包錢都給她們)。月子裡,手勁非常大,經常小胳膊拍到床上叭叭響。當時我由於身體不舒服,心臟心慌和全身產後疼痛,加上查資料,說小孩子出生都是有些肌張力過高的表現,看看寶寶能吃能睡的,一切正常,也就沒太在意。。但是兩個月開始,寶寶各種打挺,只要抱著頭就向後仰,一著急就挺的特別直,我都抱不動。。但是放在床上又很正常。。我以為是寶寶腸絞痛不舒服才會這樣。。再有就是我害怕是缺氧造成的,很怕去醫院。看孩子的左手偶爾內扣,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放鬆的,眼睛也黑溜溜亂轉很精神,追聽追視也很好。不配合做被動操,抬頭不穩,不能強行做,只有她放鬆時候能拉動她的胳膊,腿挺正常的,我感覺她上半身肌張力高。和家人說,他們都覺得我無理取鬧。看寶寶除了愛哭,胳膊手力氣大,還腸胃不好,腸絞痛,直到五個月才漸漸緩解,當初我一直糾結要不要去北京給孩子看看有沒有問題。當時我給寶寶定了個時間。如果四個月她還肌張力不正常,我就一定去,神奇的是她突然就自己好起來了,胳膊腿肌張現在都正常,頭也不怎麼後仰。三個半月就會翻身了,自己玩小手。現在快六個月了,天天咯咯笑。還挺聰明,知道抱著腳左右晃,吃腳丫。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見到我就必須我抱著才停止哼唧。。同齡該會的她都會了。。謝天謝地。現在說的很輕鬆,之前的三個月焦慮的沒了母乳。。害怕到每天一有空閒就要查各種資料。。現在眼睛也不舒服的,手指也特別疼。。現在回想起來,還很害怕。之所以不敢輕易去醫院,就是怕醫院折騰寶寶。。醫療費用但是無所謂,醫院裡沒親戚,真的心理不踏實。。如果下次生產,一定去市裡三甲。。


貓啊貓116137246


  寶寶腦癱的6個信號

  信號一,不會吸吮。寶寶出生後不會吸吮或吸吮無力,不願吃奶或邊吃邊哭,以及吞嚥困難容易嗆奶。

  信號二,哭聲無力。寶寶哭聲微弱,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啼哭不止。

  信號三,運動少。寶寶不愛動,非常安靜,自發運動少。

  信號四,全身無力。正常情況下即使是睡著了人體也有一定的肌張力來維持身體的穩定,而患有腦癱的寶寶則總是全身軟綿綿的沒有力氣。

  信號五,突然打挺。有時會突然打挺,身體猛然向上竄出,頭偏向一側,下肢僵直或一屈一伸,不對稱。

  信號六,易受驚。聽到噪音或改變體位時容易受驚。

  請留心這6個早期信號,它們能表明寶寶大腦的發育是否正常。你可以自己測試一下寶寶的行為能力,看看他對周圍的反應,發現異常要及早諮詢醫生。

  如何預防寶寶腦癱?

  1、出生前的預防

  (1)實行婚前保健:普及產前篩查,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進行性衛生、生育和遺傳病知識的指導;有關婚配、生育等問題的諮詢及男女雙方可能患影響結婚和生育的疾病進行醫學檢查,提出醫學意見。

  (2)搞好孕期保健:健康教育,定期產前檢查;增加營養;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等。避免產前感染和服用禁忌藥,不接觸X線、化學毒物品等。加強孕晚期勞動保護,減少早產。

  2、圍產期的預防

  (1)提高農村地區住院分娩率,加強產兒科醫生產時監護。

  (2)合理使用縮宮素,普及新生兒新法復甦技術。

  (3)避免早產和低體重兒的出生。

  (4)預防窒息和顱內出血。

  (5)防治高膽紅素血癥。

  3、出生後的預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①實行住院分娩。②注意保護新生兒的皮膚。③保持新生兒臍部的乾燥、清潔。④密切觀察黃疸的消長。⑤注意觀察前囟。⑥實行母乳餵養。

  (2)建立高危兒檔案,開展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定期體檢(1—2月1次)同時,做Vojta姿勢反射檢查。

  (3)正確對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腦積液用於檢查,以瞭解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為正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從而減少顱內疾病後遺症的發生。為此家長應密切配合,共同為患兒的健康負責。

  (4)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