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宋代歷史研究,如何入手?

史地叩問


悟空首答

首先,要明白學習歷史的門徑(包含但不限於宋代史)是什麼,那就是史料與論著並重,正所謂“讀原典不讀論著則惘,讀論著不讀原典則殆”。

所以,學習歷史,首先要找兩個東西:史料學文獻綜述

明白了這個門徑,下面我們就一步一步介紹宋代歷史研究該如何入手:


第一是史料學。

宋史史料是分為好幾個層次的,分別為“基本史料(一級史料)”、“其他史料(二級史料)”、“文集和筆記小說內的史料(三級史料)”。此問題下其他各位答主都沒有搞清楚這個層次,所以我有必要再重申一下。


首先是基本史料


《續資治通鑑長編》(附《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

《續資治通鑑長編》是研究北宋史的必備書目。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體例,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

自南宋李燾《長編》問世以來,一直都被歷代史學家稱讚為“良史”。

《長編》雖是編年體史書,但是在大編年的格局下,插入了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表現方式,使得史事連貫,前後有序。

在記事方面,《長編》往往在重要事目下追敘此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如《長編》卷104仁宗天聖四年八月“詔修泰州捍堰堤”條下,對修堤的緣起、中途的阻力、范仲淹等人的堅持、修成之後利國利民的結局,都進行了詳細的交代。這就是“紀事本末”。

在記人方面,《長編》往往在重要歷史人物下做小傳,追敘此人生平。如《長編》卷56真宗景德元年六月“右僕射、平章事李沆寢疾”條下,為一代賢相李沆作傳,其質量與《宋史·李沆傳》相比,似乎還更高一籌。這就是“紀傳”。

《長編》常常“喻論於史”。對於關乎國家大事的歷史,無不大力潑墨。如北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李燾都不惜花大篇幅進行記錄;對於北宋吏治,李燾也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記載。他雖然沒有直接對這些史事進行評論,但是這種大篇幅的潑墨,卻體現了他對這些問題的重視,也深刻揭示了北宋時期的政治、軍事、社會問題。

李燾在做《長編》時,引用了大量的書目、筆記,如《宋會要》、《政要》、《國史》、歷朝《實錄》、《時政記》,王禹偁《建隆遺事》、蔡襄《直筆》、王拱辰《別錄》、司馬溫公《日記》,王荊公《日錄》、劉摯《日記》、呂大防《政目》、呂公著《掌記》、曾布《日錄》、林希《野史》、五巖叟《朝論》、歐靖《聖宋掇遺》、邵伯溫《辨證》……而這些書現在已全部亡佚。李燾的引用,為我們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然而李燾並不是盲目引用書目,而是在書中排列不同材料,說明自己取捨的原因。並對相互矛盾的記錄以註文的方式進行史料辨析,力求記錄準確。《長編》註文多達一萬二千餘條,七十多萬字。

然而,因為宋末和蒙元的連年戰亂,《長編》一書漸漸亡佚。現在我們看到的《長編》,是從《永樂大典》裡輯錄出來的,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紹聖四年(1097)三月,以及宋徽宗、宋欽宗兩朝記事。

由於現存《長編》有缺,可配合清代人秦緗業、黃以周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使用。《長編拾補》是根據南宋楊仲良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還原為編年體,而《長編紀事本末》又是楊仲良根據《長編》所改做,所以《長編拾補》略可認為是補全了現存《長編》之缺。


《宋史》(附《宋史翼》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脫脫始修《宋史》。於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志書部分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卷數基本等於其他二十三史所有志書的總和。

因為成書時間短促且體量龐大,歷代不少史家對《宋史》的評價都是“繁蕪”。但這也客觀上成了《宋史》的一個優點:《宋史》的直接來源就是國史、實錄、會要,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這些史料沒有經過大致剪裁就被收入,所以《宋史》就“意外”地保留了相當多的原始史料。所有後來修的幾套宋史,如明代危素《宋史稿》、王洙《宋史質》、柯維騏《宋史新編》、王惟儉《宋史記》、 錢士升《南宋書》,都缺乏新意,並未為人們所重視。

在後人對《宋史》的增補中,以清人陸心源所輯之《宋史翼》一書最有價值。陸氏蒐集了宋人有關史籍、 文集、方誌、雜著、年譜、族譜等書中的材料,為比較重要的882個 宋人立了傳,並有附傳62人。全書共40卷,書中對每條史料的出 處,都作了記載,用起來甚為方便。


《宋會要輯稿》

宋朝為修好會要,國家專門成立了會要所,這為會要的修撰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據近人王雲海先生研究,宋代從太祖朝到寧宗朝先後修有會要11部。宋亡。明永樂年間修《永樂大典》時, 部會要被打散按字韻編人大典,原本散失。到清嘉慶十四年,著名學者徐松借可以調用《永樂大典》和官府備有抄寫人員的機會,命書手將大典收人的有關宋會要內容全部錄出。爾後,錄出的稿本幾經轉手和整理,於1935年由以陳垣先生為首的北平圖書館宋會要編印委員會 委託上海大東書局影印出版,名之曰《宋會要輯稿》。今本《宋會要輯稿》既非宋代會要全貌,也非宋代會要全文,從內容來說,它已散失很多。但是不管怎麼說,《宋會要輯稿》的史料價值仍然很高。全書凡800萬字,分帝系、後 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 兵、方域、蕃夷、道釋等7類。內容包括詔令、章奏、政府規定、地方報告等,對宋代典章制度的記載十分詳細。以食貨一類來看,有 160萬字,是《宋史·食貨志》的8倍;職官200萬字,是《宋史·職官志》的10倍。其他如地理、選舉、兵、刑法、方域等,內容也非常豐 富。因此,

