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嵇山行

修武是聯合國命名的首批“千年古縣”,是“中國長壽之鄉”,境內的雲臺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全國5A景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無數文人雅士、高僧大德雲集於此談玄論道、修身養性,黃帝之師寧封子在此製陶,開創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先河;道教上清派祖師魏華存在此著《黃庭經》,創立道教內丹修煉的基礎黃庭學;竹林七賢之首稽康在此著《養生論》、《答難養生論》,成為魏晉時期第一個集中討論養生思想的玄學家,修武雲臺山也因此成為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黃帝時期,生活在寧邑(修武縣古名)的部落首領寧封子發明了陶器製作方法,被黃帝封為陶正。據《列仙傳》記載:“赤松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於寧北山(雲臺山古名)中,故謂之寧封子焉。”寧封子道術高超,能生五色祥雲,會馭龍飛昇,因而黃帝又拜他為師,學習《龍蹺真經》和御龍之術。道教封他為“五嶽丈人”,掌管天下五嶽之事,並將他所葬之地寧北山列為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黃帝所作的《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學寶典,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等重要養生思想,而作為黃帝老師的寧封子,他發明的陶器使人們吃飯喝水再也不用手抓手捧了,使水、酒、糧食得以儲存,使食物製作方式由燒烤時代進入了烹煮時代,從此改變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通過使用陶器烹煮食物,可有效淨化食物中的細菌,避免燒烤食物所產生的毒素,保存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更加有利於腸胃的吸收,從而達到防病治未病的目的,極大改善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養生條件,開創了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先河。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虞舜時人瑕邱仲,曾在寧地賣藥百年,人以為壽。一次在雲臺山採到一株千年靈芝,大如盆口,高有二尺,重達十斤。他深知靈芝能治百病,久服能延年益壽,高價也不賣,又怕被人盜去,就切碎自服,每晚一次,服用數年後竟然落齒重生,白髮變黑,目視千里,耳聽百步。《仙釋》記載他最後在一次地震中,死而復生,成仙而去。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魏晉時期,尚書郎魏舒之女魏華存,史稱魏夫人,字賢安,自幼好道,性喜老莊,志慕神仙。她在父母家中即開始修行道術,每每論及婚嫁,堅拒不從。至魏華存24歲那年,魏舒強行將她嫁於南陽人劉文。劉文曾任修武縣令,“善為德政,仁風惠著”,“時夫人隨在修武之館焉”。魏華存為劉文生育兩個兒子,長名劉璞,次名劉遐。其時,魏華存雖已為人婦人母,修道之心更熾,每在深夜家人, 熟睡之後潛心鑽研道術。兩個兒子漸漸長大能夠自我料理後,她就另闢一室,齋戒起居。魏華存在縣衙內閉門著書,撰成首創“吐納”、“導引”、“咽津”、“存思”、“服氣”及“三丹田”之說的《黃庭內景經》,開創了全新的道教修煉方法。全書共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為題,以七言歌訣的形式講述養生修煉的原理。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首次提到中國氣功學所說的“三丹田”學說,對人體科學養生學有很大的貢獻。以三丹田與黃庭宮為樞紐,存思黃庭,煉養丹田,積精累氣,以求長生。書中所談到的人體生理,多與中醫學相通,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重視大腦的作用,確與現代科學不謀而合。煉功時,注重腦(上丹田)、心(中丹田)、臍(下丹田)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存養丹田,保氣煉精,是養生長壽的最高希望。《黃庭經》思想系承襲《黃帝內經》等書中臟腑學說與養生之論。自晉代以來流傳很廣,為道教上清派所奉主要經典之一。書中將道教內丹派的固精煉氣說從理論上推進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為唐宋以來內丹說的重要淵源。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此後,這種內丹派的道教思想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學說——黃庭學,在道教發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後魏華存到雲臺山景區茱萸峰南側中部的地母紫虛洞修行,相傳女媧曾在此洞修煉,魏華存在此洞奉祀女媧,獨自修行。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夫人撰寫了《黃庭外景經》三卷之後而去世,享年八十三歲。在她身後的東晉至唐末,以《黃庭經》為修行要義的道教上清派最為興盛,魏華存因而被尊為上清派祖師,道號紫虛元君,封號南嶽夫人。