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链科技赵伟:“灵魂上链”并非天方夜谭(上)

认为“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经典误读;

区块链将使BAT失去垄断光环,从而“沦落”为普通公司;

智能合约使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不懂区块链就无法适应未来的生存法则;

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价值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中间形态,终极互联网将是“灵魂上网”的“人联网”……

在起风财经第六期的《区块链名人堂》节目中,孚链科技的创始人赵伟对区块链做了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解读。

作为有丰富的知识产权领域创投经验、也比大多数人先一步挖掘到区块链技术价值的应用专家,赵伟认为,区块链由技术架构到特点,再到其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具体产业的重塑,实际呈现出一套环环相扣的推导过程。而赵伟对于区块链的新想法,也基于他对区块链起源的回溯,以及对其内在价值的理性探寻。

按照赵伟的说法,任何一个新事物都免不了经历认知上的更迭。对于区块链来说,人们已经从最初被比特币的经济价值吸引,过渡到对其技术价值的关注。又从狂热的技术布道和急切的应用实践,到逐渐树立起对夯实公链技术的重视。

好在从迷狂到冷静再到找寻新突破的过程中,业内对区块链都不断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认知节奏,也始终保持着兼容并蓄的求索心态。

-区块链的技术架构-

“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中分离出来的”

主持人:您认为比特币有价值吗?先有“链”还是先有“币”?

赵伟:很多人问我到底先有比特币还是先有区块链,这个问题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下子就把一个千古谜题解开了——肯定是先有比特币这个具体的产品。

比特币的价值是被逐步挖掘出来的。我们知道货币有三种功能,第一是支付手段,比如2010年,程序员Laszlo用10000个比特币成功交易了两张披萨饼,是比特币具备支付功能的标志;第二是价值尺度

,比如能用美元对比特币进行标价,以及用比特币购买公司股权、服务和产品;第三是储蓄手段,比特币从诞生至今价值整体飙升,早已被全球虚拟资产投资者视作一种资产配置方式。以上三点构成了比特币的特性。

当人们完成了对比特币经济价值的发现之后,又从这个产品里面抽离出来五个技术要点,并由它们构成了区块链技术架构的核心。

主持人:请您展开说一下区块链的技术架构。

赵伟:谈区块链的技术架构绕不开比特币。2008年,中本聪写了一篇题为“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对区块链的五点技术架构进行了概括。

第一点是“分布式账本”。中本聪认为,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机制会造成个人财富的通胀减少,而非中心化的发行一种价值锚定物或将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人人手中都有一个默认真实的“帐本”,我们就会因此相信自己并彼此信任,从而不用追溯这个帐本是否有权威背书。

第二点是“点对点”。继人人拥有分布式账本之后,如果这种帐本没有更新,那么它就无法进行下面的价值传递。因此,想使帐本里的数据“活”起来,就要进行“点对点”的传输。

第三点是“共识”。“点对点”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出错,比如会有一些“坏”节点故意伪造帐本。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帐本作为信息更新的蓝本,这就是“共识”。

第四点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顾名思义就是达成共识的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解数学题”,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工作量证明(POW)”。当然,共识机制是多种多样的。

第五点是“激励机制”。任何共识方式都会耗费社会资源,那么如何能让大家甘愿消耗资源去达成共识呢?这就引出了“激励机制”,它用Token(通证)来代表。

不得不说,数字资产之所以为大众所关注,核心即源于其激励机制。

自比特币被发明并不断价值飙升之后,有些人就琢磨能不能再造一个这样的币。于是2015年底,比特币第一次硬分叉分离出的莱特币应运而生;再后来,“V神”将“智能合约”概念引入比特币,由此出现了一种供人人都能发行数字资产的合约——ERC20,于是各种各样的Token接踵而至。这种裂变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无比巨大的,以至于“惊动”了大爷大妈。这正是源于数字资产蕴含的激励机制决定了其与财富增长之间具有强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甚至发展到了引人焦虑的地步。

综上所述,区块链的五个技术架构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联的。

-区块链的基本特点-

“去中心化之后,BAT只是普通的公司”

主持人:区块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赵伟:区块链的基本特点是由其技术架构推导出来的,分别是免信任、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

先说“免信任”。比如现在的第三方支付被用来保护交易对手间交易的达成,其地位非常重要。如何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况下完成交易?这就需要免信任。

比如两个人打赌,赔付时不用现金,而是各自付出了自己的Token。这里的Token是有价值的,其本身作为一段程序可以锚定“智能合约”。假设有一方输了,智能合约被触发后就会自动执行,把输的一方的Token划拨走。一切都是自动执行的,也就不需要第三方居间去做信任背书。

再说“不可篡改”。也就是任何人不能修改数据。比如最近的疫苗事件,如果我们将疫苗的生产信息上链,一旦有数据变更就会被监管机构或用户发现,由此得以实现即时风险规避,并最大限度的提高作恶的成本。

最后是“可追溯性”。一方面,区块链可以追溯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另方面,它也提供了在大型组织过程中,你做了正贡献、负贡献和零贡献所对应任务结束之后的正激励、负激励和零激励的依据。由此,又引出了分配制度的深刻变化。

主持人:您在区块链的“免信任”特点中提到了“智能合约”,为什么智能合约没有应用于互联网语境下的交易场景?