該書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宋大詔令集》

分門別類地記載北宋九朝的“王言”(詔令),對研究北宋歷史和訂正補充史書的漏誤,有重要參考價值。但對北宋詔令的蒐集並不完備,加上今本已缺卷七十一至九十三、卷一百零六至一百十五、 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七十七,共44卷,以及目錄上卷,所以實際收集的詔令僅有三千八百餘篇。(另有今人所輯《宋代詔令全集》,價格不菲)


《文獻通考》

簡稱《通考》,“史學十通”之一。宋元之際馬端臨撰。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計有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徵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除因襲《通典》外,兼採經史、會要、傳記、奏疏、論及其他文獻等,資料較《通典》豐富,於宋代典章制度尤稱詳備,

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史必不可少的史料


《太宗實錄》(殘本20卷)

錢若水等撰。書成於真宗鹹平元年(998年)。記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十二月到至道三年(997年)三月的宋太宗一朝史事。原書80卷,現僅存卷二十六至三十五、四十一至四十五、七十六至八十共20卷。 宋代實錄全佚,由此書可略知當時實錄的基本面貌,對研究太宗一朝歷史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隆平集》

北宋曾鞏撰。 紀傳體史書。記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5朝史事。史料 來源於實錄、會要等。卷一至卷三分聖緒、行幸、祠祭等30目,分 敘五朝史事;卷四以下為列傳,分宰臣、參知政事、樞密使、宣徽使、 王后(指周恭帝)、偽國、侍從、儒學行義、武臣、夷狄、妖寇等11類, 凡311人。所載史事有出於《宋史》之外者,對研究北宋前五朝歷史有比較重要的史料價值。


《東都事略》

南宋王稱撰。記北宋太祖到欽宗 九朝的歷史。包括本紀12卷、世家5卷、列傳105卷、附錄8卷。世家所載俱為皇后、皇子事;附錄所載為遼、西夏、金、吐蕃、交趾諸國。因北宋都城開封又稱東京或東都,故以《東都事略》命名。是 書據國史、實錄等官修史書撰成,間作贊論以發揚之,對研究北宋一代歷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其史料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本紀》中載錄了大量詔令,可補史志之缺;二是保留了今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不載的史料,有的內容還可糾正上述兩書的某些舛誤。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南宋杜大珪撰。書成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是書集254種文集和官私文獻,按文體輯 錄北宋建隆至南宋紹興年間名臣221人的碑、銘、傳、狀等傳記資料而成。分為3集:上集27卷,主要收神道碑;中集55卷,主要收 墓誌銘和行狀;下集25卷,主要收別傳及國史、實錄等。部分內容已不見其他史籍所載,尤顯珍貴。

對研究宋代人物生平履歷,有重要史料價值


《太平治跡統類》

南宋彭百川撰。原書前集40卷,凡88門,以編年體記載北宋一代史事。後集33卷,載南宋前期史事,今已佚。前集也有殘缺,且頗為散亂,內容多記朝廷大政及諸臣事蹟,條理分明,除可略補今本《續資治通鑑長編》有關徽、欽兩朝史事的闕失外,其他方面也有間出《續資治通鑑長編》 之外者,對研究北宋一代歷史頗有參考價值。


《中興小紀》

原名《中興小歷》,清人為避乾隆諱改。南宋熊克撰。以編年體記建炎元年(1127年)至紹興三十二 年(1162年)南宋高宗一朝36年的史事,記事多據朝典,兼及私 記和見聞,對研究高宗一朝歷史有一定參考價值。但該書考訂欠 精,內容又為後出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所充分吸收,使其利用 價值大為降低。原書久佚,今本由清人從《永樂大典》輯出。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又名《高宗系年要錄》, 南宋李心傳撰。記事起於建炎元年,迄於紹興三十二年,是研究南宋高宗一朝36年曆史最重要、最基本的史料來源。是書的史料來源,以高宗朝的日曆和《中興會要》為主,並廣泛參考原始檔案資料和大量私家著述,內容極為詳盡,考訂十分精審。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元人修《宋史》時,沒有見到此書,所以此書還可以補《宋史》之缺,糾《宋史》之謬。另外,書中還收錄了有關宋金和戰與金朝的史料,對金史研究也有重要幫助。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南宋李心傳撰。全書分甲集20卷、乙集20卷。記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史事,重點是典章制度。 是書名為“雜記”,除間涉個人看法和傳聞,並以小標題統率有關史事或故事這種形式與會要體不侔外,實同於會要體史書,對於研究南宋前期特別是史料較缺的光、寧兩朝的歷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但有些記事來源於傳聞,難免有失實之處,其正確性與《要錄》不能相比。