魏華存提出的三黃庭丹田學說受到歷代養生家的重視,成為道教修煉的重要理論基礎。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在雲臺山隱居二十餘年的竹林七賢之首嵇康,是曹魏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他熱愛生命,是一位在養生文化史上頗有建樹的養生學家。據《晉書》卷四九《嵇康傳》中記載:“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所得,至於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生論》。”他認為養生包括養形和養神兩個方面,“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一方面,形神相互依賴,彼此影響,養生既要養形,也要養神;另一方面,神主形從,神統御形,形服從於神,養生重在養神。養形的方法即是“蒸以靈芝,潤以醴泉,烯以朝陽,綏以五絃”,“呼吸吐納,服食養生”,“咀嚼英華、呼吸太陽”的服食導引之法;養神的方法是“清虛靜泰,少私寡慾”、去除貪慾等的“修性”、“安心”之法。嵇康的養生境界指“被天和以自然,以道德為師友,玩陰陽之變化,得長生之永久,任自然以託身,並天地而不朽”的境界。這種境界是與道同一、與天地並存、與自然和諧、長生乃至永生的“大和”至樂境界,這種境界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憂”境界和自滿自足、無求於外的“自得”境界。向秀看了《養生論》,並不同意嵇康的看法,並針鋒相對地寫了《難養生論》。他認為,慾望是人之本能,不應當失去自然之理。抑制個人慾望以求長生之道是悖情失性,沒有遵循自然法則。應當用禮法來節制個人慾望,使其順乎自然,又不至於縱慾無度。進一步說,名教與自然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人們應該按名教辦事,也要順應自然。嵇康又著《答難養生論》來回復向秀,“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轉發,此五難也”。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名利不滅”,為一難。歷朝歷代的官員,不少人都栽在這名利二字上,名利心太重的人,整日憂思傷神,用中醫的保健理論來看就是“憂思傷脾”,脾胃功能受損。“喜怒不除”,為二難。“過喜傷心”,會導致高血壓、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窒息、流產、氣胸、失眠等等。“大怒傷肝”,發怒會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並釋放大量兒茶酚胺,表現出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腦血管和冠狀動脈痙攣等。長期發怒還會降低或抑制機體的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等。盛怒會擾亂胃腸蠕動和消化腺分泌,導致胃潰瘍或潰瘍性結腸炎。“聲色不去”,為三難。中醫養生歷來把“慎色慾”看作是養生的重要事項。我國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總結戒欲與養生的關係時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妖豔莫貪,市妝莫近,可以延年。”“滋味不絕”,為四難。《黃帝內經》中說:“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管子》亦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神慮轉發”,為五難。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中醫認為人“多思則神怠”,想得多了,人的心神會疲憊;“多念則神散”,念頭太多,人的神明就會散失。正是通過與向秀的反覆詰難,嵇康的養生思想更趨於完備,更見其獨樹一幟、內涵豐富。嵇康成為魏晉時期第一個集中討論養生思想的玄學家,到了東晉,“養生論”成為玄學“三理”之一,人們更加關注養生哲學,據此也看出嵇康養生思想在當時社會的巨大影響。在修武隱居多年的嵇康所作的《養生論》、《答難養生論》標誌著修武是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形成地。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魏晉時期,道士王烈和孫登長期隱居在雲臺山修煉。《神仙傳》記載,王烈以服食黃精和石髓為養生術,336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走如飛。一次王烈在山中得石髓如飴,食之清香美味,待送至好友嵇康時,早已凝為石塊。孫登在雲臺山深處掘穴隱修,不交凡人,有仙風道骨。他結草為裳,赤足行走,披髮自覆,善彈五絃琴,終日不發一語。據傳他一聲長嘯,曾引得鳳凰來儀,孫登長嘯臺至今猶存。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西晉後趙名僧佛圖澄,在修武創建了比少林寺還早一百多年的元極寺和圓融寺,他有門徒一萬眾,能預測吉凶,擅長醫術,為皇帝及世人所崇拜,圓寂時已是117歲高齡。佛圖澄重視戒學,平生“酒不逾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並以此教授徒眾。