赵伟:这里就涉及到电子货币跟数字货币的区别问题。

虽然现在互联网交易中,钱已经被“数字化”成了电子货币,但是电子货币终究是现实货币的一种映射,是法币的数字计数。而真正的数字货币,其本身就是一种非物理的独立数字载体,这中间区别很大。

法币放在银行里,最后由银行来确认账户里面有多少钱,还是需要第三方公司来做价值锚定;另外,银行账户的钱在每次划拨的时候都需要银行之间的系统进行清算,也不能直接作为智能合约的锚定物。

这就是为什么“智能合约”早在95年就被萨博提出,但中间迟迟没有被应用的原因——智能合约是需要数字化载体(Token)作为锚定物,才能被执行的。

今后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广泛,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有人与机器的信任。设想一下,如果未来满大街跑的都是自动驾驶汽车,那么它如何能“听懂”你的语言?如何愿意把车门打开、把你送到目的地、最后结费下车呢?这一套互信体系的背后,都会需要借助“智能合约”实现彼此认可。

主持人:您提到的区块链的“可追溯”特点,在区块链溯源的应用场景中,“可追溯”到底应该追溯到哪个环节、追溯到何种程度?以及我们怎样才能确保“上链”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呢?

赵伟:不得不说,大家普遍质疑区块链溯源到底溯到哪个环节。比如一个有机橘子,如果要进行全面的追溯,势必要对它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事无巨细的可信追溯,但这是一个过于庞杂的过程。鉴于此,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选择一个信任的锚定点。

比如“储橙”,假设大家对其创始人褚时健的个人品牌十分信赖,那么追溯的时候只要追溯到它确实属于“储橙”这个品牌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可追溯不能被简单的等同于可溯源。可溯源是一个需要结合物联网、传感技术等综合技术手段才能形成的技术闭环;如果把可追溯等同于可溯源,既缩小了可追溯的应用范畴,也把可溯源想的太过简单了。

主持人:很多人将“去中心化”作为区块链的特点,但您并没有在特点里提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去中心化”呢?

赵伟:“去中心化”不是特点,也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手段。

我认为是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些地方需要去中心,有些地方不需要。比如商业环境当中的数据垄断问题,达成数据共识方面我们就需要去中心化。

以美国Facebook为例,它会出现数据泄露,甚至利用一些数据集权去影响美国大选;再比如BAT,出于技术和商业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它们疯狂的攫取用户数据并成立数据堡垒的现状,在互联网当中成为巨无霸。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信息的集中都容易形成权力,而权力的集中又容易诱发作恶。所以完全垄断形态下爆发的一些社会事件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不可逆的,我们要警惕这种中心化。

主持人:如果BAT失去了数据优势后会怎样?

赵伟:没有数据优势,他们可能就会是比较普通的互联网公司。

-区块链对生产关系的改变-

“当有了区块链,数据将会真正归属于你自己。”

主持人:区块链在社会层面为什么受重视?它最主要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赵伟:正如我们从区块链的五点技术架构推导出了区块链的三大特点,接下来区块链的社会影响也是由其三大特点进一步推导而成的。而区块链最大的社会影响,无疑是其对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的定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分配制度”,我们结合区块链的特点来看。

第一个是“确权”。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其最早的应用场景是“确权”,也就是解决了谁归属谁的问题。不止如此,它还对整个价值和财产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权转移、使用等进行追溯,这些都是生产资料治理的范畴。因此,确权本身就代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二个是“组织”。比特币从2009年至今将近10年,它既没有员工也没有公司,但它还是能一直运行,这印证了区块链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组织。比如有人负责挖矿、有人负责交易所、有人负责代码维护,这就是组织关系。

现在大家普遍提到的“社区”治理也只是组织方式之一,伴随对区块链“组织”精神的深入理解,它在社会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更多新变化,并出现更多新的封装好的社会产品。比如。智能合约、Token、DAO、ICO,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封装好的社会应用产品。

第三个是“协调”。当组织过程中出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怎样达成和解或认同呢?这就要协调。现实当中的协调机制里包含警察、仲裁机构、法院、军队,以及监狱;而在区块链语境里,“智能合约”就承担了现实世界中的这些协调功能。

第四个是“分配”。我们在区块链的特点里提到“可追溯”,其中说到可以以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正贡献、负贡献和零贡献为依据,进行正激励、负激励和零激励。而这种激励,就是一种新的分配方式。

由此可见,我们从区块链的特点里推导出来一套由确权、组织、协调和分配构成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其中的分配机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生产者的逐利本能,从而演变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热点。

主持人:生产关系的理论性较强,您可以把它代入到具体的社会场景里举个例子吗?

赵伟:拿大数据来举例子。

数据现在的归属权不明,你的数据都在BAT手里,但它们的拥有是否合法?之前一个做数据交换的新三板公司“数据堂”,它的高管被抓了,原因就是在数据归属方面产生了法律纠纷。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它的归属权。

当有了区块链,它使数据真正归属于你自己。比如未来会出现新的存储技术,让你可以把你的数据存进去,然后由你来授权是否被他人使用、如何使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