《三朝北盟會編》

南宋徐夢莘撰。記事上起宋徽宗政和七年(1107年)北宋派人從山東登州 渡海至遼東,與金人商議夾擊遼朝的“海上之盟”,下到紹興三十二年金朝完顔亮南侵失敗共45年有關宋金和戰的歷史。書成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該書不僅是研究宋金和戰的基本史料 來源,且有其特別的史料價值:一是取材十分豐富,除兩宋的國史、 實錄以外,還廣泛蒐集宋、金兩國的私人著述,達205種之多,且引用完整,異同並存,其中許多著作今天已經不存,由此書得以保存; 二是今本《續資治通鑑長編》缺少徽、欽兩朝史事,是書所收內容可部分補其不足;三是書中不僅記載宋、金兩國和戰事,而且也記載了金人的制度和風俗,對研究女真歷史也有一定價值。


《鄂國金佗粹編》、《續編》

南宋岳珂(岳飛孫)撰。記岳飛生平及抗金事蹟。 前編成於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有《高宗皇帝宸翰》、《經進鄂王行實編年》、《經進鄂王家集》、《籲天辨誣錄》、《天定錄》等編。 《續編》成於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有《高宗皇帝宸翰摭遺》、 《絲綸傳信錄》、《天定別錄》、《百氏昭忠錄》等編。輯有宋髙宗御札、朝廷命令、公牘、札子、岳飛表奏、戰報、詩文、岳飛生平事蹟和與岳飛有關的遺聞逸事。對研究岳飛生平和抗金事蹟最具史料價值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一名《九朝編年備要》,南宋陳均撰。書約成於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以綱目體記載北宋太祖迄徽宗9朝167年的歷史。雜採《續資治通鑑長編》和有關實錄、國史、會要及司馬光《稽古錄》、徐度《國紀》、趙汝愚《經濟錄》等數十家之書而成。只記大事,不載細瑣。優點是可略補今存 《續資治通鑑長編》所缺徽、欽兩朝的部分內容,缺點是內容過於簡略,影響史料的使用價值。


《皇宋十朝綱要》

南宋李埴(李燾子)撰。以綱目體記載北宋太祖到南宋高宗十朝史事。只記大事,不載細瑣。內容過簡,史料價值受限制。但所載州府廢置和宰相、參 知政事題名、進士名額,間出於《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興小紀》、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之外;有關徽、欽兩朝的史事,則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之不足。中華書局已出版燕永成先生點校的《皇宋十朝綱要校證》。


《中興兩朝聖政》(已佚16卷,存48卷)

《皇宋中興兩朝聖政》,作者佚名。高宗朝40卷,孝宗朝24卷。 雜採《中興龜鑑》、《大事記》、《名儒講義》等,遂成今本。 以編年體記南宋高、孝兩朝62年史事,對研究高、孝兩朝,尤其孝宗朝歷史有一定史料價值。


《宋史全文》

又名《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撰者佚名,書約成於宋末元初。以編年體記載北宋九朝和南宋高、孝、光、寧、理5朝合計14朝的史事;其中前9 朝史主要由《續資治通鑑長編》刪節而成,高、孝2朝主要來自《中興兩朝聖政》,光、寧、理3朝的史料為撰者6已蒐集。內容雖然相當簡單,但在光宗朝以後特別是理宗朝40年史事記載十分缺乏的情況下,確有其不可代替的史料價值


其次是其他史料(不完全統計):

不再做簡介,僅列書名: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宋朝事實》《宋朝事實類苑》《南宋館閣錄》《靖康要錄》《南渡大略》《靖康朝野僉言》《建炎維揚遺錄》《建炎復辟記》《建炎筆錄》《靖康稗史》《大金吊伐錄》《鹹淳遺事》《昭忠錄》《宋名臣言行錄》《敬鄉錄》《諸臣奏議》《朱子語類》《歷代名臣奏議》《宋刑統》《慶元條法事類》《名公書判清明集》《洗冤集錄》《折獄龜鑑》《營造法式》《武經總要》

《全宋文》

等等等等


再次是文集和筆記小說內的史料

此部分大多是宋人文集,以及宋人筆記。筆記方面,大象出版社《全宋筆記》十輯已經出齊,有興趣可以買來備用。


(另外說一點,其他答主有提到的《續資治通鑑》、《宋史紀事本末》,都不能作為宋史史料運用)


史料說的差不多了,下邊我們來說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蒐集大量相關資料,通過分析,閱讀,整理,提煉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那麼哪裡能找到文獻綜述提到的書目呢(至於綜述中介紹課題進展、分析學術見解的內容略過)?別急,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份(希望別嚇著大家):

河南大學出版社“宋史研究叢書”: 第一批: 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經濟》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 王雲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 周寶珠著《宋代東京研究》 第二批: 賈玉英著《宋代監察制度》 苗書梅著《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 周寶珠著《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 第三批: 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功夫之研究》 “宋代研究叢書”之“日本學者系列”: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叢書”: 漆俠《知困集》、《探知集》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姜錫東《宋代商業信用研究》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金朝軍制》 李華瑞《宋代酒的生產和徵榷》 楊倩描《吳家將》、《王安石學研究》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 梁太濟《兩宋階級關係的若干問題》 裴汝誠《半粟集》 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 王菱菱《宋代礦冶業研究》 楊渭生《宋代文化新觀察》

