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股市發展的十字路口,該如何抉擇?

  1. 引言

今天不想做市場覆盤了,觀點前面三天的文章都說了。明日市場可能有短線反抽的機會,但也僅限於高手才能操作的層面。

靜下來後,人就會想很多或宏大或無聊的問題。索性趁這個機會,好好的理一理自己對中美貿易戰,以及背後代表的時代格局碰撞的思考。

8月2日凌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發佈聲明,考慮對301項下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的稅率從10%提升至25%,中美貿易摩擦再次升級。

這次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就是美國的假想敵,是冷戰時期蘇聯一樣的存在。

特朗普的目標就是要通過貿易戰抬高中國製造業成本,從而逼迫製造業迴流美國,並進一步遏制中國在經濟以及其他領域全面超越美國的發展勢頭,為美國的全球統治地位續命。

現在,說這是一場“國運之戰”,並不為過。

一、外患與內憂

此前四十年的努力,使得中國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能在所有領域對美國構成競爭威脅的國家,在部分領域的能力甚至已經超越美國。

上面一段話的重點,其實在“所有領域”這個定語。筆者因為工作原因,之前曾做過大量全球視野的數據對比,包括高科技企業、高端人力、各類創新指標、能源、資源、國家綜合實力等,發現幾乎在所有指標都能排名前十位的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

這就是“所有領域”代表的含義,是能明確的將兩個國家置於同等地位PK的證據。但問題是,我們還沒到佔據優勢的時候,而一旦對方警覺並行動起來,作為老大的實力是任何人都不能輕視的。

特朗普不是傻子,更不是瘋子,他是美國選出的自克林頓以來最具戰略眼光的總統。可怕的是,這個人還有超強的執行力和極強的洞察力,它將是未來會被美國人,以及中國人反覆提起的一位美國總統,是這個階段中國崛起的最大障礙所在。

在他,或者美國主流精英看來,現在如果再不按住中國的發展勢頭,再過十年,可能就真按不住了。而挑這個時間點,對美國來說是具備天時與人和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特朗普上臺前,的確有很多美國國內精英是反對的。但他們反對的,只是特朗普處理問題的方法,或者僅僅是對這個人的個性反感,而不是反對他的目標。

現在,特朗普已經開啟了他的大招:一方面毫不退縮的與中國大打出手,逼迫中國做出讓步;另一方面又與歐盟和日本謀劃廢掉WTO另起爐灶,合縱連橫策略相當的清晰。

反觀我們自己,此前希望能夠結盟歐日,副組長跑了一圈下來才發現,原來歐日對我們也同美國一樣有著諸多不滿,在反對中國這一點上,他們反而更容易達成共識。

外無強援,內有病灶。偏偏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內部經濟又出現嚴重問題,金融擠壓實體逼迫政府不得不大刀闊斧的“去槓桿”,過程中又要顧及社會穩定、就業等一系列不能觸碰的紅線,政策的騰挪空間,逼仄的讓人心疼。

最典型的,就是最近頻繁出現的P2P暴雷的問題。碰到這類動輒涉及上百億資金,牽涉到千家萬戶的爛攤子,主管部門能採取的有效行動已經太少了。

這也是前段時間,央行和財政部突破政治忌諱,直接公開撕逼的根本原因。

泱泱大國,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紐帶,連接著錯綜複雜的群體和利益網絡。解決一個麻煩,往往意味著又製造出另一個甚至更多的麻煩,麻煩一環套一環的累積下去,總體的風險就在急劇上升。

說這是內憂外患的時刻,可能有些誇張,但實際情況其實也差不多了。

二、治標與治本

經濟與股市發展的十字路口,該如何抉擇?

那麼,怎麼辦?