《高僧傳》記述了佛圖澄河邊洗腸的事蹟,他左乳旁邊有一個小洞直通腹內,平日用棉花堵塞小洞,讀書時拔掉棉花,洞中之光滿室,就藉此光誦讀經書。每逢到齋日,佛圖澄到河邊把腸子從洞口掏出來,放到河水中清洗,然後再裝進腹中。此事畫於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中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清腸道、排腸毒的深刻認識。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在雲臺山中採藥煉丹,潛心修道,茱萸峰有“藥王洞”遺蹟。洞口有《孫真人碑》一座,洞旁有孫思邈親植的千年紅豆杉一棵,高達12米,周長近2米。孫思邈是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也是養生的實踐家。相傳他活到141歲,百餘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唐太宗曾召其詣京師,嘆其容色甚為年少。他撰有《千金要方》、《福祿論》和《攝生真錄》等,提出的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耳常鼓、腰常擺、腹常揉等“孫思邈養生十三法”流傳至今。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中國養生文化在修武雲臺山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五代時,道士劉海蟾在修武雲臺山腳下的五里源鄉馬坊泉邊虔心修道。相傳終以戲泉中金蟾,得成仙道。劉海蟾著有《還金篇》、《黃帝陰符經集解》等,作《還丹賦》、《還丹破迷歌》提出“三十六氣安神法,子後午前無住歇”等道教內丹修煉方法。劉海蟾之徒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尊劉海蟾為五祖之一。王重陽之徒邱處機創全真教龍門派,被稱為全真七子之一,為金朝和蒙古帝國統治者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殺戮而聞名。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曾向成吉思汗進言“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慾為要”,成吉思汗尊稱其“神仙”,感嘆地說:“天賜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記錄下來,以此教育幾個兒子,並賜予邱處機虎符和璽書。元世祖時,追封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邱處機著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鳴道集》等。他根據人身及其活動應與四時相適應的原則,從起居、飲食、精神、環境和防病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如在起居方面,主張人體氣血運行盛衰及腑臟經絡生理機能與四季晝夜之間發生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的生理變化相適應。提出了因時制宜,運用理、法、方、藥進行辯證治療的方法。把一年四季按五行、五味與臟腑相配,依照生剋制化與陰陽消長原理,論述了每季攝生消息及注意事項。丘處機在書中提出的養生學和醫藥學知識,至今仍有其科學性極高的參考價值。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明朝佛教臨濟宗二十四代無瑕大師,曾救助朱元璋反元,朱元璋在雲臺山敕建萬善寺給他修行。他戒律精嚴,不食人間煙火,飢來食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以舌血恭書《華嚴經》,為後世留下血經珍寶。無瑕大師後遊至九華山,直至126歲時坐化裝缸,3年後啟缸,顏面與生時無異、身體完好,遂裝金供奉。明思宗於崇禎三年(1630)敕封無瑕大師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肉身塔名“蓮花寶藏”。他的金剛不壞之身保留至今,是九華山可以親見的年代最久遠的肉身,雖已時隔300多年,至今仍栩栩如生。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北宋雲臺山西區淨影寺武僧,模仿猿猴動作創立的猿仙通背拳,集健身、防身、健美於一體,和太極拳、八極拳一起成為發源並傳承於當地的焦作市三大拳種之一。金時各寺院之間有互換禪師之例,此拳得由淨影寺傳少林寺,遂有“起於淨影,精於少林”之說。清咸豐年間,傳人郭再汾中武舉,被封“武德騎尉”之職,獲賜御匾“雄風柳絮”。猿仙通背拳共108勢,分八個套路完成,意寓著中國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之說。其中有九蹲、六靠、四十二手、二人格鬥戰法三十二勢、通背陰陽球法,不僅技擊性強,而且久練之後亢氣大補,腎氣再生,是推廣全民健身的極好體育項目。目前,雲臺山所在的修武縣以“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為目標,大力倡導“全民參與、崇尚健康”全民健身活動,積極申報爭創“中國長壽之鄉”,參加全民健身的人數逐年增加,形成了濃厚的養生長壽文化氛圍,雲臺養生長壽文化已成為古城修武一道亮麗風景線。

修武——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形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