雲南大學“宋史研究叢書”: 林文勳《宋代商品經濟史研究》 龍登高《宋代東南市場研究》 吳曉亮主編《宋代經濟史研究》 王文成《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 繆坤和《宋代信用票據研究》 黃純豔《宋代茶法研究》 張錦鵬《宋代商品供給研究》 林文勳、谷更有《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宋代文化叢書”: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 刁忠民《兩宋御史中丞考》 王曉波《寇準年譜》 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 王智勇《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 向以鮮《超越江湖的詩人》 該所還長年編有《宋代文化研究》(論文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宋帝列傳”: 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 張其凡《宋太宗》 汪聖鐸《宋真宗》 黃燕生《宋仁宗、宋英宗》 仲偉民《宋神宗》 王菡《宋哲宗》 任崇嶽《宋徽宗、宋欽宗》 王曾瑜《宋高宗》 方如金、陳國燦《宋孝宗》 虞雲國《宋光宗、宋寧宗》 胡昭曦、蔡東洲《宋理宗、宋度宗》 曾慶瑛、劉耕荒《南宋末三帝》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南宋史叢書”50冊,已出版的25部

: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 粟品孝《南宋軍事史》 何俊、範立舟《南宋思想史》 苗春德、趙國權《南宋教育史》 葛金芳《南宋手工業史》 張錦鵬《南宋交通史》 吳松弟《南宋人口史》 楊倩描《南宋宗教史》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 龔延明《岳飛研究》 韓酉山《秦檜研究》 姜青青《馬擴研究》 鄒志方《陸游研究》 束景南《朱熹研究》 邢舒緒《陸九淵研究》 辛更儒《辛棄疾研究》 周夢江、陳凡男《葉適研究》 張金嶺《宋理宗研究》 俞兆鵬、俞暉《文天祥研究》 徐吉軍《南宋都城臨安》 唐俊傑、杜正賢《南宋臨安城考古》 顧志興《南宋臨安典籍文化》 鄧禾穎、唐俊傑《南宋官窯》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南宋史研究論叢》(上、下)

: 中國宋史研究會《宋史研究通訊》(雜誌) 中國宋史研究會《宋史研究論文集》(年會論文集) 中州書畫社《宋史論集》(論文集) 中華書局《宋遼金史論叢》第1輯 浙江古籍出版社《宋史研究集刊》 浙江人民出版社《沈括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資治通鑑叢論》 周寶珠、陳振的《簡明宋史》 洪煥椿的《宋遼夏金史話》 楊樹森、穆鴻利的《遼宋夏金元史》 吳泰的《宋朝史話》 《中國通史》第5至7冊 《中國史稿》第5冊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 《宋明理學史》 《宋代社會研究》 《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 《宋代說書史》 《宋元佛教》 《唐宋詞通論》 《宋詞散論》 《宋朝兵制初探》 《宋代經濟史》 《宋代四川經濟述論》 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 胡昭曦《宋末四川戰爭史料選編》 湯開建、劉建麗的《宋代吐蕃史料集(一)》

宋江研究: 吳泰《歷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 鄧廣銘、李培浩《歷史上宋江的面貌》、《歷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 吳泰《再論宋江的幾個問題》 北郭《歷史上的宋江是投降派》 鄧廣銘《再論歷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就有關宋江是否投降、是否打方臘的一些史料的使用和鑑定問題答張國光君》 馬泰來《從李若水的〈捕盜偶成〉詩論歷史上的宋江》 鄧廣銘《關於宋江的投降與徵方臘問題》 (附:宋江研究問題:40年代餘嘉錫《宋江三十六人考》、50年代張政烺《宋江考》)

岳飛研究: 倪士毅等《論岳飛》 《應該恢復岳飛的歷史地位》 徐渭平《論民族英雄岳飛》 史平《略論民族英雄岳飛》 周寶珠《岳飛冤獄及其平反昭雪前後的鬥爭》 汪槐齡《論岳飛的愛國主義》 鄧廣銘《“黃龍痛飲”考釋》、《〈鄂王行實編年〉所記朱仙鎮之捷及有關岳飛奉詔班師諸事考辨》、《岳飛的〈滿江紅〉詞不是偽作》、《論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兇》、《關於岳飛的幾個問題》、《再論岳飛的〈滿江紅〉詞不是偽作》、《八百四十年前的一樁大冤案〈岳飛慘遭殺害始末〉》)、《紹興八九年內秦檜的賣國降敵和岳飛的堅決反抗》 王曾瑜《岳飛之死》、《岳飛幾次北伐的考證》、《關於岳飛的家世》、《岳家軍的兵力和編制》、《岳飛第一次北伐的考證》 王繼烈《評岳飛的忠君思想》 蔡棟《〈岳氏宗譜〉和岳飛後代》 王瑞來《歷史上的岳飛與小說中的岳飛》 豫嵩《關於岳飛的評價問題》 龔延明《也評岳飛的忠君思想》 張雲霄《岳飛與趙構的鬥爭》 劉大有《吳玠與岳飛》 龔延明《岳飛》 鄧廣銘《岳飛傳》 王曾瑜《岳飛新傳》