解決眼下問題的思路,各類智囊出的辦法已經夠多,但總體說來無外乎兩招。

按照執政穩定第一的要求,不發生社會動盪,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是底線,這裡的關鍵是保就業;而要保就業穩定,就必須保持經濟增長維持在合理水平。

現在美國不帶我們玩了,外貿這個之前三十年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動力引擎可能要熄火,只能轉而尋求其他新的引擎了。

從年中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來看,加大投資和鼓勵內需擴大消費是要雙管齊下的。除此之外,在經濟層面也找不到其他破局的辦法。

投資,這是中國一直在用的,此前效果也很明顯的手段。最為典型的案例,是應對2008年金融風險時,國家啟動的4萬億投資計劃,但在那之後,所有研究經濟的人都明白,投資不是萬能鑰匙,投資能起到的效果也是會持續遞減。

這裡的原因在於,投資原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但前提是投資必須能夠產生收益,能夠在未來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一架連通深圳與珠海的跨海大橋產生的收益,與華北平原上一座連通黃河岸邊兩個不知名村落的跨河大橋的收益,是有云泥之別的。而那種能夠產生持續現金流的投資,隨著投資存量的增大,也會越來越少。

然後,消費很自然的就會被寄予厚望。

但消費能在什麼時候啟動或者加速,加速幅度有多大,可不是政府能夠說了算的。在投資上使用的一切調控和管理手段,在消費上幾乎都是失效的。

原因在於,投資中的資源是集中在少數實體尤其是政府手中的,多批項目、多放款,投資數據自然就上去了。但在消費領域,資源是分佈在13億個個體手中的,政府不可能指揮個人怎麼花錢,充其量只能做一些不痛不癢的引導。

但消費一直沒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並非只有這個背景原因。事實上,依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也是有兩面性的,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居民消費太過超前的惡果。對比來看,美國的問題是居民消費槓桿太高,大量的超前消費預支了未來的購買力;而中國則是居民消費槓桿太低,消費意願不強。

問題是,為什麼中國居民都不願意花錢消費呢?

之前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文化原因居首,制度原因次之,即中國人的地主思維習慣於儲財而不是消費,而中國的所有制度設計包括醫療、社保等,也在變相鼓勵大家多儲蓄少消費。

但在最近,我的看法有了轉變。尤其是在看到拼多多這樣一個我從來沒用過其產品,但其廣告和爭論卻充斥著我接觸的所有信息渠道的企業,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貧窮,依然是制約消費意願的第一原因。

我們不要去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逐年下降的貧困人口數字,那是相對於溫飽而言的。對於正常的消費來說,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只是基本前提,而不是催化條件。

美團王興給出來的數字比較能說明問題,你感覺本科生已經滿天飛了,但實際上他們只佔中國總人口不到5%;你以為你月薪10000塊是窮人,但很多家庭月收入還不到2000塊。

而對一個月收入不到2000塊的家庭來說,不論你如何刺激如何誘惑,他們可能加大消費力度嗎,有人願意借錢給他們消費嗎?

這也是為什麼從2009年以來,高層每年都會強調要擴大消費,要讓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但效果一直都不太明顯的原因所在。

談到這裡,你也會發現,高層目前決策的這兩個應對方向,理論上來看是沒有問題的。但要落實並取得效果,需要解決的還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

因為不論是投資效應的遞減,還是內需消費的持續疲軟,問題雖然出在經濟層面,但根源卻是在治理制度層面。

仍然以上面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家庭為例,要提高收入,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他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產業分工體系成為工人。

但要做到這點,首先得讓他們有能力離開土地,然後教會他們工廠所需的技能,還得有工廠提供工作,還得解決他在工廠附近的衣食住行等問題。

而這裡的每一個問題,往深處再想幾層,都會碰到一個制度或者觀念的禁區,或者是現有利益團體的自留地,使得推進解決的難度成倍增加。

治標與治本,方法和思路都很簡單,但執行下去,很難。

三、十字路口的選擇

經濟與股市發展的十字路口,該如何抉擇?