宋代農民起義研究: 白鋼《〈鐘相楊么佚事〉及其史料價值》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小波李順起義考述》 四川大學歷史系《王小波李順起義史料彙編》 楊渭生《方臘起義》 安徽師大歷史系《方臘起義研究》 白鋼、向祥海《鐘相楊么起義始末》 《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 《略論方臘起義的社會背景》 《方臘起義大事記略》 雛飛《談談方臘起義的口號問題》 吳泰《關於方臘評價的若干問題》 陳振《方臘起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楊渭生《〈容齋逸史〉獻疑》 朱瑞熙《論方臘起義與摩尼教的關係》 陳得芝《關於方臘的所謂“漆園誓師”》 朱瑞熙《“三面保義”辨》 吳泰《方臘出身問題考辨》 李祖德《曾敏行的〈獨醒雜誌〉與方臘起義》 李裕民《方臘起義新考》 楊渭生《關於方臘起義若干問題的再探索》 張海鵬、楊國宜《方臘研究中幾個問題的商榷》 朱瑞熙《關於〈容齋逸史〉的作者》 王冠倬《方臘起義軍攻佔州縣考》 白鋼《“聖公”考》 邱鳴皋《有關方臘的一則資料的辨正》 朱瑞熙《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幾個問題》 吳天墀《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什麼在川西地區發生》 周子云《王小波、李順裡貫起義發祥地考辨》 閻邦本《關於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幾個問題》 魯陽《王小波李順起義的起因是“販茶失職”嗎》 楊繼忠《〈老學庵筆記〉中王小波“自言”的兩個問題》 鄭從周《談鐘相楊么起義的特點》 李文彬《“車船”、“拍竿”及“木老鴉”考》 曹典禮《鐘相起義事略》 陳守忠《試論北宋初年四川地區的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 關履權《宋代的茶禁和茶戶、茶販的反抗鬥爭》 張明福《試論北宋慶曆年間的兵變》 向祥海《範汝為起義簡論》 裴汝誠《關於李金起義的幾個問題》 溫嶺(陳高華)《南宋末年江西建昌的佃戶暴動》 李文彬《南宋李接起義》

王安石變法研究: 鄧廣銘《王安石》 谷霽光《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 裴汝誠《關於〈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的通信》 鄧廣銘《從一篇黑文看羅思鼎們對宋史和王安石變法的懵懂無知——對〈從王安石變法看儒法論戰的演變〉的批判》 顏中其《王安石變法同北宋封建社會各階級的利害關係》 任奇正《吏治改革的妥協性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曾瑜《王安石變法簡論》 姜國柱《論王安石》 陳守忠《王安石變法與熙河之役》 李之勤《熙寧年間宋遼河東邊界交涉研究——王安石棄地數百里說質疑》、《最早誣衊王安石棄地的不是邵伯溫而是蘇轍》 楊渭生《王安石在鄞縣的事蹟考略》 谷霽光、谷遠峰《王安石經濟思想若干問題試析》 林岑《略論沈括與王安石的關係》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鄧廣銘治史叢稿》、《鄧廣銘學術文化隨筆》、《仰止集》 漆俠、喬幼梅“中國古代經濟史斷代研究”之六《遼夏金經濟史》 漆俠《求實集》、《知困集》 李華瑞《宋代酒的生產和徵榷》 高樹林的《元代賦役制度研究》 梁太濟的《兩宋階級關係的若干問題》 王曾瑜的《金朝軍制》 裴汝誠的《半粟集》 徐規《宋史補正》 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 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 梁太濟、包偉民《宋史食貨志補正》 《徐規教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五十週年紀念文集》 徐規《仰素集》 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葉適年譜》 林正秋《宋代生活風俗研究》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 林文勳《宋代四川商品經濟史研究》 吳曉亮、林文勳《宋代經濟史研究》 龍登高《宋代東南市場研究》 程應鏐《流金集》 裴汝誠《半粟集》 《吳天墀文史存稿》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劉復生《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運動》 胡昭曦、劉復生、粟品孝《宋代蜀學研究》 《胡昭曦宋史論集》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編》、《中國地方誌宋代人物資料索引》、《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宋人年譜集目•宋編宋人年譜選刊》 刁忠民《兩宋御史中丞考》 王曉波《寇準年譜》 王智勇《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 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 向以鮮《超越江湖的詩人——後村研究》 李勇先《〈輿地紀勝〉研究》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宋代皇親與政治》、《中國封建社會興亡史•兩宋卷》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 魏天安《宋代行會制度史》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 酈家駒《韓酉山序》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 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宋會要輯稿續編》 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宋鹽管窺》、《三至十四世紀的中國度量衡》 陳樂素《嶺南學者梁廷楠》、《宋元文史研究》、《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1集、《宋史藝文志考證》、《陳樂素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常紹溫《北宋詩風士風與政治》、《略談南宋女詩人王清惠及其詩詞》 張其凡連續出版了《趙普評傳》、《五代禁軍初探》、《宋初政治探研》 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 王育濟《理學•實學•樸學》、《天理與人慾》、《宋太祖傳》 趙繼顏《中國農民戰爭史•宋遼金元卷》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論》《宋儒風采》《文獻通考研究》 李涵、劉經華《范仲淹傳》 楊果《中國翰林制度研究》《宋代兩湖平原地理研究》 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 葛金芳《宋遼夏金經濟研析》 遊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經濟史稿》、《正說宋朝十八帝》、《宋代特殊群體研究》點校了《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宋夏史研究》 漆俠《宋學發展與演變》 姜錫東《宋代商業信用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史•宋遼夏金》、《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2002年)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宋朝法律史論》、《宋代法律與社會》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宋真宗》、《兩宋貨幣史》、《宋代社會生活研究》 王菱菱《宋代礦冶史研究》 王善軍《宋代宗族與宗族制度》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宋代地域文化》、《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國北方經濟史》(、《宋代物價研究》 賈玉英《中國監察制度發展史》 張明華《研究》 馬玉臣《輯佚校注》 徐紅《北宋初年進士研究》 李裕民《校注》(1994年)、《宋史新探》、《宋史考論》 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宋史論稿》 劉復生《僰國與瀘夷——民族遷徙、衝突與融合》、 段玉明《大理國史》 蔡方鹿《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魏了翁評傳》、《宋代四川理學研究》( 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宋代政治文化史論》 張金嶺《晚宋時期財政危機研究》、《宋理宗研究》 魏華仙《宋代四類物品的生產和消費研究》 方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 林文勳、黃純豔《中國古代專賣制度與商品經濟》 林文勳、谷更有《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 張錦鵬《宋代商品供給研究》 楊果《宋代兩湖平原地理研究》 楊果、陳曦《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研究——宋元明清時期的江漢平原》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馬端臨評傳》、《中國古代史考論》 張全明《宋太祖的人生哲學》、《中國歷史地理論綱》《朱熹集導讀》、《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羅家祥有《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宋代政治與學術論稿》 雷家宏《宋代社會與文化管窺》 葛金芳《土地賦役志》、《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宋遼夏金》、《宋代經濟史講演錄》、《南宋手工業史》主編《中國傳統社會探研》 曾育榮《中國歷史•五代》 李昌憲《宋代安撫使考》《司馬光評傳》《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 虞雲國《宋代臺諫制度研究》、《細說宋朝》、《學史帚稿》 朱瑞熙《疁城集》 戴建國《宋代法制初探》、《宋代刑法史研究》 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 範熒《上海的民間信仰研究》 黃純豔《宋代茶法研究》、《宋代海外貿易》、《宋代經濟譜錄》 朱瑞熙《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 朱瑞熙、程鬱《(二十世紀)宋史研究》 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傳統國家與社會(960-1279年)》 何忠禮《宋代政治史》)、《南宋政治史》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岳飛評傳》、《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中國曆代職官別名大辭典》 祖慧《沈括評傳》 方建新《二十世紀宋史研究論著目錄》 何俊《南宋儒學的建構》 何俊、範立舟《南宋思想史》 楊渭生《宋麗關係史研究》、《兩宋文化史研究》、《宋代文化新觀察》 梁太濟《唐宋歷史文獻研究叢稿》 倪士毅《中國古代目錄學史》 吳錚強《科舉理學化》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與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宋史研究叢稿》、《北宋名臣餘靖》 王棣《宋代經濟史稿》 李貴錄《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郎國華《從蠻夷到神州:宋代廣東經濟發展研究》 金強《宋代嶺南謫宦研究》 韋祖松《帝國生存環境的詮釋——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 張其凡《兩宋歷史文化概論》、《宋代史》(上下冊)、《宋代典籍研究》 範立舟則《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宋代理學與中國傳統歷史觀念》、《宋代思想學術論稿》 楊芷華《李昴英》 王曾瑜《荒淫無道宋高宗》、《盡忠報國:岳飛新傳》、《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凝意齋集》、《涓埃集》、《絲毫集》、《王曾瑜說遼宋夏金史》 陳智超《陳智超自選集》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諸葛憶兵《宋朝宰輔制度研究》、《宋代文史考論》 李全德《唐宋變革期的樞密院研究》 皮慶生《宋代民眾信仰》 李曉有《宋代工商業經濟與政府幹預研究》、《宋朝政府購買制度研究》、《宋代茶葉經濟》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宋代部分、《南宋人口史》 顧宏義《天裂》、《天平》 戴揚本《北宋轉運使考述》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 陳守忠《宋史論略》 胡小鵬《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宋元卷》 李清凌《西北經濟史》 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 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 穆鴻利《河朔集(宋夏元史論)》、松漠集(遼金史論)》 楊樹森《遼宋金史》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研究》、《遼宋金元史論》、《金宋關係史》 楊國宜《包拯集校補》 蕭建新《宋代法制文明研究》、《整理與研究》 吳曉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韓酉山《張孝祥年譜》、《秦檜傳》、《韓南澗(元吉)年譜》、《秦檜研究》 蔡東洲、胡寧《安丙研究》 俞兆鵬《謝疊山大傳》、《求真集》、《史林雜俎》 方健《范仲淹評傳》 方如金、陳國燦《陳亮與浙東學派研究 陳國燦《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南宋江南城鎮研究》 周夢江《葉適研究》、《陳傅良先生文集》、《周行己集》、《薛季宣集》