回顧這四十年中國經濟騰飛和國勢上升的路徑,一個共識應該是有的,那就是中國在不斷的融入以美國為首的現代世界,融入到全球大分工的合作中。

我們平時張口就說的“改革開放”,其實是要分成兩個動作來看:改革是對內的,是手段;開放是對外的,是目的。改革是為了開放,而開放是為了融入世界。

至於為何說融入世界,就是融入以美國為首的現代世界,我想不需要花太多篇幅去討論了。人類社會已經用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一場跨越半個世界的冷戰,證明了美國所倡導的以人文主義為基礎,自由主義為內核的制度是這個時代達成國家強盛、民族繁榮的最好選擇。

四十年前,美國之所以願意接納我們,預期是封閉的中國會逐漸開放,而開放之後的中國,會逐漸從儒家的威權治理體系中蛻變,成為認同自由主義的現代世界的一份子。

中國之前所有的改革,也是朝著這個目標去的,所以才有了中美關係的黃金歲月。在克林頓時代,美國精英對中國未來的轉變也曾是共識,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中美貿易急速擴大之後,美國精英階層更是抱有極大的期待。

但中國畢竟是中國,不是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或者日本。中國的超大規模性加上傳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以及各種從文化層面生長出來的制度,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核具有強大的自我保全和修復能力,並且在與各類文化出現衝突時,總會碰撞出讓人意料之外的東西。

現在,美國精英層面對此也基本不報希望,意識形態的問題不能求同存異,最後反映到具體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上,爆發的衝突就不可避免。

可畢竟,四十年相對於中國的歷史來說,還是太短了。人文主義、自由主義來到中國,必然要與儒家的威權治理體系發生點化學反應,才有可能被接納。

最典型的,就是威權治理體系在與現代資本主義結合之後,出來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這個可是當前歐美國家異口同聲指責中國的一點。

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厲害之處在於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領域,中國每個行業背後都站著政府,他可以隨時出手幫助企業贏得競爭優勢,這是歐美企業反覆投訴,說中國搞不公平競爭的原因所在。

舉個例子,光伏產業大家應該都記得很清楚。本來這應該是個全市場競爭的行情,中國的企業與外國企業其實處在統一起跑線上。但是實際操作中,中國各地政府手握財政資金,以補貼的形式持續的為企業輸血,造成的結果就是光伏產業的產能在階段時間內迅速過剩,而歐美的地方政府是不可能拿財政資金去幹這些事情的,結果只能是歐美企業幾乎全部倒閉,而國內那些還能依靠政府補跌留存再來的企業,就成了這個市場的絕對霸主。

這個事情換另外一句話來說,就是“社會主義的優勢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變成中國融入世界走到一半,結果美國要把中國趕出去。這種情況下,戰略上主動的一方自然是美國,中國的戰略劣勢是不言自明的,誰讓現在整個世界的運轉體系依然是圍繞美國設計的制度來的呢?

不過,中國也並不是完全弱勢不能還手的一方。中國的底牌,還是來自於這四十年的發展積累的本錢,以及文化層面構建的競爭優勢。

解釋的清楚點,就是中國離不開美國,但美國也不可能離開中國。中國東南沿海的工廠如果倒閉一半,美國人的生活質量可能得倒退回上世紀是三十年代的水平。

感謝經濟的全球化分工,因為至少在現在,在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時候,我們還是有能力與美國達成“恐怖平衡”的。但這是最後、最壞的結果,是對所有人都是輸家的結果。

中國現在的意願,其實是不願離開這個體系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能力創造一套獨立於美國之外的運轉體系,加入並融入現有體系中,依然是最優選擇。

所以,這對於中國來說,現在這個十字路口,並不是中國要不要繼續融入世界,而是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我們要向那邊走的問題。

許多年後,我們回過頭來看2018年這場“國運之戰”,或許就能看清中國選擇的方向了。


看完覺得不錯的話,多謝分享給更多人。

【短線機會挖掘:】複利菌(fuiljun)專注股票短線,覆盤當日行情,解讀重大政策、題材,明日行情判斷、投資機會分享,偶爾也會分享對交易系統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