香港地區宋史研究: 香港中國史研究會《宋史論文集•羅球慶老師榮休紀念專輯》 陳學霖《宋史論集》、《史學漫識》、《金宋史論叢》 鄒重華《士族與學術:宋代四川學術文化發達原因探討》 胡務《元代廟學:無法割捨的儒學教育鏈 胡務、粟品孝《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 胡務畢業後任教於西南財經大學,他的博士論文於2005年由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戴仁柱《宋代宮廷與家族:明州史氏研究》、《十三世紀中國政治與文化危機》、《新五代史英譯》、《劍橋中國史》第五卷《宋史卷•第一部分》的光宗、寧宗及理宗章節 戴仁柱、馬佳《伶人•武士•獵手:後唐莊宗李存勖傳》 梁天錫《北宋傳法院及其譯經制度》、《宋樞密院制度》、《宋代祠祿制度考實》、《宋宰相年表新編》、《宋宰輔研究論集》 區靜飛《西夏建國初期與北宋關係》 鄧熾安《南宋權相政治》 蘇基朗《福建南部的經濟發展(946—1276)《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唐宋法制史研究》 曾瑞龍《向戰略防禦的過渡:宋遼陳家谷與君子館戰役(986A.D)》、《北宋初年戰略決策研究:以宋太宗第二次經略幽燕(986)為例》、《北宋中葉拓邊活動的開端——慶曆朝水洛城事件發微》、《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北宋種氏將門的形成》 梁偉基《南宋高宗初年(1127—1142)財經官僚與權力結構的關係》、《先南征,後北伐:宋初統一全國的唯一戰略(969—976)?》、《南宋政權之建立與財經官僚:高宗初年的知臨安府(1127—1142)》、《從“帝姬和親”到“廢立異姓”:北宋靖康之難新探》、《南宋高宗朝呂頤浩執政下的官僚群體構造特質》 許振興《〈古今源流至論〉的宋朝〈寶訓〉資料》、《〈三朝寶訓〉與〈經幄管見〉——論宋代帝王學的法祖思想》、《宋紀受終考研究》 王章偉《河南呂氏家族研究》、《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文明世界的魔法師——宋代的巫覡與巫術》 張志義《南宋福建路下四州佛教寺院與地區發展之研究》 周蓮弟《宋仁宗朝臺諫制度研究》、《周必大(1126—1183)研究》 鄒陳惠儀《曾鞏(1019—1083)經世思想研究》 羅榮貴《陳傅良研究》 邱逸《宋代的研究》 吳錦龍《元代對宋詩評價之研究》 佘慧婷《王洙研究》 黃慧嫻《與南宋科舉》 謝煒珞《歌妓與唐宋詞》 曾震宇《研究》 朱國源《章穎研究》 朱芳《南宋詠梅詞研究》 潘正松《五代至宋初外戚與軍事關係研究》 黃珮玉《張元幹研究》 馮錦榮、趙令揚《亞洲科技與文明》 馮錦榮《北宋仁宗景祐朝的星曆與五行書》 何冠環《政治與朋黨:寇準及其同年進士》、《論太宗朝的趙普》、《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司馬光通鑑與金帝王學》、《宋初三朝武將的量化分析》、《宋太宗箭疾新考》、《金匱之盟真偽新考》、《論靖康之難中的种師道與种師中》、《論宋太宗朝武將之黨爭》、《論宋太祖朝武將之黨爭》、《敗軍之將劉平》、《北宋武將研究》 伍伯常《中唐迄五代的軍事傳統與北宋的統一戰略》、《南宋吏治對宋代社會及政治的影響》、《北宋初年的文士與豪俠:以柳開的作風形象為中心》、《北宋選任陪臣的原則:論猜防政策下的南唐陪臣》、《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御叛藩戰略格局的形成》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軍政制度史研究(一)——三班官制之演變》、《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唐宋變革期內諸司使之等級問題初探》、《試析宋代改武德司為皇城司的因由——唐宋之際武德使活動的初步探索》 黃富榮《從近年對宋初三先生的研究談到三先生對宋代理學的影響》、《狂士道學家——石介思想述評》、《孫復生平探索》、《試論胡瑗之改經——胡瑗經學特色之一》、《試論胡瑗的分齋教學法》 秦家德《北宋的后妃研究》 李家樹《宋程大昌對的態度》 李學銘《“至道三年避宋真宗諱”考》 何冠環《敗軍之將劉平》 許振興《的宋朝資料》 潘銘燊《宋代教育與印書》 黃富榮《試論胡瑗的分齋教學法》 河沛雄《宋代古文家的“尊韓”》 周蓮弟《論宋仁宗嘉祐時期富弼推行的政策》 鄒陳惠儀《曾鞏與王安石關係剖析》

………………

…………

……


以上。


李超字子躍


既然要研究歷史,自然廣泛閱讀各類史料。其實,歷史是連貫的,研究宋代歷史,也需要閱讀其他各朝代的歷史書籍,這裡,就談談狹義的宋代史料。

首先要看的基本史料,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梳理。元朝脫脫主持撰寫的《宋史》主要依據國史、實錄等刪補而成,雖然因為龐雜粗糙而被人詬病,但還是宋史研究者必讀書目。南宋李燾編寫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主要記載了北宋的史實,書中對某一有疑議的事實羅列各種說法,堪稱質量最高、最為詳實的史料,只可惜有部分遺失了。南宋李心傳撰寫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主要記載高宗朝歷史,是研究南宋初期的重要史料,最近此書出了點校版,可方便入門者閱讀。

南宋徐夢莘編撰的《三朝北盟會編》主要記載徽宗、欽宗、高宗三朝關於宋金和戰的史料,也比較詳實。

以上四部書是最著名的宋代史料,被宋史大家鄧廣銘先生列為必讀書,從內容看,南宋後期的史料除了《宋史》外,再無其他好的史料支撐,所以宋朝歷史經常詳於北宋而略於南宋,特別是南宋後期。

其他作為補充的史料主要有《宋史翼》、《東都事略》、《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等,雖然很多內容是重複的,但也包含些獨有的內容,具有補充價值。

此外,關於南宋後期的資料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兩朝綱目備要》、《宋季三朝政要》等,只是記述實在太簡略了,無法和《續資治通鑑長編》相比。

其次,再說說關於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先說大部頭的《宋會要輯稿》,這書是從《永樂大典》裡輯出的,後經整理稿影印出版,雖然有所缺失,但保存了大量寶貴史料,無標點又有各種疏漏,啃起來非常費勁,恐怕大多數人沒時間通讀,還是參閱時翻翻吧。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典章體史書的經典,關於宋代的記載很詳盡。除了上面兩部權威書籍外,《宋朝事實》、《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是很好的補充,

只是這兩本有點典章制度和雜記事實相融合的味道。《宋大詔令集》是關於宋朝詔令的彙集,可以和很多事實相佐證,也很有研究價值。

再次,關於人物類的書籍。《歷代名臣奏議》、《諸臣奏議》、《宋名臣言行錄》 是記錄大臣言行的。《宋元學案》則偏重學術思想。除此之外,范仲淹、蘇軾、王安石宋朝名臣多有文集流世,若要深入研究重點人物,可以看一看。

此外,關於宋朝的筆記史料也是很多的,比如《涑水紀聞》、《容齋隨筆》、《朝野類要》、《邵氏聞見錄》、《齊東野語》等,居然多達一百多種,全看當然是不可能的,很多是關於神怪報應之類的說法,對研究正史也沒啥用,則質量高的看之吧,比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

除了原始史料外,現代人的著述也是比不可少的,鄧廣銘、聶崇岐、王曾瑜、漆俠、朱瑞熙、龔延明、鄧小南等專家的著作等值的好好學習一下。

如果專門要研究宋代的文化生活、地理城市、軍事戰爭之類的,當然還要看其他專門著述。史海浩瀚啊!


野狐狸


關於宋史研究,我的建議有三點:

第一、精讀三套原典。

一是《續資治通鑑長編》,記錄了北宋歷史,這套書的好處是宋朝人寫的本朝歷史,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一些奏疏、論辯等等,你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朝堂氛圍,也可以梳理裡宋、遼、金、西夏的關係是如何演進的。

二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錄了北宋南宋之間的歷史,這套書也是南宋人寫的本朝歷史,能流傳下來不容易,裡面對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都沒有多少溢美之詞,這一點很是難得。

三是《宋史》,元朝官修的這套書雖然被史學家詬病不少,但它的好處是全,大而全,可以泛泛看看。

第二、精讀幾本當代學者的著作。

個人比較喜歡的,漆俠《宋代經濟史》,這本大厚書,可以看十遍,鄧小南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這本比較有意思,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這本有點學術史和政治史結合的感覺,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這本書提到的不多,但很有價值。

第二、讀讀宋人的文集和詩詞集。

比如你讀讀蘇軾的《蘇軾文集》,中華書局厚厚的大六冊,相當數量是蘇東坡的奏議、策論,這些是文學,更是史學,是珍貴的原始記錄。宋詞裡面也有歷史,對了,推薦鄧廣銘先生的《稼軒詞編年箋註》,鄧先生是研究宋史的大家,文史互證的傳統很是了得,建議可以細讀一下。


歷史有妖氣


研究?

這就深奧了,不知道樓主什麼工作性質啊要做宋史研究,還到這兒來提問…

怎麼入手,要麼從時間順序,從老趙的發家史開始。要麼選擇一個領域,從這個領域開始…



系統地研究一個朝代,鑽精鑽透,恐怕得畢其一生心血吧。

前面的答主給樓主列了那麼多書(我就不贅述了),一本本看一遍還不夠。

你還得了解宋之前,五代十國的歷史吧,至少跟趙匡胤有關的,也就是後周相關聯的事情…

這還不夠,宋朝的文化、經濟、外交等方面,這都是研究的一部分。

還有就是,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樓主在讀相關書籍、文獻的時候,還得多考證,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盡讀書不如無書。

另外,讀宋史,不讀遼史、金史,相當於讀《三國志》只讀《魏書》


也可自話


在歷史學的範疇之下要做專門的研究和我們平時看書學習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和不同的,這一點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研究歷史問題最核心的就是資料的來源,以及對於前輩學者相關研究的梳理認識。

首先是史料的問題,元代脫脫等撰寫的《宋史》,可以算是最基本的史料,內容比較豐富。但就其內容來講,詳於北宋,而南宋相對較略;南宋時期李燾所撰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依據國史、實錄等資料,是卷軼最豐富的斷代史資料,參考價值較高;如果題主關注宋金之間相關的戰爭方面問題,那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是比較好的參考資料;如果要關注宋代的詔令、法律等典章制度方面的內容,《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等是比較重要的資料;關注宋代的政區沿革等問題,那麼《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等資料就必須要關注,而描寫北宋都城東京的《東京夢華錄》也是一部在城市史方面的重要資料。

其次,就經典著作及學者的相關問題,小編認為需要明確自己想要選擇的更為細緻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的給予關注,這樣可以對相關研究有一個大體的瞭解,並在短時間內對學術史有一個初步的把握,這樣還是有助於我們建立框架並深入學習的,在這裡推薦鄧廣銘、漆俠、鄧小南、李華瑞、包偉民幾位學者的著作,還是比較不錯的。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閱讀相關的研究綜述類文章,順藤摸瓜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可以將近十年的綜述類文章做一個分析,按一定的分類方式便可以有一個基本的著作序列,在其中閱讀就會有較大的收穫。最後推薦一本書朱瑞熙、程鬱著《宋史研究》可以細細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